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董源 披麻皴起,峰峦叠翠得天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董源 披麻皴起,峰峦叠翠得天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当先圣文人静坐观看眼前风景,种种风物便成为他们心灵中的一幅画,演绎成万千丰姿,展现出无尽魅力,传统文人画便成为中国画坛的一道永恒主题,成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岁月的演进,经历了盛唐的风华,中国山水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画风,北派的雄浑和南派的隽秀,共同缔造了中国画坛的繁荣。其中,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对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的贡献巨大,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不容忽视的崇高地位,他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充分表现了南方山水画貌,一直沿用至今。

董源,(?-约962年),字叔达,五代南唐时画家,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自称“江南人”。南唐烈祖元初曾奉命画《庐山图》,中主唐元宗时已是北苑副吏,故人称其为“董北苑”。

南唐的几位君主都雅好文艺,专门设置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一批知名的画家进行创作,董源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作为画家的董源,对许多题材都能熟练驾驭,他最工山水,亦画仕女与花鸟等,兼工龙、牛、虎和人物。年轻时的董源,已经名满天下,受到了时人的瞩目,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的厚爱。

史载,李未登基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花草林木等胜景融为一体。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李特地派董源创作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峰、云烟雾海、苍松翠柏、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李对画作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闲暇时间品画观赏,仔细体味长居庐山的妙境。

据记载,某年冬天,一场大雪,铺天盖地飘落京都,到处是一派银装素裹的世界。李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观景,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多人,分工合作,创作一幅雪景图。当时,由高太冲画中主李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很快,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胸有成竹,潇洒随意,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对《赏雪图》有具体的评价,遗憾的是后人已无法见到此图。

董源的一生中,有相当长时间充当宫廷画家的角色。尽管身居朝廷,并没有影响他走向大自然,汲取山水之灵气,融入生活中,体验民生百态。在他传世的一些画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俗生活的描述。董源的名作《龙袖骄民图》中,绿树红叶之间的山麓人家,树悬红灯;江边两艘竖着彩旗的大船,有数十人白衣联臂,自岸边列立直至舟中,似歌似舞;船头和岸上还有奋臂捶鼓者,江边路径上还有游人,展现了南唐歌舞升平的社会图景。董源所画的《溪山行旅图》,其中也有描写旅舍市桥之间,行旅人马杂沓往来之状,也为我们留下了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记录。

董源以水墨形式,专写江南真山真水,从而开创了影响至今的“江南水墨画派”。董源用湿湿的笔,淡淡的墨,细细的皴,浓浓的情,画出了气象万千的胸中山水和大千世界。他笔下的山水,层峦起伏,云蒸霞蔚,洲渚掩映,郁郁青青,被米芾称赞为:“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格局,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新形式:“披麻皴”。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唐代画家已经将“笔”、“墨”作为一对概念范畴提出来,用有笔有墨的“皴法”把山水的形态更好地表现出来。董源创造的皴法则是可以拉得很长的中峰墨线,很像南方剥苎麻时拉出来的长条纤维,既有强度,又有韧性,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披麻皴”。董源以披麻状的用笔,顺山势加以表现,大多呈平行状,偶有交错而不乱。再加上轻重、干湿、浓淡、刚柔等微妙变化,往往随机而作,构成了一片淡墨轻岚的山峦。与此搭配的是董源特有的画远树的方法,他创造了点苔法,以圆而秃的湿笔点苔,来突出表现远近的树石,使得画面具有静远幽深而又苍茫浑厚的气韵。

董源创造了江南山水画的风格,画面平淡天真,轻烟淡岚,气象温润。他笔下的山,山骨隐显,用密密的,或长或短的有柔性的线条和润媚的点子表现山石的凹凸,是为长、短披麻皴。在画境中,林梢出没杂树灌林丛生,多低矮山丘平沙浅渚掩映,创造出一种纾缓宁静之美。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频和“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攒,几乎无一不受到董源画风的影响,其后之“明四家”以及清初“四王”等人,都对董源膜拜有加,可谓风靡后世。董源的画风以印象为主,后来的文人山水画,几乎都是从这一路发展而来。董源的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的310多个水星环形山的名称中,有10多个环形山以中华儿女的名字命名,其中之一就有董源。

董源的存世真迹仅有数件,《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溪岸图》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潇湘图卷》是董源的代表作品。在这幅作品中,董源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取平远之景;江上有一轻舟飘来,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江边的迎候者纷纷向前;中景坡脚画有大片密林,掩映着几家农舍;坡脚至江水间有数人拉网捕鱼,生机盎然。全卷以点线交织而成,汀渚的横向线条显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点子皴构成了山峦的横脉和蓬松起伏的峰峦,墨点由浓化淡,以淡点代染,在晴岚间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烟云,潮湿温润的江南气息油然而出。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点缀其间的人物渔舟,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董源作品中,点景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用粉素色,凸出绢面,明朗而和谐。

本幅作品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明末经董其昌递入河南袁枢收藏。崇祯壬午(1642年),袁枢的家乡睢州城遭李自成农民军侵占,袁府藏书楼内数万册图书画卷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随身携带至江苏浒墅,免遭兵火之灾,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王铎曾为此事作跋于画端。后入清宫内府收藏,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捐卖给中国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画上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董源的另一幅精品《溪岸图》,为绢本设色,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以立幅构图表现山野隐士的山居生活,描绘出一派平和淡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这幅作品在上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在桂林农村便宜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至上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转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日出江花,艳红胜火;春来江水,碧绿如蓝。江南的青山绿水滋养了他,他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留给后世江南山水的特有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让人难以忘怀。

沧海桑田,董源笔下的江南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让我们再此深情地品味董源的画作,神驰于他那片特有的连绵群山和浩渺烟波,让董源的江南成为我们永久的甜蜜记忆,悄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