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与实践产生重要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多元互动"、"开放整合"等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培养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 ;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就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使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把这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4各方面: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从表层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因此,不应该把课程及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构建能力的作用。

(2)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学生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了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通过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

(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习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来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由此可见,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2.树立"多元互动"的教学理念

"元"即"要素",是指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条件与环境等。"互动"是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跟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理念提倡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要关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善意接受他们的评估和选择;要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做到彼此间的接受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树立"开放整合"的教学理念

课程目标直接制约着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目标指向是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的设计忽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既定的教科书上,课堂生活缺乏现实感,缺少生命的活力、成功的体验和个性的张扬,以至于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他们的"苦役"。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整合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均体现了:新课程在目标设计上是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第一,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也就是说,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第二,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有了新的起点。第三,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第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没有忽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只是更加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