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寺村语法”的本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寺村语法”的本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寺村语法”是描写语法或者说是结构语法。它的形成基础是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日语教育时间的滋养;与三上的学术交流。“寺村语法”具有两大特点,即描写性和实用性。对非母语者来说,“寺村语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对母语话者来说,是具有解释自己语言机制的描写语法。

关键词:形式意义;描写语法;实用语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79-02

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或者日语教育领域,寺村秀夫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于1990年去世,从事日语语言研究长达三十年之久,给日语学界留下了煌煌三部巨作《日本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ⅡⅢ》。这三部著作给海内外的日语语法研究者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日语教育界。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他的成果被广为引用。我们采用益隆志的提法将寺村秀夫的语法学说称之为“寺村语法”(下同)。那么,什么是“寺村语法”?它的形成基础、本质是什么?我们拟对上述问题作初步的探究。

一、“寺村语法”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史中所处的位置

日语语法研究始于对古典日语的研究。长期以来,所谓的国语学就是指国语学史的研究。以现代日语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大概自20世纪开始。这是因为日语研究源于文献研究的缘故。准确地说,在日本的学界开始真正研究现代日语是从新价值观不断产生的战后,也就是20世纪的后半段。现在日语语法的研究的现状可以分为三个流派。第一是传统的“国语学派”;第二是受海外语言研究影响的“语言学派”;第三是“描写语法学派”。描写语法学派既不属于“国语学派”,也不属于“语言学派”,此派别为学界认识的较晚。它以现代日语为研究对象,注重语言观察具体的语言事实。

描写语法学派可分为三股潮流。即:以奥田靖雄为首的,包括木重幸、高太郎等成员的“语言学研究会”的研究;南不二男的研究;三上章和寺村秀夫的研究。

二、“寺村语法”的本质

(一)“寺村语法”是日语的描写语法或者结构主义语法

益隆志在其著作《三上文法から寺村文法へ》(くろしお出版2003)中开宗明义地首次指出:“寺村语法”是描写语法,是结构主义语法。注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并且系统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我们把这样的语法叫做描写语法,并且提出了作为描写语法的四个特性。(1)包括性:主要指描写语言规则的全面性。(2)体系性:主要指所描写的语言规则内部规则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组织规则要首尾一致。(3)明示性:主要指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规则的描写,不靠母语者的语言直觉也能理解,要具备非母语者也能理解的客观性和一般性。(4)实用性:主要是该规则除了用于语法研究以外,还可以用于诸如日语教育、情报处理等领域,它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面。

(二)寺村的描写语法体系形成的基础

1.寺村秀夫在美国的留学和研究经历

寺村秀夫于1961―1963年在美国的夏威夷大学、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语言学,于1963年在夏威夷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68―1970年作为客座教授在堪萨斯大学的东洋语言系教授日本语言学。在美国停留的四年对寺村秀夫的日语研究无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学期间,1961年在华盛顿大学参加了美国语言学会组织的暑期讲座,并且听了结构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布拉格的讲座,这使得寺村接触到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成为促使他本人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来研究日语的开端。后来,他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又听了另外一位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哈里斯的课程。1962年,寺村出席了在波士顿召开的国际语言学会,聆听了乔姆斯基的演讲,受到了生成转换语法的深刻影响。那次会议正是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界声名鹊起的会议。1969年和1970年寺村秀夫参加了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语言学暑期讲座,听了很多生成转换语法的讲义,特别是对菲尔墨的“格语法”和生成语义学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些在他自己初期的研究和教学当中都有所反映。但是,在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被后来的GB理论取代后,寺村就很少有关于生成转换语法的看法发表了。生成转换语法主要追求分析母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如果把这种研究法和日语结合起来,那么,就有了日语的生成文法,并且可以用来弄清楚日语中的母语者的语言使用机制。这样,日语的生成语法的目标就和日语的描写语法的目标接近了。正如益隆志进指出那样,寺村关注日语句法形式和意义的关联,并且着力研究日语母语话者对这部分关联的语言意识,实际和上个世纪70代的描写语法和生成语法很接近(益隆志,2003)。

2.长期致力于日语教育的实践

在教授日语的实践当中,首先必须搞清楚母语者自然习得的语言原理和机制。对于人们来说母语的结构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关注。可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却是必须明白的实实在在的对象。不明白日语的结构,学习者就很难自如地运用日语。寺村在教授高级日语学习者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们想进一步掌握地道的日语以及地道的表现,就必须要讲清楚这背后隐藏着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社会理念、文化等,特别是学习者要系统地学习日语的语法。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寺村要不停地编辑语法讲义,来说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要求。这些有力推动了他对自己母语的研究。

3.与三上章的亲密交往

三上章把自己的母语作为研究对象,开了日语描写语法研究的先河。不消说,寺村深受三上的影响。这两个日语描写语法的奠基者的交往始于1967年,到1971年三上辞世,仅仅四年的时光,这中间还包括寺村在美国的两年里,两个人一直在通过书信来交往。不过两人的交往很密切,始终在互相讨论,切磋学问。尤其三上的故去促进了寺村进一步地把自己的描写语法体系化,国立国语研究所出版的《日本の文法》(上)(下)(1978?1981)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益隆志,2003)。可以说是三上创立了描写语法的框架,而去体系化和细化的恰恰是寺村。两个人是这样的师承关系。在这一点上研究寺村语法的许多学者都有同感。

(三)“寺村语法”作为描写语法的特征

1.包括性。“寺村语法”实际上一直在追求对语言现象的全面性描述,这里面实际不光指这个全面性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广泛性的这个意识。实际上“寺村语法”最开始也并没有限定一定范围并且企图建立一整套语法规则,而是尽量地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来考察语言事实。

2.体系性。“寺村语法”句法体系实际是很具有系统性的。此处暂且不触及“寺村语法”的体系。

3.明示性。这一点要和“寺村语法”的形成基础结合起来看,“寺村语法”形成的土壤是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日语教育,寺村语法本身一直追求以“日语”的角度,而不是“国语”的角度分析日语语言的规则,所以,客观上要求“寺村语法”必须具有广泛的一般性。寺村继承了三上的研究传统,注重大量考察和分析语言事实,抛弃了“思辨式”的语言规则抽象。“寺村语法”注重对语言实例的分析,对能够说明某现象作普遍性和合理性解释的实例和反例特别重视,对于藏在影响语言成立背后的规则特别重视。

4.实用性。寺村本人称自己的语法为“实用语法”,这主要体现在他不对语言的本质论和原理等作深入的探讨,比如,什么是“活用”,什么是“命题”、“语气”。 “寺村语法”注重观察丰富的语言事实,进行具体的语言规则描写。与其说是“语法学”的感觉,还不如说是“具体分析式的语法操作手册”。它是具有体系的,可以对照查阅的“实用语法”,这就要求对语言的细部进行观察和分析。

“寺村语法”坚持结构分析的观点,以语法范畴为中心,研究语法范畴的表达形式,对该语法的句法特征、表示的意义等作细致描述。在这个基础之上,“寺村语法”对语言形式的语法使用条件和语用使用条件进行考察,寺村的语法研究运用形式、意义、语用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语言现象(2005,仁田)。“寺村语法”注重日语的“近似表达”的辨析、句子成立条件的分析,甚至对“态”、“提示”等都作了语用分析。

“寺村语法”是描写语法或者是结构语法,“寺村语法”既不生搬硬套西方的语言理论来考察日语,也不运用传统的、古典的国语研究传统研究模式来研究现代日语。它不受这两种理论的束缚,注重语法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致力于建立有体系的描写语法体系。实际上“寺村语法”不光是针对非母语话者的具有一般性的“实用语法”实践语法,同时也具有母语话者反观自己母语的“描写语法”论的特征。此二者可以说是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 益隆志.三上文法から寺村文法へ[M].京:くろしお出版,2003.

[2] 仁田雄.ある近代日本文法研究史[M].大阪:和泉院,2005.

[3] 寺村秀夫.日本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京:くろしお出版,2002.

[4] 寺村秀夫.日本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5] 寺村秀夫.日本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Ⅲ[M].京:くろしお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