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规划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规划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原地异址迁建的角度,通过实际小城镇案例分析,总结出对于类似因重大建设项目而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自然和人文环境建设的经验和特征。即一方面需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塑造山水田园乡镇的雏形;另一方面考虑延续原有传统,提高人们对新迁小城镇的认同、归属感。从而为强化小城镇个性特色,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原地异址;迁建;归属感;山水田园;小城镇

1. 原地异址迁建

1.1原地异址迁建的概念提出。

四川在小城镇灾后重建的座谈会中,制定了四种重建模式,分别是原址重建、原址限建、原址扩建、原地异址迁建。所谓原地异址迁建,这是在本行政单元之内来新选址重新建设。这类原地异址迁建需综合考虑地质、灾害评估、用地条件等因素,并对此类迁建的条件作三点明确限制:第一,当小城镇受工程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灾害威胁,而现有工程技术难以修复,为满足小城镇长远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需要的迁移;第二,农田、林地等生产资料灭失,无法恢复,且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重建和维护成本极高的乡镇,为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迁建;第三,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而为保护生态的迁建。

1.2原地异址迁建研究现状与实践。

(1)原地异址迁建的城镇建设在我国3500年的城市规划实践历史过程中并不少见,通过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便可发现早在商朝时期就曾有过“盘庚迁殷”的经典案例,文中介绍了对殷邑地质、地形进行考察, 从而得出结论, 即殷地比原来所居的“耿地”优越,“耿地”地质舄卤, 不利稼穑, 民不能务本; 而殷地地质好, 民则知力稼穑, 安心务本, 从而养成良好德性。

图1原云阳县城

(2)近代中国由于特定的环境背景,导致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国外,但是通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再到如今经济大发展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从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就有不少城镇异址迁建的研究和实践,早在1992年开始的三峡库区移民工程中,多个乡镇列入了原地异址迁建的名单中,如云阳县城的迁建(见图1、图2)。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心,老县城有14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一个正在复活的古滑坡体上,街道狭窄、拥挤,房屋陈旧,布局极不合理,远远不能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云阳新县城地理条件优越:南临长江,西依小江,地势开阔,用地完整,与江面高差小,三面环水,发展余地大;交通有长江黄金水道,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如今云阳新县城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居民已迁入新城生活。

图2新搬迁云阳县城

(3)另一个举世瞩目的原地异址迁建的实际运用即是在08年地震中严重受损后规划的北川新县城,北川老县城位于汶川东北方向的地震断裂带上,在5.12大地震中被严重摧毁,由于北川地理环境复杂,震后岩层面积大,岩石土体破碎,植被破坏严重,加上降雨量大且集中,震后北川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并且对北川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北川将长期面临着地质次生灾害的威胁,最终不得不被弃用。

(4)新县城的选址和快速新建两方面的问题对新县城的规划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规划设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对擂鼓、永安、安昌、桑枣四个备选方案综合评价后,确定安昌作为推荐上报方案,2008年11月初,国务院正式同意北川新县城选址,安昌方案所在的安昌河河谷平坝地带,工程地质可行,建设适宜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和较高的安全性。直至2011年2月1日,北川新县城正式投入使用,近期人口将达4万,城市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7万,城市建设用地7平方公里,从此这座重建之城迎来新生(北川新县城用地现状见图3,北川新县城用地布局见图4)。

图3北川新县城用地现状

图4北川新县城用地布局

1.3已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1.3.1科学选址——确保长远健康发展。

通过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估,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科学地确定异址迁建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同时合理确定用地和人口规模,需考虑到新选址不光要承担我们原址禁建的那部分城镇所转移出来的人口,还要预测新选址周边农村地区城市化的进程的叠加效应。

1.3.2民生为重——创建功能健全城镇。

规划因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镇长远建设和健康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是城镇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城镇综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只有建设好快捷、便利、高效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安全、方便的供水、供电、供气网、安全可靠的环保网和生态保护网,才能提升本地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1.3.3因地制宜——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地把握城镇的自身特点优势,分析环境恶劣程度、生态敏感程度等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中充分结合实际需要,本着保护生态、集约用地、传承地方特色的原则,构建城镇和谐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造人性化、生态化的特色小城镇。

1.3.4延续文脉——加强居民归属感。

目前人们已经厌倦了钢筋水泥森林的人居环境,厌倦了缺乏生态性、识别性、地域性、人文性、传承性、创新性的城市生活印象,开始寻求归属感、领域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对于异址迁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因着重研究城镇在延续场地原有非物质文化,加强安置居民的认同感上多做思考。

图5新集镇区选址方案

图6新集镇区用地布局

2. 原地异址迁建案例之双溪乡概况

2.1区位以及沿革。

(1)达州市大竹县双溪乡地处县城的东部山后,地形以丘陵为主,距大竹县县城30 公里,幅员面积3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村委会,全乡户籍总人口为15353人,其中集镇区现有常住人口2000人,城镇化水平为13%。县道马西路和竹观公路贯穿全境,县域内有达渝高速位于双溪乡西北部。

(2)双溪集镇历史文化悠久,早在1953年设新店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双溪公社,1983年置双溪乡。1996年,人口达到1.6万人,辖文昌、双溪、梁山、响水桐、普照、金星、杨柳河、三青、朝阳、炬光、宝顶11个行政村。

2.2土地滩水库的特征。

土地滩水库位于渠江水系州河支流铜钵河左岸一级支流兴隆河,地处大竹县双溪乡,是一座具有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库。涉及淹没区域包括双溪乡集镇和响水洞、普照、金星三个村的局部小组。水库集雨面积55.2平方公里,总库容1840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11.12亿元。工程建成后,可解决5.4万亩农田灌溉以及5.2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目前县水务局积极开展了土地滩水库项目的库区移民、乡镇选址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

2.3集镇区选址的确定。

2.3.1由于老集镇区以及乡域内部分村庄受土地滩水库淹没影响,所以“双溪何去何从”的矛盾和争议凸现,一方面是科学分析,重新选址,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另一方面是尊重搬迁居民对地缘的认同和情感。于是通过现场调研踏勘,全乡范围内有3处作为备选地:

(1)乡域内中部,普照村和双溪村的交界处,该选地可依托县道马西路和竹观公路的交通优势发展集镇,但此区域有一条东西向500KV和一条南北向10KV输电线交汇穿越。用地地块将被大量打碎,因此该选地应慎重考虑。

(2)乡域偏东部金星村和三青村交界处,该处地势开阔,用地条件稍好,但乡域西侧道路为通往县城的对外交通,该选址在乡域范围内交通通达性以及对外交通的衔接与乡域西侧选址相比,都稍显不足。

(3)乡域南侧炬光村总用地规模2平方公里,地质结构良好,选区有铜钵河和重要的县道马西路南北贯通,于是通过多要素综合比较,在“地质条件与安全性”、“区位条件”和“用地条件”三项指标上都达到“优等”。

2.3.2同时在对民众进行民意调查后结果很清晰,双溪乡政府和规划专家组科学的态度被证明并非徒劳。90%的民众同意异地重建。在选址意向方面,85%的人趋向于平坦地势,对选址关注程度上,65%的人首选安全性,其次是关注耕地、水源、交通等问题。将这些数据和专家组列出的3个备选地点对照起来,民众意愿和专家们的勘查结果不谋而合,双溪乡域南部炬光村处选址无疑是最佳选址(新集镇区选址方案见图5,新集镇区用地布局见图6)。

2.4性质和定位。

本次规划对双溪乡的性质和定位是:“以居住和旅游为主,农产品加工和商业为辅,并依托土地滩水库建设打造大竹山后生态旅游乐居之乡”。此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调整和提升了双溪乡的城市性质和定位,明确了今后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依据总体规划,集镇的发展建设将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重点,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逐步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山水田园乡镇。

2.5形态及特色。

(1)俗话说“三分丘陵七分山,剩下平地三厘三”,可见山地地理条件中建设用地的宝贵,双溪乡由于地处山地地区,条件较好的用地稍显零散,因此整个空间形态呈南北向带状和支状发展,街道走向结合地形带状布置,在中部和南部组团形成集镇区内富有活力的居民交往、生活的街巷。为保护自然肌理,建设用地依山就势,合理保护河流,并以公园、广场、居住区游园、等为点缀,形成水、乡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的景观体系。

(2)分析用地形态过程中,紧密结合“龙”的图腾,将此融入集镇区特有地形,呈现出龙随城动,城融龙形的独特景象。也象征双溪乡文化、旅游、经济等多方面飞黄腾达,给人美好憧憬。

3. 原地异址迁建小城镇的规划特征建设

3.1安全性建设。

3.1.1科学选址,确保地质安全。

原地异址迁建小城镇本着“尊重自然、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规划选址过程中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与科学论证,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选择地质条件、交通条件相对优等的地区。建立完善的乡镇消防救援体系,并提高设防标准,保障异址迁建乡镇能有健康长远发展的空间载体。

3.1.2科学选地,确保场地安全。

规划区内地勘详查全面覆盖,对建设区用地适宜性和空间管制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建设用地的安全可靠。土地利用的选择应充分分析用地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危险程度,对用地条件一般的用地进行综合治理、合理布局;对用地条件较差的用地进行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同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损失。

3.1.3基础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

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的重要支撑系统,在城镇良性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规划中需确保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消防等设施的安全。在此次双溪集镇的建设中,由于土地滩水库淹没区的影响,乡域内部分居民点、公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规划中急需对过境公路走向以及乡村公路网络的重组做出合理科学的分析;同时对给排水、电力、燃气、消防等设施确定合适规模和安全选址。

3.1.4综合防灾,重视公共安全。

贯彻“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综合防灾体系全面规划,一方面对集镇区防灾规划突出重点,确保政府、学校、医院、大型活动场所和公共福利设施等的安全,并将加油站和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工厂、仓库设置在乡镇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另一方面对于乡域内综合防灾应统筹兼顾,确定地质灾害点防治等级,确定具有地质灾害可能产生的区域的定量风险,以此作为所采取的防灾规划方案和防灾措施的依据,并最终采取相应工程防护设施。

图7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

图8山水田园式乡镇

3.2宜居性建设。

3.2.1居者有屋,保障住房优先。

随着国家对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化,提出建设美丽城镇乡村,将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推入高潮。面对上好机遇,作为原地异址迁建的双溪乡一方面做好过渡期迁建集镇区对原有集镇人口转移安置,一方面逐步引导农民进入新村,减轻集镇建房压力,从而也解决农民住宅的安全问题。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各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分析原有居民点的淹没受损程度以及结合区域交通的重建,对乡域村镇体系进行科学整合,规划乡村体系按三级设置,即集镇区为核心、新村综合体为支撑和新村为基点的“一心多支撑多基点”的体系格局,逐步、逐层次解决因水库建设而导致的居住建设调整。

3.2.2设施保障,方便日常生活。

在加快迁移人口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同步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对相关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能源供应等生命线工程以及相关教育、医疗、市场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全面展开,预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根据双溪乡集镇规划,在近期迁移保障房建设时,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建设配套设施,并尽可能集约配套公共设施,为居住者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3.2.3环境宜人,构建优美社区氛围。

迁建安置需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度出发,建设优美宜人的“幸福社区”将成为最终目标。因此考虑双溪乡实际情况,提倡依山就势,以低层居住建筑为主,着力打造具有人气的商贸街区。同时突出城镇适宜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优美宜人的城镇空间。并充分利用和保护内部水系,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绿地系统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布局,建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的迁建人居集镇。

3.3特色性建设。

3.3.1延续传统,打造川东风貌。

原地异址迁建的小城镇选址建设是一次次科学分析和感情冲撞的彼此适应过程,无论从地缘认同还是情感归属上,人们都是无法接受家乡的“死去”,放不下曾经留下的回忆。因此对于小城镇传统的延续和小城镇归属感的寻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双溪集镇的规划中,对原集镇文脉的延续上,主要考虑本地川东小城镇建设风貌,布局上依山就势,低层为主,建筑物密度较小。在建筑形式方面寻求构图的共同元素加以强化和统一,如川东民居的坡屋顶、窗户、立面比例等。建筑色彩和材料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墙面尽可能选择色彩淡雅清新的灰白色等传统川东建筑常用色系,使建筑物有机地融于外界环境,并采用增加山墙、山花、立面腰线、窗套、花饰等手法增加立面层次,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情感归属上,也可对原有集镇的道路、市场等进行参考性命名,延续场地原有非物质文化;同时对原有学校、文化设施等地标建筑的重建,加强迁移安置居民的认同感(典型川东穿斗式建筑见图7,山水田园式乡镇见图8)。

3.3.2因地制宜,塑造山水田园乡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名言道出了国人的对理想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已经从田园诗、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上转化为当前对优美山水城镇的不断探索实践中。一方面是双溪异址迁建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在规划建设中确定了集镇建设范围之外的山水协调控制区,并注重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和提高其抵抗力。另一方面是在保持生态和生活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提高山水田园环境,使区域内部水系作为发展的脉络,有水就有城,水城相依。未来优美山水双溪集镇的蓝图正体现了吴良镛院士总结的“山——水——城”三者相互起作用的关系,“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的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

4.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各项重大交通设施、基础设施、民心工程等大量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作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在面对小城镇原地遗址迁建的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解决好迁建中涉及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交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异址城镇迁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建成新时代小城镇异址迁建的丰碑,民生事业的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单德启,王小斌.山水城镇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小城镇建设.2001/10:64~6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2008(11):13~23.

[3]张松.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8(4):34~39.

[4]马同训.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论列.华中建筑.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