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提问成为一种课堂常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提问成为一种课堂常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既然教学是一种平等的对话,那么,提问和答问就不能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我认为,转变学习方式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提问,把握学生提问的时机,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对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十分重要。

一、把握学生提问的时机

1.整体感知课文时,引导提问。当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开始,我们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此时是让学生提问的良机。因为对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具有本能的了解欲望。在阅读过程中,许多表面性的、浅层次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很容易捕捉。

2.呈现课文难点,启发提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许多老师在这些重点和难点句段的理解上,往往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高密度的问题,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投”给学生,期待着“炸”开一条理解的通道。尽管这不失为一种理解课文的简便方法,但显而易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我想,既然它是难点,那学生在这方面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难点,产生许多老师无法预料的问题。这时候如果压抑他们的提问欲望,那就等于扼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3.总结课文时,倡导提问。在总结课文内容时,教师也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尽管这时候的提问往往无关大局,但这是对理解课文的一种补充,更会引发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促进课内外的联系。因而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

二、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

1.以境导问。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的意识。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在教师着力营造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许多问题,进而提出这些问题,进入一种自主生成、自我应答、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就是“以境导问”。

2.以趣激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小学生的很多行为最初都是由兴趣引起的,并由兴趣而维持着,学习行为更是如此。要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地提出问题,老师就必须在“趣”字上多作文章。

3.以问促问。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想象、发现、质疑……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求老师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还要留有余地,使学生进入问题后有较大的思考、想象的余地。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1)问题要能抓住理解教材的切入点;(2)问题要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认知;(3)问题要能营造一种争论、探究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

面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全球化的浪潮,学校教育必须作出积极的应对。因此,从培养学生悦纳自我、勇于表现、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等现代素质的要求出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尽量提供机会、创设氛围让学生提问,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让他们敢问、爱问、会问、善问。

1.“敢问、爱问”的品质。学生“敢问”就表示他们拥有了自信,学生“爱问”则说明他们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敢问、爱问”的品质,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宽松、和谐、愉悦的师生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问。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其问题质量高低,老师都要给予肯定,鼓励其提问。教师要学会以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动作、灵动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博大的情怀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自由的心灵对话空间,鼓励、启发学生“敢问、爱问”,不断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集体心理环境。让学生提问时,要照顾全面。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尤其要鼓励和引导那些中下层学生提问,把显见的问题交给他们来提,不断鼓舞他们。当他人提问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在更正、反驳他人的问题时,用语要得体,不轻视、不诋毁、不讽刺。教师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自由对话交流的场所,使每一位学生提问时都能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生活积累越丰富,就越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疑欲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这时候最轻松、最自信、最敢问、最爱问,提出的问题也往往较有思考性。

2.“会问、善问”的品质。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放手让学生提问,主要出于两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心学生东拉西扯,提的问题切不中“要害”,反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怕学生提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老师毫无准备,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诚然,这些顾虑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方式会面临诸多困境就不去尝试、探索,而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去审视、研究它。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提问是学生应有的权利。教师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会问、善问”。在这方面,可以有这样几种做法:①改一改。当学生提的问题模糊不清时,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帮助学生把问题稍作改动,使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如在学习《友谊的航程》,学生问:“航程怎么是友谊呢?”老师可以帮学生改成:“这段航程为什么饱含着友谊呢?”②引一引。当学生的提问过于肤浅,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时,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帮他们引一引思路,拓展一下问题的内涵,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③议一议。当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议一议,在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价值。教师还可以作一些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的提问更有参考性。④缓一缓。当学生提出一些本堂课所无法完成或老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时,老师不能急躁,不能敷衍,而要缓一缓,向学生说明原因,取得学生的理解。对于难题,老师还可以选择课外与学生一起去解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茅以升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学生提难题,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挑战’。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应战’。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学生提高了,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提高,这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另外,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从课题中提问,从关键词上提问,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问,从文章主题上提问,等等。当然,所有的提问必须是学生有疑才问,而不是“无病”,追求形式,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既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意趣、鲜活、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