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代古夜郎国王印再现贵州镇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代古夜郎国王印再现贵州镇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夜郎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列》:“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东汉史学家班固撰《汉书・西南夷传》曰:“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5年)……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此后,夜郎国便在史书记载中消失,给历史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半个多世纪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古夜郎的来源、族属、区域等都进行过探讨研究,但是历史留下的这个谜至今尚未解开。

笔者生长在这块古夜郎的故地上,对夜郎国有浓厚的兴趣。现将专家学者对镇宁革利苗族地区关于夜郎国研究的成果及媒体的相关报道综合起来,奉献给读者。

一支神秘的苗族与古遗址

贵州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以镇宁自治县革利乡为中心,在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神秘的苗族,分布在11个乡(镇)、68个村、158个自然寨,约5000多户25000多人。

他们自称“蒙正”,苗语意为遗留下来的意思;当地人称为“古董苗”,意为远久的古代就居住在这个地方。这支苗族是怎样遗留下来的呢?是哪朝哪代开始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呢?

他们自称是夜郎竹王的后裔,至今老百姓家里还用竹块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楼上,并且男性成人死后用祭供的竹块陪葬,没有竹块陪葬就得不到祖宗的承认,归不了宗庙。竹王后裔朱廷先家里神堂上贴的一副对联是:“家无孔孟谁为主,我有祖宗即是神。”横批:“夜郎竹祖之位”。朱永斌家里神堂上贴的一副对联是:“祭供竹王发达,传承竹祖兴旺。”横批:“夜郎竹祖神位”。

至今,在这支神秘苗族的族民手里,还传承着一枚夜郎竹王自制的“王”印。

在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崇宇山村,古代建有夜郎竹王祠,在“”中被毁坏,后修路拆掉,现仅剩墙脚遗址。在竹王庙左边有一个村寨,苗语叫“尤最郎”,汉语叫竹王城,还有古代石砌的城墙等建筑遗址。现在“尤最郎”居住的均为汉族,当地人说,因这里过去是苗王住的,为了保全寨平安,每年我们都要到崇宇山、猛正去请苗族祭祀师朱洪顺、朱启成来扫祭。右边有一个村寨叫卯弄,“卯弄”为苗语,意为营屯,现在在此居住的是柳姓汉族,还存有古代石砌遗迹。杨柳村革缀坡背后有一个天然洞穴,能容纳几千人,81岁的苗族老人朱正文说:“听老辈人讲,这个洞古代有一个苗王带兵住在里面,苗族被打败后往其他地方走了。”

经实地考察,这个洞内有两层,能容纳几千人。第一层长约120米,最宽处约50米,大概2000多平方米,有3个洞口,分别在东、西、南方向。东、南方向的两个洞口约宽10米、高10米,均砌有双重栅门,西面方向的洞口稍小,这个洞口为取水道。

《贵州都市报》于2006年6月28日在B7版刊登了题为《镇宁发现神秘古城》的报道:大干丈的自然村里,神秘古城修建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山头西面是万丈绝壁,东、南、北三面则以三道城墙作为三道防线。第一道城墙围着山修建,呈椭圆形。第二道城墙比每一道城墙稍长。第一道城墙的两边终端与第二道城墙相接,第二道城墙的两边终端与山头西面的绝壁相接。第三道城墙位于山的最高点,同样两边终端都是与绝壁相接,它围住的面积可修建数十栋房屋,要想进入第三道城墙的防区,必须要先经过第一道、第二道城墙。由此不难看出,第三道防区应该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当时居住在此的人的级别可想而知。

据此处的苗族村民们称,他们祖上约是在明朝初年搬到这座古城里居住的,搬来时这座古城就已存在,不过那时已是一座空城,原先居住在此的人已不知去向。至于这座古城修建于何时,又是何人修建,居住在这里的人一概不知。

长期潜心研究夜郎史的专家、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田玉隆知悉此事后,赶到这座古城进行了实地查看后说,在贵州范围内,还没有看见过规模这样宏大的古城。

揭开“蒙正”与“夜郎”之谜

在这山峦层叠的山区里,为什么在古老的年代就居住着一支自称是夜郎竹王的后裔呢,他们为什么要住在这片深山里呢?

《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公元前25年,汉成帝时期,夜郎国最后一个王名叫“兴”,与钩町王禹,漏卧侯俞更举兵相攻,柯太守请发兵诛兴等。大将军王凤推荐金城司马陈立,陈立带从吏数十人到兴管辖的夜郎国同亭,用计召兴到同亭诱杀。兴的妻父翁指与兴的儿子邪务组织22寨苗民反,被打败后就逃到这片大深山里来躲避,夜郎国从此在史书记载上消失,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谜。

据考: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南方又反,诸葛亮的部将张嶷带兵平息柯郡。《三国志・蜀书》卷十三《张嶷传》载:“平南事讫,柯兴古獠种复反,忠令嶷领诸营往讨,嶷内招降得二千人,悉传诣汉中。”

夜郎竹王的后裔逃到这片深山区里来躲避,经过250年的发展后又强盛起来了。

在夜郎竹王后裔革利地区苗族中有这样一个悲壮的传说:古代因打仗失败后,官家不让这支苗族居住在这个地方了,强迫族人长途迁去很远的地方(相传是往四川方向迁)。老人和小孩走不动,年轻的人说:“你们跟着走是拖死大家,反正都要死,你们跟着走如果死在路上我们不忍心,干脆做些坟坑,你们都睡到里面去,坟盖留一个孔,我们做点吃的放在里面,这样我们走得也放心了。”年轻人都走后,年老的吃完枕边东西后多数闭着眼睛饿死在坟里,小孩子们肚子饿了挨不住,就从坟坑里爬出来。而这支苗族就是从坟坑里爬出来的人繁衍下来的,故自称“蒙正”。

至今在江龙镇崇宇山、猛正、猫猫冲、大干丈一带还有“活人坟”墓群遗址。

“蒙正”的竹王崇拜

革利地区苗族不信神,敬奉祖宗竹王(苗语称“尤最”),说夜郎竹王是苗族的老祖宗,竹王成了维系一个家庭的人身依附。人活着时需要得到竹王的保护,死去了也要得到祖宗竹王的承认。因此,祭供竹王是革利地区苗族男性一生中的大事,男性苗族成人都要举行敬供竹王的仪式。江龙镇子朝的朱天文1956年当兵,1976年转业到昆明市徵江县检察院工作,现在已有70岁了,去年还回老家举行敬供竹王仪式。

革利地区苗族祭供竹王的习俗是自古开始的,他们认为夜郎竹王是自己的祖宗,他们把本支系氏族看成是一棵竹子传下来的人,每一个血缘关系家族是一棵竹上的一块竹片,苗语称:“衣扒阿来就”(音)。因为没有文字,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苗族人民保存和传递自身文化的方式,主要靠史诗、民俗等来完成。

(一)杀母猪安竹王位。供竹王一般是在革利地区苗族男性成家后,首先喂一头母猪来祭竹王,安竹王位,时间是二三月间(花开时节)。杀母猪安竹王位的整个程序均由专职祭司主持。这个程序完成后,然后才能举行下一步的供竹王仪式。

(二)供竹王偶像。供“竹王”的时间是在腊月举行,由家族自己办理,不用祭祀司。头天晚上首先请“竹王”到家来坐;第二天先用粑粑、酒、猪、羊来祭竹王,然后用一棵长一尺五寸的刺竹(3节)作主竹,5块大竹片、50块小竹片、竹挂一对合在一起,用半斤园麻将主竹、竹片、竹挂捆在主竹上端,麻尖留一尺长作为“竹王”的胡须做成竹王偶像。“竹王”偶像束好后,就请去供在堂屋楼上,平时不能动,如翻盖及新建房屋,首先要用一只仔鸡祭竹王并说清楚,然后才把竹王的偶像揭下来放在一个干净的竹簸里,房屋修建完毕,立即将竹王偶像请回原位。

(三)用竹片陪葬回归祖宗。用竹陪葬:男性成人在世时供有竹王偶像的,人死停尸结束后,家族人端一把竹筛到楼上,把供着的竹祖偶像取下来,取出两块竹片,由一个老人手提竹片对死者说:“亡人,要把你胸间的竹片揣好,到祖宗那里去报到。祖宗问你,你要把竹片拿出来给祖宗看,有了竹片作证据,祖宗才承认你。”念完把竹片放在死者胸间,然后盖棺。做竹王宫:在出丧的头天,家族的主要任务是去找一块稍平的场地做“竹王宫”,竹王宫的主骨用的是一棵杉树,框架用竹做,外面用草盖三层,每层为四方。竹王宫前面用一棵竹子弯为弓型,意为大门,用4棵竹子插在东南西北四方,表示竹王城;进了竹王城后,抬棺绕竹王宫三转,停放在宫门前,以示死者己回归到宗庙。然后再举行各种仪式。送灵:安葬死者的第二天早晨,家族人用竹条做成一个人的框架,意为死者(死者是男的穿男衣,是女的穿女衣),一人抬着“竹人”走出大门,放在竹簸里抬到寨边三岔路做灵,做完用火把“竹人”烧掉,死者的丧葬仪式即告结束。

尘封2300年的夜郎国王印再现

《贵州都市报》2004年11月12日刊登题为《镇宁老人展示夜郎王印》的文章,称尘封了2300年的汉代夜郎国王印与世人见面了。报道称,曾有研究夜郎历史的专家说;“找到了夜郎王印,也就等于找到了夜郎国。”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2004年11月10日,镇宁自治县革利乡一位60多岁的杨姓苗族老人致电给《贵州都市报》记者,说他们这一支系的苗族是夜郎王的后裔,他手上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大印。对于研究夜郎历史来说,这枚大印的价值不亚于当年汉武帝赐予夜郎王那枚仍未现身的大印。记者当天来到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找到了这位杨姓老人。

老人是县里一位退休干部,他向记者出示了这枚大印:此印为青铜铸成,印面为方形,边长为5.4厘米,厚1.5厘米。印面阳刻图文,中央有一图形,似人非人,环绕图形有三排文字,似篆非篆;大印上有长方形印把,把高6.5厘米,把上阴刻有一个“上”字形的图案。杨姓老人说,经他请有关专家研究后认为,此印的左侧应是一个人名,有两个“王”字分别在图案的上下方,末尾的字似为篆体“总印”(为了保密,老人谢绝记者拍摄大印实物),其余的文字有关专家正在研究中。

老人说,他研究夜郎文化已有20多年,他们这一支系的苗族现在分布在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的11个乡镇,共有2万多人,世代都将“夜郎竹王”视为自己的老祖宗,均不信神,只敬奉老祖宗“夜郎竹王”。老人称自己是夜郎王的第75代后裔,这枚青铜大印是他的祖祖辈辈秘密流传下来的,一代只传一人,其他人并不知道由谁保存。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在许多降汉的西南夷君长中,惟有夜郎和滇这两处的君长得到了汉中央政府赐予的王印。事隔2067年之后的1956年冬天,考古人员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掘出了黄金铸就的“滇王之印”,该印的发现为汉武帝赐印夜郎王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在研究古夜郎的专家中,有人认为,仍未现身的汉武帝赐予夜郎王的王印也应与“滇王之印”一样,是纯黄金铸就的。

对于《史记》记载的这段历史和后来的发掘,杨姓老人称他早已熟知,同时也认为自己手上保存的这枚大印不是汉武帝赐予夜郎王的那一枚,而是夜郎王自制的,时间可能比“御赐”的夜郎王印还要早200多年。

这枚青铜印是否为夜郎王自制的大印,这一支系的苗族是否属于夜郎王的后裔,老人非常希望有关专家考证确认。

专家破译王印的图文与符号

《贵州都市报》2006年4月12日A9版又刊登了记者徐荣锋的文章《上海专家破译“夜郎王印”》。文章称:本报曾多次报道的镇宁“夜郎王印”,经曾破译“红崖天书”的上海专家林国恩数月的潜心研究后,于日前传来好消息,“夜郎王印”己经被完全破译。

2006年4月20日,林国恩到镇宁公布了他破译的研究成果:该大印下面的两个字是“多德”;印上面的长线表示云彩,下面的短线象征地;印中间的菱形鸟头是朱雀,也就是凤凰;印上的圆圈象征着天上的28颗星星,即古代28星宿;印上非常突出的两个“王”字,是天地授权给“多德”。

对林国恩破解的夜郎国王印的文字、图案及符号,夜郎竹王后裔的革利地区苗族完全接受和认可,因为传说他们的祖先竹王就叫“多德”。现在这支苗族在祭祀活动、巫事活动中都要念到竹王“多德”。

《贵州政协报》2006年4月25日B1版刊登了题为《夜郎王印之谜》的长篇报道,文章最后说:“他们殷切地呼吁,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对夜郎历史文化发掘的力度,早日鉴定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夜郎王印,这不仅对贵州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为填补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

为了把王印的年代搞清楚,2007年5月下旬,持印的杨姓老人等一行5人前往北京寻找有关专家为这枚大印断代。5月26日,北京市文物局研究馆员、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8年的孙晓虹专家对这枚大印进行了鉴定,结论是:这枚大印为汉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北京古玩城文物鉴定有限公司颁发了《鉴定证书》。

在历史上消失了2000多年的夜郎之谜,终于找到了人证、物证。贵州省镇宁革利地区这支神秘的苗族的确是夜郎国王王室的后裔,而尘封了2300年的汉代夜郎国王印就在贵州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