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合之路—金马奖的变与不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合之路—金马奖的变与不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向大陆电影敞开胸怀

与华语地区其他的电影奖项相比,台湾金马奖在评奖体制方面具有天生的宽容、开放的性质。由于两岸之间政策的限制,这个优势近年才显现出来。比起香港金像奖明显的本土保护性质——参与评奖的影片制作部门中,香港电影人必须达到一定数量,金马奖在本土作品和外来作品之间的壁垒远没有那么坚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港台电影兼容并蓄的时代。短短的十年中,内地影人参与港台电影达到了一个高潮,也正是由于这个时期的融合,金马奖的水平无论从题材范围还是艺术水准上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1996年的金马奖获奖名单看起来就颇耐人寻味了。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香港龙膜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横扫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和最佳音效等多项大奖,却在关键的“最佳影片奖”上输给了本土作品《家在台北》,只拿到“优等剧情片”。很明显,金马奖意图借《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向内地影片敞开怀抱,不过该片在最佳影片上的失利还是让我们看到了金马奖的一点点徘徊。

台湾影人非常清楚,台湾电影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仅靠一个岛屿有限的文化土壤和人力物力远远不够,和内地电影的融合势在必行,只是融合之后台湾电影失去独立性的风险要如何规避,是一个需要长期尝试和探索的议题。不管怎么说,到1998年《天浴》夺下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冲)、最佳男主角(洛桑群培)、最佳女主角(李小璐)几项大奖,内地影片和内地电影人,早已经成为了金马奖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了。

进入新世纪以后,2004年,广电总局进一步解除了内地、香港合拍片参加金马奖评选的禁令。自此,内地影片、港台电影、合拍片齐聚金马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2007年,台湾影人的底气越来越足,借由当年的金马奖提出了“大华语电影圈”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为金马奖构建一个更加全方位的电影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当年也成了内地电影大举进入金马奖的标志之年。《梅兰芳》、《风声》、《李米的猜想》、《疯狂的赛车》等内地观众颇为熟悉的国产大片在此之后相继在金马奖上大放异彩,内地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站在本土和外来的界限上跳舞

持续至今,金马奖已经走过了50个年头,今天我们看到的金马奖,正在以成熟、开放的心态主持着的电影文化交流。从上个世纪末金马奖首次接受内地电影的踟蹰和试探,如今已经能够自如地处理着求同存异的问题了,这不仅说明金马奖接受多元化电影的体制足够成熟、经验足够丰富,更表明其对自身的定位也在和外来的不断碰撞中清晰起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马奖,是站在本土和外来的界限上跳舞。仔细看看金马奖的提名名单不难发现,金马奖在选择非本土的入围作品时,除了从商业化的角度评估影片的成就,还始终坚持着自身的审美品位。《斗牛》、《麦田》、《米香》等内地小众影片的入围也许并不引人瞩目,但是可以从中看到,金马奖也在努力将台湾电影的艺术追求和理念传递到岛屿之外的土地上。

相对狭窄的地域限制、四面环海的海岛文化、农渔为生的乡民社会、日本长期占领留下的资本主义和汉文化相混的印记,最终演变成了当今的台湾。这种影响进入电影领域,使得台湾电影和金马奖尤其钟爱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间题材,目光带着一点点由于封闭而带来的忧伤,以及对脚下这片土地无条件的热忱。桂纶镁去年凭借《男朋友女朋友》获第49届金马影后,成为台湾六年来首位影后。以此片为代表的一众文艺片在聚焦台湾社会的时候,其视角表现出典型的岛民思维——对外部世界永恒的审视,想要冲破一方小空间的挣扎,寻找归属的追问……这一切的思绪集合而成的台湾电影,总是呈现思索的姿态、迷蒙的眼光和纯净的风格。

尽管50年来,金马奖的入围名单风云变幻,不变的始终是台湾影人的那份坚守。他们清楚自己所赖以存在的艺术土壤是怎样的开放包容,又是怎样的自醒和执著。因此,金马奖颁奖礼上,每当有台湾本土影片斩获奖项,场上就会爆发出异常热烈的掌声,从掌声中我们可以听出台湾影人由衷的自豪。

培养新鲜的本土血液

金马奖要保持风骨和活力,就必须培养新鲜的本土血液。为此,金马奖主席侯孝贤可以说是煞费苦心。2009年走马上任的侯孝贤一直奔波于两岸参加影展。一方面他呼吁台湾和大陆建立起合拍片制度,呼吁台湾电影在大陆获得更加宽松的放映政策;一方面也在为建立“金马电影学院”努力着。到2013年,金马电影学院已经开办第五届,由侯孝贤亲自担任院长,吴宇森、李安、蔡明亮、李屏宾等任教,成绩斐然。学员屡获金马奖短片、剪辑等奖项,专业和非专业出身兼有,女性学员的表现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作为金马奖名下的新人培训基地,“金马电影学院”使金马的电影平台更加立体,当然也为台湾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我有在考虑,联合内地、香港、台湾、澳门,甚至是新加坡等地的华语电影力量,让各方的资金进来,让管路更畅通、更开放,今后华语电影的影响力会很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那些创造力很蓬勃的年轻人可以以此获得资金,拍摄自己想拍的电影,而且他们不跟着主流影片的模式,不会有票房的压力,就会很敢拍。一旦他们冒出来,就会影响很多其他的电影人。这样的循环就会继续下去。”在一个采访中,侯孝贤曾表达这样的心愿,他希望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圈能成为一个循环式的平台,就如同好莱坞这块“大磁铁”,吸引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到那里拍片。

金马奖50年,见证了从封闭自我到兼容并包的文化革新,也见证了台湾电影的不断求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金马奖将在融合之路上走出自己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