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也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交流工具拓展了人们收集、传递、获取、信息的空间与时间,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开展协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探讨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方法与策略,以促进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使在数字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网络交流工具与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

网络交流工具是指通过网络实现相互传送和接收信息的现代化通信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最早出现的互联网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也有能够两人或多人进行实时沟通,传递文字、语音、视频等信息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等,还有结成相对固定的成员、分享信息、观点和服务的虚拟社区,如论坛、博客(博客圈)等,以及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站(SNS)和维基百科(Wikipedia)等。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现实环境中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也将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互联网使人们能够以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以网络为基础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支持人们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掌握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新课程”的有力保障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恰好与“新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致的。课改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当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中“面对面”时,这种转变更容易发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加容易形成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也会更加有机会关注个体差异,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当代中小学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下并随其一起成长,各种数码产品和网络应用对于他们并不陌生,他们接受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从个性特点来看,他们个性鲜明、关注自我,通过网络上传照片、发表日志都可以成为他们在群体中展示自我的方式。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小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他们好学、乐学的品质,是他们适应社会发展,进行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持。

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促进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对我校两届,9个班,近40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利用多种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下面主要就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博客、论坛三种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进行简要阐述。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聊天”开始

通过对学生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情况的调查显示,学生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可见,即时通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交流方式,其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多样性等特点也更加容易促进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学生开始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时多是没有目的地闲聊,或尝试发一些表情和图片等,这是学生好奇心的体现,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共同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即时通讯工具中的“群”(以QQ为例)是一项很重要的功能,也是快速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学生加入群后,就可以给一些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一定主题的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学习模式的形成,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态听取别人的想法。

由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小学生的主要聊天对象是自己的同学,其次是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以班级为单位的“群”,这种以现实为基础所构建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更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共同体初步形成之后,对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都加入了“同学群”,还有少部分学生创建了自己的“群”;他们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请求帮助。询问问题的达到82.14%,共享资料的达到64.29%,闲聊的达到57.14%。

利用“圈子”完成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相对于即时通讯工具,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包括微博)更加突出自我,能够更好地展现个人与团体的关系。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会经常更新自己的博客;博客内容包括转载网络的文章、自己的作文或日记、自己或朋友的照片以及其他内容。

利用博客圈可以把每位学生的博客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博客圈(以新浪“求知计划”博客圈为例)中设立 “校园记事”、“自言自语”、“收藏转载”和“原创连载”四个栏目,可以有选择地把学生博客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统一起来。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开始。各个网站都有类似“圈子”的应用形式,如微群、俱乐部、群组等,这些都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形式。

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论坛”中走向成熟

网络论坛(BBS)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其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专题性等特点,可促使学习共同体走向成熟。通过对学生调查显示:有85.72%的学生使用过论坛,其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学校的班级论坛,还有少部分学生会使用一些专题类的论坛。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学习的能力。共同学习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班级论坛开展网络辩论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辩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与示范,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学生学会提出不同的想法,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学习讨论技巧,这些都是共同学习能力的体现。

一个成熟的学习共同体还必须有持续的开创性学习能力,而论坛可以很好地提升这种能力。各类专题类的论坛能够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交流探讨,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和分类整合,专题性论坛可使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得到深入和拓展,教师可介绍给学生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兴趣特点的专题性论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将会更加丰富,为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交流工具也将成为保持学习共同体活力,深化共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