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农村学校正在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搞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课改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然而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学校大量骨干教师外流,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教育思维定势严重,教研体制滞后,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使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不容乐观,确实有些令人担忧。

一、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现状

1、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流失,校本教研缺乏“领头羊 ”,面临群龙无首的尴尬处境。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农村许多骨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踊进城市或条件较好的学校,城乡教研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马太效应”。由于骨干教师的流失,致使农村学校缺少了教研活动的“领头羊”,处于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研教学改革步履艰难,校本教研难以开展起来。

2、由于教师缺编,致使教师任务过重,学校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新课改已施行多年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由于今年全面清退了代课教师,补充教师数量不足,使任课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每天疲于完成授课任务,没有充裕的时间来钻研新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教师的思维已成定势,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其教学方式仍然是满堂灌和填鸭式。

3、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发生改变,校本教研沿袭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实行多年了,新教法已得到逐渐推广,但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机制化变化不大,沿袭着传统的方式,把质量当作生命线,所以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成绩为主,因此,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来进行,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校本教研无实质性变化,不利于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二、对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

就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研部门牵线搭桥,建立教研联合体,加大校与校之

间的交流合作。虽然农村学校整体的教研力量势单力薄,但是也不难发现,就某一所学校来说,部分学科也有拔尖教师,如何将这些教师组织起来,实行强强联合,对农村学校师资结构、分布现状一清二楚的教研部门就要充分发挥“红娘”作用,帮助农村学校组织教研联合体,根据各学校师资强弱以及各学科教师的特长,首先成立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辅导研究站,确定各学科的中心教研组,推选出中心教研组长,以中心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各学科正常的教研活动,加大教研力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掌握后,就应把同伴互助引入不同学科、不同学校。互助的内容也由对学校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贯彻实施为主,转变为对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研方式的交流、探索、体验为主。通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校教学资源的优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随着各学校校园网的开通,教研部门可以发挥自己中心网站得天独厚的作用,将本地区的各种优质资源整合以后传到网上,让本地区的教师们共享、共用,使各学校结成更为紧密的教研联合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作用。

2、结合新课改要求,实现传统教研的几个转变,注重教研实效。要通过教师全员性、主体性、互动性的参与,完成校本教研目标、手段、策略和内容的转变,是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前提。因此,要做好传统校本教研的几个转变:一是校本教研的手段由原来的教学理论演绎、实践经验的提炼、归纳、总结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主,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案例研究、自我反思为主转变,使教师成为教育理论实践者和创造者,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校本教研策略由教师个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独立钻研为主,向备课组和学科组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合作交流为主转变,使教师不在单兵作战,不再为缺乏交流而困惑。三是校本教研内容由原来的以解读、延伸教育理论,诠释、注解教学内容以及探讨、解答、解题技巧为主,向新课程实施后的正确选择、科学判断教育理论,不断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大胆创设、有效生成教学情景为主转变,研究课题也随之由以理论假设为主向实践生发为主转变。

3、全面构建新型教研制度,使学校教研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把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教育教学案例、自觉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承担教研教学研究活动纳入教师实绩考核。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组织专家和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成立“讲师团”,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的“现场直播”,有重点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同时,对暂时落伍的教师要多方面关心,为他们找师傅结对子,以强带弱开展强化培训,帮助农村学校中能力较差的教师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不断缩小各学校中“弱师”面,促进所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提高。

4、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努力培养实践中的“土专家”,带动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新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针对教师们观念转变后,对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实,让“土专家”担当专业引领的重任,专业引领的目标也由观念先行向实践可行转变,由对观念的通识培训向学科的技术培训转变。区学科教研员、“课改挂牌教师”和学校课改骨干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区教师的“土专家”。由于这些土生土长的“专家”对理论的悟性较高,实践的经验丰富,因而他们的公开课以及他们对课堂的感悟和评价就容易被教师们所接受,他们的经验也容易被广大教师所接纳,从而使课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和提高所有教师的业务水平。

5、强调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新课程的全面反思。新课改初期,提出全体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必须进行课后自我反思的策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基本掌握后,我们提出教师不但要对新课程实践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新课程理论进行反思,比如实施新课程后还要不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原有的教学方式还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怎样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怎样在保证学生参与的条件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这样的反思不但使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缩小,而且还发展、完善了新课程的理论体系,也就必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6、在普遍推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案例研究系统性的研究。最初的案例研究一般是按如下程序进行:先是由授课者设计本节课的思路,然后让研讨者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接着由研讨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进行互相交流。这样的研讨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使教师对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更有效,同时也使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有了感性的体验,为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教师掌握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后,我们提出要改变案例研究随意性较大的做法,强化对案例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研究,即案例不再是随机的课例分析,而带有一定的选择性,研究的目的也不再单纯是体验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而转变为系统、科学地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7、解决农村学校所缺的师资问题,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考核评价标准。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缺编问题,使教师数量能跟上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让他们挤出时间来从事教学研究,推动校本教研的良性发展。同时,结合农村师资薄弱的情况,还可采取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走校任教”“挂职锻炼”等方式,为农村学校传经送宝,给农村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教师动起来,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发展。另外,作为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对农村学校的考核标准,结合农村学校自身特点,建立新型的综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校本教研方式的转变,真正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品位,创造更多优秀的适用型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