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灵活运用生活素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灵活运用生活素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积累的生活材料,并非都可以或者说都适合写进作文之中;我们所熟悉的名人材料,也绝非点点滴滴都可融入一篇记叙文中。因此,我们就必须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提升提纯,使之更能表现主题,更显得真实可信。有篇作文写小学时的一节课上,因为忍小便忍得太急,所以一下课便直奔厕所,偏偏厕所上人很多,无可奈何之际只好找个角落予以解决,结果被文明监督岗的同学抓住,受到老师的批评。这篇文章所写事情是完整的,也有一定的波折,但是,我们读完之后恐怕只会一笑了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感到惭愧的原因没有交代,于是事情便近似于一场闹剧。若能挖一挖这事所反映的深层次的内容,比方说丢面子,比方说领悟到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不讲公德等,文章的立意便会深刻,主题便会突出。这样的作文才会既让人爱读,更让人耐读,能够引起人们诸如“生活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之类的感悟。至于对材料提纯则是为了使文章的细节更真实。关于“真实”,有同学认为直接来自生活的就是真实的,其实不然,记叙文中的“真实”应是符合生活的规律、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并非将生活原样照搬便是作文。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而一篇文章只能表现某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在记叙某一事件时,就应立足于既定的中心进行合理巧妙的剪裁,选择那些能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内容详细记叙和描写,而把与中心联系不大甚或没有联系的内容断然舍去,即使那内容很新鲜很有趣甚至很有意义,也需“忍痛割爱”。比方说,有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某女老师因为年轻、柔弱,加之教学经验不足,于是,一些同学课上睡觉、看小说、起哄、搞恶作剧,老师加以劝导但无济于事,最后老师强忍怒气红着脸上完了这节课。或许这是课堂“实录”,但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于是,这篇作文就显得没有中心,不知到底要表现什么。其实,写作前应先思考一下这件事反映了哪些问题。比方说,从老师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老师应该威严一点;人太善良了,有时会被人欺负;知识和能力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基础。从学生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必须去邪气、张正气,而不能充当看客;肤浅无知也会伤害别人……然后,从这些内容中选择一点加以重点表现,文章便有了明确的主题,文章便显得厚重有味了。再比如,有一篇作文写幼时和爸爸一起放风筝的乐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放的风筝是和爸爸一起做的。做风筝可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虽然耗时不是很长,但是在那种焦急的等待中,这一过程会显得十分漫长。有几次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做好了风筝,心中有一种和自豪感。”这段话真实地表现了等待“做”风筝时的心理,但写在表现“放”风筝的乐趣的作文中,便觉得游离于中心之外,冲淡了主题,若实在要写,也只能略写。

有时,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无助于中心的表达,我们还要合理想象,适当添加一些材料。如有位同学写作《一张老照片》,起先是这么写的:“我”看到一张老照片就问外婆照片的来历,外婆于是告诉“我”这张照片是四十年前当兵的舅舅带着对象回家探亲时拍的,当时一家人都很高兴,所以照片上的人都笑眯眯的。这样写,照片的来历是清楚了,但外婆的叙述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大概的情况,“一家人都很高兴”表现得不够,怎样才能将“高兴”表现充分呢?该同学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添加了一些外婆并没有说的“虚构”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外公终于从地里干活回来了,外婆连忙迎上去,笑眯眯地说:“哎,我告诉你呀,儿子马上回来啦!”外公一听,顾不得放下手中的农具,惊喜地问:“真的?”“这我骗你干什么?”外婆冲外公眨眨眼睛说,“我还要告诉你一个更大的好消息……”说到这儿,外婆却故意煞住了话头,可把外公急的,“什么好消息,快说嘛,卖什么关子!”外婆这才小声说道:“这次儿子回来不是一个人,他还带回一个对象呢!”外公一听,睁大了眼,张大了嘴,却又没说一句话,随手将农具往地上一撂就急急忙忙地出去了。这回是外婆发愣了,喃喃自语道:“干什么呀?高兴疯掉啦?”过了好一会,才见外公高高兴兴地回来,外婆忙问:“你那么急,干什么的?”外公笑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儿子带个对象回来,就我们家现在这样子怎能见人啊?我刚才出去借了点钱,明天把家里打理一下。”

这段文字,写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细节等多方面,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从而充分表现了外公外婆的激动喜悦之情。当然,改变先前外婆叙述往事的写法,而采用倒叙的手法也是使得情节生动的原因之一。

如上所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态度去思考某一则材料,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材料的多义性,对材料充分利用,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试以“钓鱼”这一日常事件为例加以说明。在“钓鱼”这件事情上,若抓住何时下钩何时提竿,可表现“时机”的话题;若抓住不同的鱼儿咬钩时鱼漂的不同变化,可表现“观察”“特征”等话题;若抓住钓鱼需要忍耐寂寞的特点,可以表现“耐心”“等待”等话题;若抓住不同的人钓鱼时的不同反应,可表现“性格”“心态”的话题;若抓住耗时多而得鱼少这一常见现象,可表现“得与失”“丧志”的话题;等等。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对某一材料多方思考将之烂熟于心,事情过程的叙述在不同的文章中都大同小异,文章结尾处通过抒发感想的形式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