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令进补5禁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中医提倡“秋冬养阴”。即是在秋冬季从营养物质方面对人体作补充。也就是进补。
冬令进补的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因为,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这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
冬令时节进补,能充分发挥补药的作用,益气填精,调和阴阳,增强体质,达到更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哪些人宜进补
1、年老体弱者:年迈体弱者除注意起居、调养精神以外,善于进补也是很重要的。祖国医学《灵枢天年篇》提到:“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说明人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要适时进补;或因体质素虚、劳力过度或重病、手术后身体虚弱,也必须进补。
2、患冬令病者:一些慢性病一到寒冬便易发作,故称之为冬令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尿多症、冻疮等。这类病人多肾气亏虚、阳虚外寒,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方法就是温补,以温药和之。其他如肿瘤病人化疗、放疗后,慢性病如胃病、肝病、贫血、哮喘、心血管病、关节痛等。
3、阴阳气血亏虚者:中医认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气虚宜补气,阳虚则温肾助阳,血虚宜补血,阴虚则滋补。肾阴。
4、夏病冬治者:一些体弱的人容易在春夏发作一些如哮喘、疮疡一类的疾病,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使身体强壮,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冬令如何进补
1、服用中药材:由于每人体质不尽相同,所需食补药材也不同。一般来说年纪较大的人则是以补肾为主,儿童大多都是阳气旺盛,以补血为主。
2、蛋白质、脂肪: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的鸡鸭鱼肉等通常是补品的主要材料,炖补时再加上酒或麻油等高热量之调味品及配料,使得热量更高,但减肥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症患者等,要特别注意减少过多摄取肥油的机会。
3、高纤维食品:每日约30克的高纤维食品,如新鲜的蔬果或其他含高铁的食品,能帮助肠道正常的蠕动和排泄,降低食物脂肪的吸收,及降低血中胆固醇及尿酸的浓度。
4、动物内脏:补品中要避免添加动物内脏,因这类食物胆固醇、嘌呤含量很多,有痛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病人要特别注意。
5、服用膏方:膏方是中医传统的冬季进补的方法。服用中药熬制的膏方,一般由冬至“一九”到“九九”为止,可服用2-3个月,每日可1-2次,每次1-2汤匙,用开水冲溶后服用。膏方空腹服用较佳,但如消化功能不佳者也可饭后服用。在服用膏方期间,如遇到感冒发热、腹泻等急性病时应暂停服用,否则无益有害。
冬季进补的禁忌
1、忌乱进补:道理十分简单,在祖国医学中,进补是治疗虚弱病症的调治方法,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进补。补是对虚而言,不是一概可补。另外,补药也是药,是药就有偏重。即使能进补的人,也不是什么药都可以吃,首先要分清属于哪一类虚症,是“气虚”,还是“血虚”、“阳虚”、“阴虚”,然后对症补虚,补而受益。
2、忌外感进补: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中医认为这会将外邪留在体内,久之则留邪为寇,后患无穷。
3、忌过于滋腻厚味: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者来说,腹泻、腹胀是家常便饭,他们不论吃下什么的补药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他们的冬补重点在于恢复脾胃的功能。而过于滋腻厚味不仅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也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冬令进补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4、忌以贵贱论优劣:对于补药,绝不要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中药的效果关键在于运用,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
5、青少年不宜过度进补: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阶段,本来阳气就旺盛。如果无故服用参、黄芪、当归、参茸等胶膏之类的外品,就极易上“火”,出现烦躁不安、鼻出血、大便秘结、食欲减退等症状。
现代我们摄取的营养十分丰富,常常有机会进补,在普遍“营养过剩”的时代,冬令进补更不是一味的采用传统进补的方式。现代人进补,也不是只有“吃”一种方式,补充睡眠也是一种补,平日多食大鱼大肉者,多吃蔬果也是一种补,适度的运动锻炼也是一种补。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适时的保养,则比单纯的进补更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