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科院计算所:大胆尝试技术转移新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科院计算所:大胆尝试技术转移新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研及技术创新工作,并在研究过程中诞生出很多优秀的技术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果已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但一个突出存在的现实情况是,这些成果除去部分产业化应用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外,大部分都处于待转化的闲置状态。而这些技术成果对于身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的企业来说,则是特别急需且难得一求的核心资源。如何将科研成果,特别是专利技术真正地服务于企业,是众多国有科研机构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是在努力解决这一现状的一个典型例证。 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服务 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该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五十多年来,中科院计算所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11年底,该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取得科技成果735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57项。 “计算所每年申请约200件专利,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1258项,其中授权722项,绝大多数是发明专利。”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隋雪青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国家科技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隋雪青解释说:“二者之间存在技术转移鸿沟是完全正常的。作为国家级的科研院所,科研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承担了大量国家专项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其科研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扩大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力,跻身国际前沿,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特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企业所从事的技术研发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当然,我们也有少部分横向课题,是专门针对于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的。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其实就是在这道鸿沟里填上几块砖,尽量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 隋雪青话锋一转:“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就信息技术领域而言,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长时间不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很可能就会过时。此外,专利的申请量与保有量之间应该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每年持续研发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专利,造成专利累积量越来越多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么多的专利成果长时间放在计算所,不能贡献于经济和产业发展,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每年还需要不断投入维护成本,这是对科技资源和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 据隋雪青介绍,中科院计算所非常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并以技术转移促进高技术产业化。长期以来,一直在技术转移模式、方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经过多年的摸索,根据计算所的技术、研发人员的不同以及市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计算所技术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与辐射,主要采取专利许可、技术孵化、共建联合实验室、知识产权参股以及无偿向社会公开等多种技术转移方式,并逐步凝炼为共性技术辐射、专利许可/转让、企业孵化三种模式。 另据中科院计算所技术转移办主任潘雪茵介绍,为建立完整的技术转移链,强化对技术的经营能力,2004年8月由中科院计算所全资设立了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是专业从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非营利服务机构。中心立足于中科院计算所的科技与人才优势,整合优势资源,以加快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 “转移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独立事业部和独立创新团队运作模式,成功孵化了龙芯公司、中科天玑公司和网络信息安全工程中心,现有影视动漫创新技术等四个事业部和绿色电话桥等六个创新团队正在进行孵化。中心通过对计算所技术进行技术证明、市场验证、二次开发和专利保护,为计算所技术创新寻求合作伙伴,实现技术许可或创办企业。中心还承接中科院计算所的专利交易事项,对可交易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转让等。”潘雪茵说。 尝试举办专利拍卖 在稳步推进各种技术转移模式同时,中科院计算所还积极探索通过专利拍卖的方式实现专利的转移转化,并于2010年12月成功举办了“中科院计算所首届专利拍卖会”。此次拍卖活动是专业科研机构首次专利成果大批量集中拍卖,也是探索科研机构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采用覆盖面广、公开透明的竞价拍卖方式来进行科技成果由科研院所向企业的快速转移,对于补充丰富技术转移渠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响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隋雪青表示,“为组织好此次拍卖活动,计算所委托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由技术交易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拍卖机构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集成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探索为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搭建规范高效的流转平台。今年秋季,我们将继续举办第二届专利拍卖会。按照初步计划,今后每隔一年都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专利拍卖活动。” 作为拍卖会的委托方,转移中心与中技所等各家承办机构密切协作,不计得失,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对此,潘雪茵强调:“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思维角度肯定也会不同。作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计算所本身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操作能力,因此必须依靠专业的中介机构来做。这种协作机制在今后的拍卖活动当中将继续保持下去。” 对于首届专利拍卖会取得的成果,隋雪青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专利拍卖对于专利权人所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直接的,一是可以促进专利质量的不断提升,二是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将所获得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所里、课题组和发明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补充科研经费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增加发明人的成就感。 “通过举办专利拍卖活动,对计算所今后的科研方向也起到了一些引导作用,促进科研人员更加注重专利的质量。比如,计算所每隔一年举办一次技术创新大赛,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技术创新大赛作为计算所技术辐射的方式之一,是为了帮助员工找到创业的技术,同时,也找到愿意创新创业的人才。员工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带动就业,为他人创造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大赛促进专利展示、提高专利价值,搭建良好的专利转化环境、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的参赛成果含金量明显提高,这也是专利拍卖带来的成果之一。”隋雪青介绍说。 倡导科技上门服务 在首届专利拍卖会成功举办之后,中科院计算所对于整个拍卖的各项细节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与其他有形的拍卖商品不同,专利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因此对于它的拍卖价格很难进行评估,企业需求不好判断,拍卖结果自然也是很难预测的。”隋雪青说,“比如在拍卖会前的招商阶段,有部分标的市场反映很好,前来咨询的企业很多,所以在拍卖标的的顺序上,我们将这几项专利列在了相对靠前的位置,但结果却未能顺利拍出,甚至无人举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专利拍卖的复杂性。” 隋雪青表示,下次拍卖会时将充分吸取第一届的经验教训,将各项准备工作提前进行,同时,要将拍卖标的和底价提早明确下来。当然,这也给拍卖主办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隋雪青强调,在拍卖会前与企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实际应用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人罗海勇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站在发明人的角度,科研工作形成的专利技术只是一个点,而在企业具体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企业购买专利的目的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针对客户的类型不同,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就专利的先进性、技术内容和应用场景等内容向企业进行全面介绍。此外,一项专利技术要想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还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并为之提供配套的后续支持。 隋雪青还表示,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谅企业的难处。许多企业都在京外,不可能为了买一件价值几万元、甚至几千元的专利,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办理各项繁琐的中间手续。 “科研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经济服务。科技不是阳春白雪的东西,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深入基层、面向企业。”隋雪青指出,“科技上门服务是我们的一贯作法。我们的业务范围是面向全国的,为了充分为地方企业提供有实效的技术服务,从2002年开始,计算所相继在苏州、上海、肇庆、宁波和东莞等地建立了12个分部或分所,形成了本部与多个分部组成的网络型研究所的格局,每个地方分部都根据所在地区的特色开展了针对地方产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辐射。” 隋雪青希望,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下次拍卖会能够创新服务方式,将拍卖标的送到需求企业的“家门口”,实现现场展示、现场拍卖,争取做到“走到哪,拍到哪”。 “计算所在技术转移方面,本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既然我们已经在业界树立起这样一面旗帜,就要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隋雪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