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与社会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习语的翻译一方面要尽量保留原语言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要使译文行文流畅,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85-02

1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都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刘宓庆,1999)。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成功的翻译是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有机结合。

2 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它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比喻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点,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侧面都会反映到习语中来。英语语言丰富多彩,其习语更是浩瀚纷繁,展示了多面、炫彩的英国文化。

21 社会历史发展与英语习语

习语是在漫长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中逐步沉淀形成的语言的精华。习语像一面镜子,每一次社会历史的变迁都在在习语中有所反映。例如,从许多与“罗马”有关的谚语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可以看出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留下了诸如 rain cats and dogs 这一来自北欧神话的习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会在习语中留下印迹,例如,pan out(淘出来),源自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block-buster(了不起的人或事物),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意为“能摧毁整个街区的巨型炸弹”。

22 地理环境

世界上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并通过不断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捕鱼业和畜牧业都很发达,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与这些行业有关的习语。例如,像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等与鱼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就畜牧业而言,仅牧羊业中与羊毛有关的习语就有许多:lose ones wool(发怒,生气),all wool and a yard wide(心地善良)等。另外,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地带,多变的气候对英语习语的形成影响很大,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如for a rainy day(未雨绸缪),as right as rain(十分健康或正常)等。

23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数字民俗、姓名民俗在习语中都有所反映,例如,从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bread winner(养家糊口的人),可以看出英美人的“面包文化”;a bakers dozen,表示数字十三,反映了英语国家以十三为不吉利数字的迷信;英语中含有Jack的习语非常多,例如a Jack in office(自命不凡的小官吏),a Jack of both sides(骑墙派),说明Jack这一名字在英语国家的通俗性。

24 

宗教是人类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基督教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信仰的经典,其中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形成了大量的英语习语,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源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7章第8节: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孔)。再如,clean hands(廉洁、清白),源自《圣经?旧约?约伯记》第17章第9节:He that hath clean hands shall be stronger and stronger(双手干净的人会越来越有力)。可见,《圣经》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对英语语言的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对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很长时间以来,翻译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的“归化”法。“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Lawrence Venudi在他的专著《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译”和“直译”,在于前者更加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融入,而后者只是侧重于语言层面的问题。异化要求译者要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与特点,译文应尽力靠近原文作者,保持异国情调。而归化则要求译者尽力靠近读者,采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强调行文流畅。

Venudi本人是异化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认为译者应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归化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简言之,归化与异化的冲突实质上是翻译过程中到底是侧重于文化特性的保留还是侧重于文化特性的诠释问题。

4 习语的翻译

41 异化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