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克服物理实验中的困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克服物理实验中的困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先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做较详细的介绍,并做一些示范。每次不论教师讲得多么详细,要求多么严格,一旦放手让学生去做总会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物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注意力 仪器 物理实验 困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0-01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历来是考查的重点,不管是学期考试还是高考。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 物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先对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做较详细的介绍,并且做一些示范。每次不论教师讲得多么详细,要求多么严格,一旦放手让学生去做总会不尽如人意。物理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注意力分散

在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是学生注意力最不集中之时。例如,在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时,有的学生在固定打点计时器,有的学生在穿纸带,有的学生在调整电源电压,当教师叫学生回答器材名称时,因大多数同学看不清教师所指部位,所以只管自己边看边摸。又如,有些学生开始是听教师在讲,但当教师讲了如何选择电源电压后,就只顾自己动手不再听讲了,这种情况在实验课中是十分普遍的。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各种信息相互干扰的结果。当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时,由于学生看不清教师手上的器材,肯定得看自己桌上的器材,这样的话,学生接受的视觉信息来自实验桌上,而听觉信息来自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就大大下降,出现大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学生听讲时的不认真,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会发生错误。

2.仪器无端损坏

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也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除了前面所述的由于各种信息干扰这一原因外,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讲解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不及实验器材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大。许多学生在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时一直在摆弄实验器材。例如,在测玻璃的折射率这个实验中,当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时,有不少学生在摆弄玻璃砖,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热闹而无序

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和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虽然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验效果并不好,这是由于学生在前面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通过实验操作并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这一目标。

二 对物理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1.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

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大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与引导,使开始阶段的信息传输受阻,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对于以动作技能为特征的学生实验课来说,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头抬起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用视频展示将实验器材放大,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可以制作“打点计时器工作原理”的动画。在动画中,交流电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来表现,振片的磁极变化通过与永久磁铁对应的颜色变化来反映,打点周期通过周期为0.02s的一个小时钟来表达。

又如,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时,在操作步骤讲解时,由于学生还没有看大头针像的实际经验,教师很难用语言把物像“遮挡”及其本质讲清楚,笔者通过制作动画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由于动画生动形象,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学习过程十分顺利,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2.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具体表现在参加实验考查时,即便面对十分简单的实验,如“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实验、“用万用表测电阻”实验时学生也是手不断地抖,看一步操作步骤做一步,根本达不到熟练程度。另外,不同组的学生其操作常常各不相同,经常出现错误的操作方法,例如,在用玻璃测折射率这一实验时,有的学生用玻璃砖作工具固定大头针。

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师不熟悉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的缘故。有的教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认为已经把它讲清楚了,学生也会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动作技能,因此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很简单。其实即使是比较简单的骑车、游泳等动作技能,哪个人是一学就会的呢?只有通过教师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的可见性非常重要),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才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的吸引力也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