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指导性”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指导性”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改变了过去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和了解美术知识为主的单一平面教学,代之以全方位、学科交叉、兴趣感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创新思维。这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就“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如何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展开具体的阐述,以期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美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兴趣;实用

随着新课改对学生艺术素质的要求,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中渐露端倪。所谓“非指导性教学”指的是一种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有绝对选择的自由。这使教学的主体从老师转移到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老师的教学不再由一个主体说了算,而是根据每个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不同而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这种理论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自由决定老师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与切入方式等,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下面便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的几点方式来具体阐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从“乐学”到“好学”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涂鸦,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只要契入他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就会被点燃。如学习《夸张有趣的脸》这一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方式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明星脸入手,先给学生展示几幅明星的漫画,请他们说出名字。学生很轻松就答对了。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漫画的辨识度很高?学生回答因为漫画突出了脸上五官的特点,并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我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身边同学的漫画脸是怎么样的?老师把这个作业交给你们,请你们相互观察同桌的脸,然后进行创作。事实上,班级同学朝夕相处,可对身边人的脸,还真没有仔细观察过。于是大家面面相觑,一边笑一边观察,画得非常开心。我请同学们在作品的反面写上名字后上交给我。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展示给大家,请大家来猜一猜这是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欢声笑语不断。在猜脸的过程中,一方面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

二、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让美术回归到最本质自然的状态

在教授《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时候,我没有纸上谈兵,而是带着他们走进园林,实地让学生感受到园林的“天人合一”。那些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都不是刻意造作,而是取法自然,是把大自然的山水浓缩到了有限的面积中。学生能够亲手摸、亲眼看、亲身去感受。而且身处自然之中,他们与老师的地位更加平等,与老师的感情更加亲密。师生间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有同学提问:园林究竟是苏州独有的?还是全国各地都有?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早有准备。我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幅园林图片一一陈列在地上,请同学们观看。一个是北方园林中的代表:北京颐和园,他是皇家园林。第二个是城市风景区:杭州西湖。第三幅则是一张空白图片,同学们非常奇怪,随即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脚踩的土地就是啊!从三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皇家园林气派恢弘,江南园林小巧精致,而风景园林则是身处在城市之间,与整个城市有机融合。

还有同学提出,园林究竟是以建筑为主,还是以风景为主。对此,我又摆出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的图片,形象地向同学们解释:因为西方艺术以写实为主,西方园林不可或缺的是建筑,风景只是一种辅助。但是东方艺术讲究写意,重意境,所以建筑并不是独立呈现的,它与山石、河流等都是有机组合的。

在这样“天人合一”的教学中,美术回归它最本质的东西,不再是形而上,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学生对于美的体验,更加具象。

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过去的美术教学,只是作为一门学科,与生活脱节。而我的教学理念是力求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标志的作用》一课中,通过对标志的认识,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但同时又要让他们理解标志中的审美内核和艺术表现形式。故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1.请同学们收集一些身边的标志,要求是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广泛性。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和理解来谈谈这些标志的设计理念与内涵。

3.请同学们根据标志设计的特点,动手设计标志。

我的理念首先使学生们通过对标志的认识,能够掌握实用,比如上街看得懂交通标志;在公共场合活动的时候,对安全警示标志了然于胸。其次是高于生活,挖掘标志蕴含的内在审美价值。最终是让学生们能够将以上两种知识结合起来,形成高度概括与浓缩生活的能力。因为标示的起源本就是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后来演化成一种象征的符号。小小一个标志,突显的其实是地域文化、历史渊源、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而这些都不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能够融会贯通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发现、去总结,去提炼,老师只是提供方法而已。

四、打造与各种文化的交融

美术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因而,它不是孤立的。在教学中,我试图将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融合在美术授课中。比如提到《端午节》一课,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粽子、龙舟、屈原。但是很少有同学知道端午节的香袋和彩蛋。于是我请同学们自己上网了解端午节的知识,然后设计制作布香袋和彩蛋。传统的香袋上一般是绘制“五毒”或者十二生肖图案。但是时代在变迁,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手绘卡通图案、抽象图案,甚至是一些天马行空的符号。

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让同学们观看龙舟赛、欣赏戏剧《白蛇传》。还可以教学生用白纸剪裁后,自己制作粽叶,学会包粽子。使这样一堂美术课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学生从头至尾掌控着学习的方向、节奏和内容,而我只是从旁提点,起辅助的作用。

曾有人说过:“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仅仅重视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者。”事实证明,采用“非指导性”教学对于初中美术课堂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更懂得审美,懂得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杨增群,谈如何优化出汇总美术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4期

[2]程怀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