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言文的价值所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言文的价值所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今教学界有这样一句话,中学生上语文课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三怕”促使教材的选编者作出了妥协,削减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与鲁迅作品的比例,甚至有将鲁迅作品逐出语文教材的“不祥”之声显现。可是,另外的“两怕”能随便削减吗?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用文言文传承下来的。要想深入这个“大宝库”,学好文言文是学生必须的选择。课本里选取的文言文,像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先贤,他们的诗文带来的是灵魂的冲击,带来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文化素养方面的熏陶感染。另外,文言文是现代汉语之源,就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可以发现与成语中语素的相通之处,文言文的许多句子成为现代汉语中成语的来

源,学习文言文能大大促进现代汉语学习。而这些实在之处要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学,才能体会得到价值所在

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第8条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去接触文言文,这又怎么能达到提升综合素养的目标呢?

中学生害怕文言文,在我看来,原因有三:一是语感欠缺。时代的久远,让学生不能切身感悟古人的思想和情怀;二是目前网络语言的冲击。时尚使学生对文言文语境日益疏远,语言脱离规范的轨道,失去了原有的单纯和庄重,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减弱;三是方法的欠缺。学生体会不到文言文的实在性。它离现实生活的实际用途最远,更让学生感到晦涩且无趣。

怕,在于畏难。日渐疏远,自然越来越难。学生无从在文言文里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感受不到文言文的实在,自然提不起兴趣。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畏难并且疏远给作为教师的我们带来高难度的挑战。新的学期,新的班级,让我也有了新的尝试机会。

文言文实际上是古代人的书面语,不要说现代人用不着,就

是古代的老百姓说话也不那么说。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入古典文化的精髓里。我试着在教学中改进了一些方案:

在预习方面,简要介绍作者或者生活背景的相关故事,并且设置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主动带着问题思考文章,并从文中找寻答案。如,苏轼豪迈的词中怎会加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那给文章加上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调。兴趣的引导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在讲解过程之中,以典型的字、词、句为例或辨析在文中多次出现却不同的意思或回顾以前所学之处的其他语义。每堂课后,都做好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特殊句式以及通假字等文言现象的整理,这就像学习英语单词一样,不断地进行词汇积累,在无形之中打造深厚、扎实的文言根基。

除了在预习方面抓住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课后反馈练习的文言文会让学生不时碰壁,而读本上额外的提示会让学生更愿意去探究。教师可从中选择部分篇目,或者课外延伸一些知识性强的趣味篇目,并设置问题让学生去自学,学以致用。

利用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主探究之余,作为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的抑扬顿挫、韵味十足且深情的范读,对学生的理解有激发兴趣引领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带着情感上的理解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能让学生对文中人物或者思想内容有更贴近的理解,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同作者与文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同生死共命运。在读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在逐渐地深入理解中背诵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这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接触陌生文言文也在不断地做铺垫。

范读过程中,我插入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点名让学生先范读,并抓住语音和停顿进行点评。这样就提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借机对部分文言现象和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思想体现深度,不论是作文还是言语交流中,这种深度就是分量。在探讨文中人物或是主旨带来共鸣之时,联系生活,超越教材。将课内的知识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后,也能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粹,我们教师应当努力地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作者单位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秋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