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而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第一、要让法律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家庭细胞。第二、要让家庭成员自觉遵守法律,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以和谐个人促进“和谐家庭”,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家庭、法制、文化、个人

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叫“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民族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家庭作为社会的生命细胞,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成长并获得动力支持的源泉,我国的家庭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家庭的收入逐年增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也有其不和谐的一面,近几年来的离婚率攀升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稳定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伤害加剧,家庭暴力剧增,婚外情泛滥、虐待老人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何在?如何增强婚姻的稳定性、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如何构建和谐家庭?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并反省的现实问题。

家庭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文明萌芽的发源地。在家庭安宁幸福上,可以说法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法律的影子。如果不懂法、不了解法,那么我们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失。我们欣喜的看到:在面临各种家庭问题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妇女)开始有了法律意识,并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利。我认为: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家庭以及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第一、法律文化深植于每一个家庭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所创造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家法族规、伦理法治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在转型时期,我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又要以史为鉴,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并将新的家庭法律文化深植到每一个家庭细胞,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作为一种新的法律文化倾向,近一个时期,我国接连出台了一系列与老百姓日常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显示着中国立法的新动向:以人为本,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例如,修改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结婚必须出具单位证明和强制婚检一系列条款,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又如《妇女权益保障法》首次立法禁止性骚扰行为,预防制止家庭暴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正在以高度务的实姿态加紧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法律领域(尤其表现在婚姻家庭法领域)变革的总趋势越来越倾向尊重个人自由,并努力追求个人自由、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统一。这些立法将对家庭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二、家庭成员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法律规则的自觉遵守与亲身实践,是维系并促进和谐家庭的重要保障。

现代社会秩序是靠法律规则维系的。法律制度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稳定的社会而规定的。在法治文明社会里,自由是相对的,个人行为都要受一定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如因个人随心所欲干扰他人自由,损害他人权利时,法律就会出来干预。对于家庭细胞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不因为血缘、婚姻关系而显示地位尊卑,在法律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对于国家而言,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制度下,还需要建立“教育人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每一位家庭成员依法维权的自主意识,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教育的对象要全面普及,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普通百姓、还是官员、专家,都需要进行教育。其次,教育的方式要区别对待,对成年人可从遵守家庭关系的法律角度开展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可从情理上进行教育,同时教给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法律常识;对于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除了正常的教育外,还应当偏重于在如何维护他们的自身合法权益上。最后,教育的方式要生动,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典型案例加上精辟思想体系点评效果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而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而言,则要求知法、懂法、守法,提高自身法律素质,自觉遵守并亲身实践法律规范,做和谐家庭的建设者,成为家庭的和谐因子而非破坏因素,以和谐个人促进“和谐家庭”,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高培党校)

福利院儿童交际能力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石盼盼 洪晓敏 施高琼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石盼盼,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1班

第二作者:洪晓敏,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1班

第三作者:施高琼,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101班

摘 要:近年来福利院儿童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生活条件日益完善。他们在交际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心理及言语上的障碍。我们定期去看望孩子,记录他们每次的言行举止,探究外界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分析他们的交际能力心理变化。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心理变化;交际障碍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他们是被福利院收养的儿童。绝大部分的收养儿童是因残遭弃成为孤儿,因此被称为孤残儿童。他们的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的儿童存在细微或显著地差异。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孤残儿童的抚养以及温饱已不再成为问题。但由于先天生理缺陷和家庭亲情缺失的特质,孤残儿童的心理与一般儿童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孤残儿童心理健康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一.孤残儿童交际问题表现及个案分析

孤残儿童生活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即使不考虑他们自身本来与平常孩子的区别,环境也给予了他们不同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普通的儿童有了一定的区别。

案例一:

基本资料:小勇,男孩,现今17岁,据福利院负责人介绍,自幼孤闭,从不开口与人交流。因涉及隐私。其他消息概没有透露,通过本人对小勇两个月以来的观察,我发现表现为沉闷,孤闭,自我情绪较为严重。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他们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交际缺陷的的几个表现特征以及产生原因。

1.玩耍与活动的特征

出现重复或有固定特殊的玩法,无法玩有规则的游戏。另外也会出现咬,舔,撕,丢,闻东西,或是触摸某些物品,斜眼看物,凝视反光,霓红灯或旋转物。除玩法固定外,也会有固定化、仪式化的现象。经常重复一些固定刻板的动作,甚至有自残行为。

2.兴趣狭窄,行为刻板

对环境要求严格,不容许有丝毫改变,患儿通常会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某种或某几种游戏,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

3.社会交流障碍

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无法跟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难以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也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他们喜欢跟自己玩、发呆、对人没反应也不喜欢人抱。眼晴不看人,甚至躲避视线的接触,不理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怕生人,没有明显分离焦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主动寻求慰藉,外出时,自己走自己的,甚至不会回头找老师或护工,也不和别人一起玩,顶多只是跑跑跳跳而己。

4.语言障碍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甚至严重者终身不语。即便有的患儿会说话,也宁愿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或者只会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并且常常分不清你我。自闭症相对于其它能力有较佳的记忆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例如重复问话者的部分或全部问话内容;背诵出曾听过的广告词、话、歌曲等;「你、「我、「他分不清楚。

二.影响因素:

2.1 幼时缺乏良好的引导

而对于福利院的儿童,他们年幼时缺少父母在身边对他们耐心、持续不断的交流,他们渐渐地习惯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发呆或自娱自乐不习惯或不愿意或害怕跟外人交流。

2.2 遗传原因

有些孩子是先天性的自闭症患者,缺乏学习与模仿的能力,跟别人进行简单地交流很困难。“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最重要工具,孩子就是通过模仿学习说话,学习运用无声的身体语言、手势和表情进行沟通的。而若没有这种能力

2.3 对环境的不适应或不满意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无法快速接受新出现的人或新发生的事,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的生活,这会让他们变得不安或焦虑,以至于让他们干脆就不想要去融入外界的生活,也不想向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还有些是长期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不满意,不满情绪加上知道自己只能生活在这个环境的无奈的堆积让他们越来越寡言、任性、不好相处,越来越自闭。

三.对策与建议

1.突破交际瓶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福利院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问题的重点和特点,特殊的成长背景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智力与人格健全有着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影响,长期缺失父母关爱及有效的引导管理的孤残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正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社会关怀倍增,仍需加深心理层次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者、各界爱心人士数量逐年增多,对福利院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社会慈善机构等在这方面投入也逐年加大。通过对福利院的调查了解,我们看到了在信息化的今天,对孤残儿童的教育和关爱无论在基础设施上还是人文情怀上,都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周到和全面。只是在这样看上比较全面的环境下,我们所强调的跟福利院孩子们更深层次的心理交流仍旧有所缺陷。很多的社会关怀具有临时性、目的性,并没有深入跟孤残儿童的交流,了解他们。即使有些志愿者能很快就和福利院的儿童交流得很好,也没有形成一个持久性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交流体制。

3.呈现影响儿童因素,呼吁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本次调研深入了解外界因素对福利院儿童心理的影响,希望全社会致力于为福利院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运用真实客观的调查结果向社会真实展现当前福利院儿童的真实所需,对于福利院儿童的教育抚养方式具有启发的作用,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维护、改善及发展的作用,对社会、教育部门及福利院加强对孤残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呼吁社会人士如何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合理、更科学的关爱具有导向作用。同时对于非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亦具有参考价值,对以后的相关活动调研方式及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具备一定的参考性。集整个社会的关爱给这些孩子们更多的正面力量,使他们在需要步入社会时能尽可能地接近正常人,过上正常的灵魂下该有的精彩灿烂的人生。(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慈爱.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M].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

[2] 黄慈爱.自闭症儿童社会情绪技能训练[M].2003

[3] 吕静.儿童行为矫正手册[M].浙江出版社[M].1992

[4] Kenneth W.Merrell 《School Social Behavior Scale-Test Manual》 2000

[5] 金云霞,66名孤残儿童适应行为评定[期刊论文]-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02)

[6] 蔡练 《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儿童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