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煤化工“水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色的夕阳滑向乌拉盖水库尾侧的几座土丘,寒意愈发浓烈;夜幕降临前后,草原上的风像狼嚎一般吼开来。
在乌拉盖水库以东10公里处,占地30平方公里的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灯火通明,这为漆黑寂寥的原野带来些许暖意。依托当地的煤矿资源,这个基地内已建成年产11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和30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在水库与基地之间,贯穿着一条深宽均为4米的引水渠;其犹如一条鲜活的动脉,日夜不停地向基地内输水,以保障基地年均4000万方的用水需求。
伴随大量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和落地,快速增加的工业用水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无法回避。在许多区域,传统的农牧文化与工业文明激烈交互,居民、农业与化工用水时有冲突。在“逢煤必化”的风向里,地方生态系统以及资源承载能力正面临新的考量。
水养煤
无疑,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路径;巨量的煤储成为一些资源城市的造富资本。
内蒙古曾依托草原下的“黑金”,连续数年稳坐中国GDP增速的头把交椅。2009年,自治区的一位领导曾向外界表示,“世界增速最快的是中国,中国增速最快的是内蒙,内蒙增速最快的是鄂尔多斯。现在,鄂尔多斯的人均GDP已超香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时过境迁之后,“热烈欢迎各位企业家到内蒙古考察、投资、创业、发财”的金牌项目,已不再是直接开采资源,而是“煤化工”。
11月初,《英才》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已获得多方认可,可能于年底或明年初出台。
根据相关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14个大型煤炭开采基地,包括山西、陕北、内蒙、新疆、河南、云贵等地,计划在此范围内打造煤电一体化开发建设16个西部大型煤电基地。而来自于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基地建设投资近2万亿人民币。
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首先要有煤炭资源保障,二则需要大量的水,两者不可或缺。根据相关统计,目前生产一吨煤制油的耗水量约为9吨,煤制烯烃约为20吨,煤制二甲醚约为12吨,煤制天然气(甲烷)耗水量约为6吨,煤制乙二醇约为9吨。
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介绍,一个典型的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年耗水量约为1400万吨,如果要实现60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产能,将需要每年4.2亿吨的水资源供应。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制的《煤电基地开发与水资源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32个在建或投产煤化工重大项目,以及“十二五”15个新建重大项目的需水量合计约为每年11.1亿立方米。如果在研究结果上再增加10%的需水总量调整系数,那么预计到2015年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需水量约为12.22亿立方米,折算后每天为334.68万立方米。
让投资者和地方政府皱眉的现实掣肘在于,煤炭与水两种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明显“相逆”。除云南和贵州外,许多富煤地区地处干旱的西北,水资源匮乏。即多煤的地区缺水,有水的地方少煤。煤化工项目的水源问题由此凸显。煤多水足的、“特别适合上大型化工项目”的宝地少之又少。
纵观地图,宁夏、陕西、山西、内蒙、河南等国内大多富煤地区皆处黄河流域之内,黄河由此成为很多大型煤化工项目最主要的水源。随着一个个资源依赖型城市崛起于在黄河之滨;呼啸前行的工业文明,犹如索求无度的孩子,以前所未有的饥渴姿态寻求“母亲河”的喂养。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需要黄河水资源提供支撑的巨型能源基地有:宁夏宁东能源基地、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乌海市及乌斯太工业能源基地、陕西陕北榆林能源工业基地和山西离柳煤电基地。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孙庆伟博士告诉《英才》记者,过去十年,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高达6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40%的警戒线。
水权置换
目前,不止在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等地的一些煤化工项目,就因为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可用,被迫停工。
每年国家分配给黄河沿岸各省市自治区的水量指标有明确的限定,对于超出的指标需求,各地则可以采取水权置换的方法,解决煤化工待批项目用水。所谓水权置换,就是工业企业为了取得用水指标,投资在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定的某一灌区内,实施农田节水改造工程,但据记者了解,水权置换亦有指标和底线,其获取水量也不足以满足全部项目的用水需求。
内蒙古发改委某官员告诉《英才》记者,目前内蒙古着力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黄河流域,打造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沿黄经济带”。为了舒缓用水压力,政府鼓励水资源缺乏而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与黄河沿岸地区进行产业协作,变此前的“调水”为“输煤”,以期实现水、煤资源跨区域优化组合。
目前,鄂尔多斯市投资10亿元以上的30个项目就急需落实3亿立方米的用水量,而该地区可置换的工业用水指标仅为1.3亿立方米。为解决这些项目今后的用水困局,一些煤化工企业想到了另一种解决措施——投资水库。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唐国际投资建设了克旗大石门子水库,库容1.9亿立方米,以保证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项目有充足水源;甘肃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了石堡子水库,该水库总库容710万立方米,以保证60万吨甲醇项目的投产运营;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保证伊吾县淖毛湖工业区的甲醇、二甲醚和煤制天然气项目有可靠水源,投资2亿元修建了伊吾县峡沟水库,水库库容1400万立方米。
为了不让水拖了后腿,各煤化工企业在水的循环利用上做起了文章。如神华宁东煤化工基地烯烃循环水、供水系统安装及土建项目的循环水装置最大水处理量高达432万立方米/日,相当于北京城区最高用水量257.5万立方米/日的1.68倍,成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工业循环水装置之一。
有分析人士认为,全国很多地方的煤化工项目自规划起就忽视了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因为国家建设煤化工项目是站在能源战略的高度,地方则是为了拉动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煤化工项目对水资源的破坏程度并没有得到重视。煤炭研究专家李朝林建议,不管国家还是地方的政策,必须要严厉一些,逼着企业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