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痴父之死与家庭教育的迷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痴父之死与家庭教育的迷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事件

甘肃兰州的68岁男子杨勤冀,于3月25日在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投海身亡。死因是明星刘德华未能满足其女儿杨丽娟私下见面的要求。杨勤冀留下遗书,希望刘德华能再见女儿一面。杨丽娟从16岁开始,苦苦追逐刘德华13年,终于酿此悲剧。

杨勤冀老人之死,是不是由于偏执、极端的追星文化?他在遗书中说,他的死是一种抗议:“是你刘德华把我逼死,逼这个家出事,造成悲剧。”可是据杨勤冀生前好友透露,他私下里的说法是:“我这娃为了刘德华,又不上班,又不读书上进,我早晚会被娃娃害死的!”可见杨勤冀自己也不能真正确定这一悲剧的原因。杨勤冀是退休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者,他却没能意识到他的悲剧是源自失败的家庭教育。杨勤冀对女儿杨丽娟的失败的教育则是源自他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严重问题。杨勤冀说:“刘德华,你以为你是谁,有什么了不起,你很自私,你不敢承认现实和事实。”联系到他数年来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全力支持女儿圆梦,以及他那惊世骇俗的投海之举,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杨勤冀本人没有建立完整的、良好的心理界限,他只有未成年人的界限。恰恰是他自己无法清楚认知和把握“现实和事实”,长期生活在严重的内在界限混乱的状况之中。

何谓心理界限?通俗地说,定义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标示我到哪里为止,别人从哪里开始,知道我可以拥有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为而且只为我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使一个人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人。杨勤冀老人的投海之举象征着他因为与他人的心理界限模糊不清而痛苦,他始终没能在心理意义上摆脱丧失界限的混沌,相反他在痛苦中退回死亡之海。

没有界限的人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个人的思想和见解,只能忍辱负重地顺从别人的控制和要求。杨勤冀近五十岁喜获一女,十分溺爱女儿。据他生前好友说,2006年春,他为劝女儿出去工作,还曾跪在女儿面前苦苦央求。他为女儿的追梦人生卖掉了房产,还曾想到卖肾,这都是他与女儿之间丧失界限的直接例证。杨比妻子大14岁,所有家务历来是由他一个人承担。他妻子从农村嫁到城市,不喜欢做饭做家务,也不工作,两人本已办了离婚手续。但因无法拒绝女儿的要求,他只好接回妻子,但又因妻子的生活习惯而向他人流泪诉苦。这些则证明杨与妻子之间也长期维持着丧失界限的生活。据介绍,杨勤冀老人“性格温和,为人厚道”,这样的性格背后往往是个人对周围世界的隐忍、服从与无谓牺牲。杨不能有效地解决自己身陷的困局,无法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遗书中将怒气宣泄在刘德华身上,然而他真正的问题是过度的自我管束,内心需求的扭曲以及生命的丧失。

杨丽娟是个有界限的人吗?同样不是。她从16岁开始,连续三年梦到刘德华,起因只是在同学处偶然看见刘德华的海报。是在以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实践着一个自我中心的疯狂欲念。在杨丽娟的家庭里,她是依赖别人的,更是控制别人的,她无法接受和尊重父母及他人的界限,当父亲跪在她面前,当父亲在遗书中讲“不忍心看到孩子痛苦”,她不知道她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悖谬才是问题之所在。在她、她父亲和刘德华之间,每个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在法定的自由权利之外,她没有资格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据报道,杨丽娟在家中始终是好吃懒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伤害和感受有所警觉、基本的爱心,这些正常的成年人本该具有的基本心理能力,杨丽娟都不具备。对于父亲沉海的悲剧,她认为是父亲爱她,致父亲于死地的元凶是刘德华。她抗拒着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客观存在的界限,这种抗拒的后果是别人集体向她说“不”:无论是刘德华,还是健康追星的Fans以及媒体和社会。

那么杨丽娟该怎么办?杨勤冀在遗书中说:“刘德华,你应该……救救他。除了你,她已经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但是刘德华并非开业的咨询心理学家,杨丽娟真正应当求助的还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

杨丽娟在童年时,没能得到良好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因为一个自身界限混乱的父亲无法教导她恰当地建立自我的心理界限。二十世纪的中国家庭,往往将幼小的没有反抗能力的儿童视为父母的附属物,以暴力方式迫使儿童向成年人的是非标准和行为模式臣服。这是导致儿童丧失心理界限的主要原因。而杨勤冀消极地顺从,让儿童掌握他的生活的控制权,同样剥夺了儿童的心理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杨丽娟对他的一再逼迫,正是他长年累月在家庭教育中反复训练出来的。健康合理的“界限训练”应当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诚如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在《过犹不及》中所言,要“尽可能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担当后果是很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