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人洗澡趣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人们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
古人洗澡始于何时呢?有的说,始于夏禹之时;有的说,源于周公之世;也有的说,起于秦穆公。说法不一,难以确定。我们根据古文字和实物可以肯定,在商周时,古人已经用浴盆洗澡了。商朝第一个君主成汤洗澡用的青铜浴盆——汤盘,就是一个有力的物证。
遗憾的是,这只汤盘在唐代时就已经遗失了。但周初虢国季子白的青铜浴盆至今尚存,该盆长三尺九寸,宽二尺四寸,深一尺二寸,铭文110字,记载季子白奉周王之命抵御猃狁(xiǎn yǔn,古部族名,即犬戎,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 )的功绩。
春秋战国时期,洗澡已经很普遍了。史料记载了一件与洗澡有关的趣事:晋国公子重耳遭骊姬之难,被迫逃亡。在曹国时,曹共公听说重耳“骈胁”(也就是肋骨连成一片,古时被认为是圣人之相),出于好奇,在重耳洗澡时躲在浴室帘后偷看,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我国很早就有了浴室和木制浴盆。据《周礼》记载,浴室叫湢,木制浴盆叫杅。
从《周礼》的记述看,古人由于留长发容易垢腻,规定每三日洗一次头,每五日洗一次热水澡;洗澡还须符合“礼”,也就说,要有一定程序。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洗澡要用两条浴巾,细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出浴盆后,先站在蒯草席上,用热水冲洗,而后站到蒲席上,擦干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人在洗澡后会感到口渴,所以最后还要“进饮”,也就是像现代人一样喝些饮料。那时,洗澡用的是井水,礼仪规定:“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也就说,男女不可共用一口井,也不共用一间浴室。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上下之分,而且有了男女之别。
到了汉唐时期,洗澡日益受到重视,国家还相应地制定了休沐制度。汉代官员因是入署办公日夜寝食其中,每五日一休沐,才能归家洗澡休息。唐人与汉人稍异,官员散朝可归私宅,但仍是“五日一休沐”。关于这一点,常见于唐人诗歌,如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诗云:“五日思归休,三春羡众邀。”自汉至魏晋迄唐初,官吏都是“五日一休沐”。这说明,洗澡不仅经常化,而且已经制度化了。
■
商周以来,人们一般都用浴盆洗澡,但在人数众多而又集中的地方,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这样,便出现了人工浴池。
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是皇宫和寺院,因为那里聚集着众多嫔妃或僧徒。1974~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秦始皇咸阳宫时,就曾发现有供嫔妃使用的大浴室,设有陶制的地漏与排水管,还有取暖的壁炉。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极盛时期,洛阳庙宇最盛时达1300多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在洛阳宝光寺后园,有一间大浴室,内有用巨石砌成的大浴池,池旁五步有一口井,是浴池的水源。这说明,人工浴池最迟建于北魏之时。释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中有印度佛寺浴池的记载:“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寺鸣健稚,令僧徒洗浴。”并云:“世尊教为浴室,或作露地砖池,或作去病药汤。”这说明,浴池的建造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事物纪原》卷八记载,浴池是西域旧俗。因而,我国人工浴池虽早建于秦代,但大量建造似应在受到佛教影响之后。
古代的浴池多取用井水,冬季洗澡,水温是个难题。但在有温泉的地方,冬天洗热水澡则十分方便,这就促进了温泉浴池的发展。
唐玄宗后期不问国事,纵情声色,每年冬十月,便携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度假,至次年四月始回。骊山上有充足的温泉,玄宗便下令修建了许多温泉浴池,有供皇帝洗澡的“御汤”、供贵妃洗澡的“妃子汤”、供嫔妃们洗澡的“长汤十六所”,浴室有数十间之多。
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华清宫御汤遗址内发掘出莲花汤、海棠汤、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5处汤池。这些温泉浴池规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建造华丽,工艺绝伦。专供玄宗洗澡的“御汤”,浴池“周环数丈,悉砌以白石,莹沏如玉……中有双石瓮,腹异口,(水从)瓮中涌出,喷注于白莲之上”。在御汤西北角是妃子汤,池面稍狭,与御汤不同,在池侧还放了4只红白石盆,盆中“刻作菡萏之状,陷于白石面”,温泉水从中涌出。王建《华清宫感旧》诗云:“公主妆楼金锁涩,贵妃汤殿玉莲开。”从妃子汤逦迤而下,便是供嫔妃们洗浴的长汤十六所。这里的浴池池面很大,“环回甃以文石”,水上还放有银镂漆船和白香木船,“楫橹皆饰以珠玉”,极为豪奢。因嫔妃眷属众多,洗澡时须抄名而入,所以王建《宫词》说:“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
这些温泉浴池的建造工艺和装置具有很高的水平,十分精巧,令人叫绝。山上浴池都是“凿石作暗渠走水”,换水时,“其中珠缨宝珞流出街渠,贫民日有所得焉”。
浴池可容纳很多人共浴,虽缺少私密性,但在我国洗浴史上仍是一大进步。
■
至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商业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里,生活着许多商人、手工业者、军士、平民,为满足他们的卫生需要,逐渐出现了商业性的公共浴池。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在甜水巷有“浴室院”;南宋临安(杭州),洗浴业还成立了行会组织,叫“香水行”。宋代的公共浴室大多“悬壶于门”,作为标志。
这些公共浴池中还有专门为顾客服务的揩背人。苏轼在泗州浴后写了一首诙谐小词:“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浴堂门口早上还兼营“面汤”——洗脸水,商业气息十分浓厚。
到了元明时期,商业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也更大众化了。浴室服务的对象,不仅有各类劳动人民,还有读书人,阶层十分广泛。服务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项目日渐多样化,有冷水也有热水,有池浴也有盆浴,还有搓背的、剃头的、修脚的,等等。
到了元代,蒙古民族爱洗冷水澡。于是,在杭州的一些街道上出现了不少冷浴澡堂。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洗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大有裨益。在这些浴堂中,也有供热水的浴室,专门供给受不了冷水的外客。”在这些公共浴室洗澡须交“汤钱”,有“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各种服务须另外付钱。《朴通事谚解》中记载了当时元大都公共浴池的一张价目表:洗澡5个钱,挠背2个钱,梳头5个钱,剃头2个钱,修脚5个钱,全套一共19个钱。
浴室,古称浴堂,明人称“混堂”。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混堂,天下有之。”可见,明代公共浴池已很普遍。汉唐以来有关浴池的记载,很少涉及池水加汤的问题,这一直是一个疑问,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元大都天庆寺有座浴室,形制颇类西方建筑风格,浴池屋顶圆如穹隆。明代混堂吸取元代浴池的建筑风格,浴池也用巨石砌成,用砖砌成拱形屋顶。至于池水加热,则是在浴室后面安装一口大锅,有管道与浴池相通,用辘轳把井水注入锅与池中,然后在锅下烧火加热,锅里热水与池中冷水交混,池水遂逐渐变暖,浴室内热气腾腾,即使在冬季也不觉冷了。有的浴池内还砌成大小数格,中有孔道相通。
近锅的最热为头池,上设木格,供人蒸浴;次为二池,水次热;最大的池为温水池,叫娃娃池,老少皆宜,十分方便。其后由明及清,直到近代,公共浴池的建造格局大体如此,只是使用的材料更加高档,用上自来水更为方便而已。至今在我国不少地区仍存在着这样的公共浴池。
■
洗澡是为了清洁卫生,古人洗浴用什么去污除垢呢?
据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多用“潘”。所谓潘,又称“米潘”,就是淘米水。古人用烧热的淘米水洗脸除垢。晋代杜预在注《左传》中说:“潘,米汁,可以沐头。”意思是说,用加热的淘米水来洗头。直到今天,在我国民间,仍有人用淘米水去污除垢。
魏晋以后,古人又使用一种新的去污剂——澡豆。澡豆用豆粉合药制成,用来洗手洗面,可使皮肤光泽,是当时的一种高级用品。晋朝王敦娶舞阳公主为妻,出厕,“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请他洗手。王敦出身微贱,不识澡豆,倒入水中,连水带澡豆一起吃下了肚,引得“群婢莫不掩口而笑”。澡豆的功用极为神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面黧黑”,他的夫人和门生便让他用澡豆洗脸。
此外,宋人还用皂荚澡面洗衣。浙中有一种叫“肥珠子”的长皂英,“一名肥皂”。这大概就是“肥皂”之名的由来了。
古人洗澡常用兰草为浴汤,叫做“浴兰”。《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在汉代,又有“煮梅为豆实,蓄兰为沐浴”之说;至唐宋时,更称五月为“浴兰令节”。用兰汤沐浴,不仅可使全身散发出香气,而且还有护肤的作用。
洗浴之后,古人还懂得使用化妆品保护皮肤。
魏晋时,石崇在厕所里就放置了“甲煎粉、沈香汁”一类东西,供洗手洗脸后搽手涂面。甲煎,亦作“夹煎”,又名“甲香”,用药与美果花烧灰和蜡制成,可作口脂,用来防止口唇皴裂,类似现代的唇膏。此物在唐代宫廷中已普遍使用,唐明皇在腊日常赐予群臣。杜甫《腊日诗》即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面药,即“公主家人谢面脂”的面脂,也称“面油”,是一种搽脸防冻裂的化妆品,犹如现代的香脂之类,可使皮肤白润,洗澡后使用,有护肤养颜的功用。
古人夏天洗澡,浴后还常在身上搽香粉,这种香粉叫“英粉”,是用滑石粉与中药、香料的细末掺合在一起,加上“心红”制成的,称“利汗红粉香”,相当于现代爽身粉一类的东西。此物可遮祛汗臭,使皮肤滑腻,在唐宋时已被人们普遍使用。当时,诗词中多有涉及,唐代韩偓《昼寝》云:“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宋代贺铸《小重山》词:“薄晚具兰汤,雪肌英粉腻,更生香。”这种香粉不仅可使肌肤“添香”“滑腻”,而且还能增加皮肤的红润度。
到元明时,浴后还有用“蔷薇露”的,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花露水了。
这些都说明,古人在洗浴后,早就用上了化妆品来护肤了。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洗澡已从盆浴、池浴发展到淋浴、桑拿浴,是愈来愈卫生,愈来愈讲究了。但愿人们在洗浴时,勿忘古人遗训,洗去身垢的同时,也要除掉心垢,注意浴德。
(岸芷汀兰摘自《百科知识》 2013年第11期 插图:罗家平)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