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药结合治疗月经后期30例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针药结合;月经后期;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
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20-03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者,属于中医妇科学月经病范畴[1]。月经后期如伴月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继发性闭经。近年来该病发病率较高,属于妇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对育龄期的患者而言,长期月经失调,内分泌紊乱,除影响其生育功能外,还会使某些患者出现面部痤疮、焦虑不安、性情改变等症,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心痛苦,从而影响妇女的健康、工作及家庭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该病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60例月经后期患者均来自有随访条件的2007年9月~2010年2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妇科学》(2005年3月第1版)、全国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和《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有关月经后期的肾虚肝郁型的诊断标准,西医相应疾病符合全国统编教材《妇产科学》[2](第7版)有关月经不调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与体征 月经周期延后7 d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月经量少或量多或正常,或有血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脘腹痞满泛恶;胀痛,精神郁闷不舒;舌质淡红或黯、苔薄;或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弱,或脉弦,或脉滑。
1.3 一般资料 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抽签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例为1∶1,每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4。
1.3.1 2组基本情况比较 见表1。
1.3.2 2组年龄分布情况 见表2。
1.3.3 2组病情分级比较 见表3。
1.3.4 2组病种分布比较 见表4。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内服 采用自拟“滋补肝肾调经方”治疗,处方:熟地15 g,菟丝子15 g,淮山药15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炒柴胡12 g,制香附15 g,枳壳15 g,茯苓15 g,红花6 g,甘草10 g。伴畏寒肢冷者加吴茱萸6 g,桂枝10 g;伴头晕眼花者加阿胶15 g,制首乌15 g;伴神疲乏力者加黄芪30 g,潞党参15 g;伴烦躁易怒,小腹作胀者加郁金15 g,合欢皮15 g,川楝子10 g;腰膝酸软明显者加怀牛膝15 g,杜仲15 g;伴形体肥胖,痰多粘腻者加苍术12 g,陈皮10 g。水煎服,3次/d,200 mL/次,每周3剂,每剂服2 d。
1.2.2 针灸治疗 主方: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伴畏寒肢冷者加命门、归来;伴头晕眼花者加血海;伴神疲乏力者加脾俞;伴烦躁易怒、小腹作胀者加期门、内关;腰膝酸软明显者加肾俞、水泉;伴形体肥胖,痰多粘腻者加丰隆、阴陵泉。
腹部穴位选择规格为 0.3×25 mm的毫针,按腹针的规范化操作,将针刺入地部,患者可无针刺反应或略有胀感;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穴用0.3×40 mm的毫针直刺约30 mm,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施补法,太冲穴施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周3次。
2.2 对照组 单纯服中药滋补肝肾调经方治疗,组方辨证加减,服药方法同治疗组。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统计疗效。
3 辅助检查方法
阴道B超检查:使用仪器为ALOKA•SSD-10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5MHz。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分别由专人观察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检查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4 疗效观测指标
4.1 临床症状 观测月经周期的变化;月经量的变化;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
4.2 阴道B超检查 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
5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1 疗效标准[2] 疗效判定标准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总疗效指数≥90%;显效:60%≤总疗效指数
5.2 治疗结果
5.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
5.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6。
5.2.3 2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见表7。
5.2.4 2组停经时间及治疗后月经复潮时间比较 见表8。
6 讨论
月经后期属于中医妇科学月经病范畴。中医又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月经后期如伴月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继发性闭经。中医学认为[1]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虚者,多为肝肾精血不足或劳倦伤脾,气血化源不足,致冲任亏损,血海不能如期满溢所致;实者,多为经脉不通,冲任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月经后期甚则闭经。因此,治疗月经后期或闭经,首先是补虚,尤其是温补肾阳,但要辅以滋养肾阴药,以使阴阳达到高水平的平衡;其次是通经,尤其是疏理气机,但要兼以活血,使冲、任二脉气血通畅,阴阳协调;第三是祛邪,如散寒,化痰湿[3~7]。滋补肝肾调经汤以熟地、菟丝子为君,既能补肾阳,又能益,补肾益精,补而不峻,温而不燥,填精益髓;以当归、红花、鸡血藤为臣,补血活血调经,气味俱厚,走而不守;佐以淮山药、茯苓健脾益气以滋生化之源,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调经,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健脾益精血、舒肝理气、活血调经之功。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总结近30年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创立的一门学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神阙(脐)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无痛的针灸疗法。它既能调节外周,又能调节脏腑。腹针主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组成调理后天脾胃和先天肝肾的主方,在腹针疗法中,称之为引气归元。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下脘为足太阴、任脉之会,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气海为肓之原穴,长于培补元气。任脉经腹部的腧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脘和下脘与脾经联系密切,气海和关元与肝肾经联系密切,用之可充经络气血,引气归元调脏腑,通冲任,由于任督相通,从而间接调顺督脉。中极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取之可温阳利水,补肾调经,可使脏腑气血化源充足,能疏通三经之气血;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具有补肾填精之功效,以上诸穴合用,可使肾气充沛,脾胃健运,肝气条达,血海满盈经血自通[8~11]。
通过对针药结合治疗30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得出以下结论:针药结合是治疗月经后期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能有效调整患者的月经周期;治疗前后月经周期评分、月经量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均有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针药结合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促进月经来潮;针药结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因此针药结合治疗月经后期病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科学的,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尤昭玲,袁家麟.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6.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3~347.
[3]陈利生,陈守信,倪雅莲,等.自拟“导痰助孕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58例分析[J].铁道医学,1997,25(6):374~375.
[4]贾金英.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43例[J].河南中医,1999,18(6):376.
[5]桑海莉,王洪芝.补肾活血片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3):104.
[6]马素侠,李之良,周玲,等.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0,18(3):22~23.
[7]王东梅,赵珂.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6):378~380.
[8]王丽平.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4,24(3):201~203.
[9]张晓红,杨正望,尤昭玲,等.补肾中药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4~2055.
[10]王宝玲.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脑萎缩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5,16(5):536.
[11]张全爱.王樟连教授针灸学术思想菁华[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45~46.
(收稿日期:201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