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成本和效益管理视角探析高校仪器设备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伴随着我国高校仪器设备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资产管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为达到高校资产优化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总结现存仪器设备多样化、复杂化,过程管理缺失,大型仪器共享程度不高等现状;从经营理念和配套机制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引入成本管理和效益管理理念,从配置管理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两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在预算管理、调剂分配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机制建立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成本管理;效益管理
引言
高等学校仪器设备是从事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是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办学效益的物质基础,已经成为考核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逐年递增,高等学校事业迅速发展,高校仪器设备类资产快速增加。如笔者所在学校仪器设备类资产约70%增加于“十一五”期间。这对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仪器的使用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与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管理到位,可以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管理低下,就会成为影响学校进步的“短板”。
实现固定资产高效管理需从全局考虑,精细化至资产配置、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本文仅从成本管理和效益管理视角对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几点建议。
一、仪器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总结,在预算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建立了很多管理制度,但面对设备数量、质量、结构巨大变化的形势,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1.仪器设备多样化、复杂化
伴随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新购设备的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精密度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如何对高校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已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1]。
2.仪器设备使用过程管理欠缺
根据“全周期生命理论”,管理过程既包括仪器设备价值变动管理,也渗透着全过程的使用价值管理。高校往往是注重从编制预算、集中采购、专业验收等环节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而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现状、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关注不够,缺乏必要的跟踪管理,造成存量设备使用效益不高。同时,因为缺乏设备使用状况动态数据支撑,增量资产难以实现科学成本管理。
3.仪器设备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开放实验室等设备管理机构,与高校图书馆一样,成为高校实施资源共享的一项有效措施[2]。但是仍存在因共享不够产生的大型仪器设备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现象。据国家教委统计,全国高校设备仪器有20%处于长期闲置状态。经调研发现,某高校2011年度大型仪器效益评估结果显示,参加效益评价的仪器设备共303台套,其中42台处于闲置状态,按照教育部大型仪器效益评价标准,合格率仅为55.1%。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营理念没树立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基本采取统包统管方式,很少从经营角度关注大学投入产出。高校固定资产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效益产出方面,都与现代企业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找原因:一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学校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投资收益具有非营利性和迟效性特点;另一方面从高校办学性质分析,公立高校属于专门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个人和社会虽有教育投资,但高校主流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不同渠道的政府财政拨款,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成本核算动力不足。综合上述两点原因,导致人们长期以来认为高校资产是一种消费性资产,对高校固定资产成本和效益管理重视不足。因此,非常必要借鉴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发挥大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尽可能降低成本。
2.配套机制没形成
高校资产成本效益管理机制缺失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资产配置不论证,制约机制有待完善。经文献研究发现,北京地区5万元以下设备仪器不需要报请学校有关部门批准,各院系或部所(学校行政部门)有权自行购置[3]。同时通过对一些高校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只对大型仪器(单台件金额大于40万元)和批量金额达到一定数额的设备进行可行性购置论证,一般设备购置管理或处于真空地带,或存在很多漏洞。
其次,资产使用不评估,激励机制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年度效益评价,由于科研进度和项目的时效性,无法根据当年结果简单评价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针对一般通用设备没有建立使用评估标准,这些仪器虽然单台件价格较低,但利用率低下或批量闲置仍然造成巨大资产浪费。
第三,资源共享难度大,保障机制不到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推进过程困难重重:受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及水平限制,大型精密仪器的功能全面开发不充分;仪器维护费用无保障,仪器设备所有者顾虑重重。
总之,无论是落后的理念还是缺失的机制,都会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成本和效益管理的低下。因此,从设备购置、使用评估、到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资产闲置和重置并存的后果。
三、加强成本和效益管理的几点思考
成本效益理念与传统成本观念不同,并非一味降低绝对成本,而是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2]。将成本效益理念运用到高校管理实践中,在资产配置管理和资产使用过程中遵循“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原则,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
1.资产配置管理
资产配置是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方法,主要体现在资产分配效益上。配置过程需遵循“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结合预算制度和调剂分配制度,达到既能满足正常教学、科研活动,又不浪费资源的效果。
首先,通过预算手段分配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之间的设备资源,把资产分配到最适宜的使用单位和使用方向上。科学的配置要求以资产清查为前提,以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为客观依据,同时按照设备的用途建立精细化的客观配置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过程应由教学单位主导,按照功能定位、生均仪器台套数要求、实验组数和人数安排、教师资源等情况综合分析,提出可行性购置论证报告,在相关职能部门配合下,从客观事实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办学要求等因素实现。科研的贵重仪器设备,购置前应该进行充分准备,在通用设备配置预算要求基础上将维护成本、运行费用、学校整体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情况考虑其中,经过专家论证获得科学指导后再进行购置。
其次,依靠调剂手段进行资源二次分配,实现仪器设备存量的宏观调控管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在用仪器设备使用环节进行动态管理,根据设备功能、特点,具体分析仪器设备使用状况的各项指标,将闲置或使用效率低的仪器设备进行重新分配,利用重组整合手段,促进仪器设备的合理流动,提升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2.使用过程管理
对固定资产过程管理是效益管理的另一个方面,管理过程依靠经济杠杆,将国有资产从无偿占有改为有偿使用。其意义有助于克服短期行为,提高使用效益,促进管理的全局性和协调性。
固定资产从自身性质可分为不可移动的房屋类和可移动的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图书文献等。目前看来,最亟待解决也最易产生明显效益的是大型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效益管理主要通过提高使用率体现。实施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关键是要打破“谁占有谁使用”观念,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外服务功能,实现“以设备养设备,自我激励,自我补偿”的良性循环机制。基本步骤如下:(1)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公开。不仅要公布现有资产数据库中技术指标、购置年份等基本信息,还要完善历年设备评估结果、实验结果精准率、利用该设备发表的文章等相关信息,为准用户提供最优的选择方案。(2)培训负责仪器操作的实验室专职人员。针对用户需求量大或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的仪器,学校要组织培训实验操作技术人员。校级公用平台已经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有些使用权归属课题组的仪器,由于缺乏人员编制,一般没有设置专职管理人员,由教授或科研人员兼任,他们因为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无法进行仪器设备功能的深入开发,而只是针对自己的课题需求进行操作,这样就大大影响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贵重仪器专人使用,可以开发仪器设备的全部功能,保障实验过程操作规范,实验结果精确,又可以降低因错误操作引起的仪器损坏几率。(3)建立适应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促进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目前高校还存在许多影响资源共享的问题,其中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开放后维修资金来源的问题最为突出。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仪器使用权归属者和无设备的需求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开放共享机时数达到一定标准的仪器所属人或课题组进行物质奖励,奖金用于设备维护保养,用于提高实验室操作管理人员福利,这样既为仪器开放共享维修免除资金之忧,又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鼓励没有经济能力购置大型仪器的年轻教师共享仪器的政策,以开放基金形式对共享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既满足年轻教师的仪器使用需求又减轻经济方面压力。
结语
高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维修、养护和购买服务等手段实现仪器设备成本管理和效益管理。只有树立成本和效益管理理念,随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科学系统的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黄鸿新,罗一帆.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探讨[J].分析仪器,2009(2):61-63.
[2]黄绍斌,李清源.地方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0):381-383.
[3]李淑春.浅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