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 第3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 第3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我杀了一个人会怎么样?”

BQ:《二次曝光》中有非常类似希区柯克式的心理悬疑展现,这是否可以视作你在商业片上的一次探索?

L:它是有希区柯克的影子,但希区柯克电影实际上都是侦探片,而我这个是心理片。前面是很戏剧化的故事,但每个人也能看到不同的东西。比如有人说:为什么前面的故事是幻觉,但我们都相信了?因为那里头的东西我们都有,比如说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对情感的不安全感。我是个胡思乱想的人,我经常会想到如果说我杀了一个人会怎么样。我想如果有袜子的话最好,你可以穿上它擦掉痕迹,而且走出去的时候也不会有痕迹,因为你可以拎着鞋。我当时就想了很多这种东西,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种考察人心的东西。

BQ:“希区柯克”其实是前半部,但你不想简单讲这样一个故事。后面的剧情实在翻盘太大了,我想知道你当时在攒本子的时候是怎么设计的?

L:其实是这样,比如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是六十年代人成长的时候,但那个时候其实是中国社会欲望开始膨胀的起点,大家突然觉得信仰没有意义,信仰完全崩溃,然后觉得赚钱才是王道。我个人觉得那个时候是最混乱的,因为人心最混乱。电影中宋其的生父为了八万块钱的抚恤金,都可以以死人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要死了才能得到这些钱让妻女过得更好,所以他只能装死。但他回来才发现妻子背叛了他,心理一下子就失衡了,把她给杀了。这样的事情给一个10岁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想关注的是85后、9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这一代其实在承受父辈做的那些事情的后果。他们在还父辈的债,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真正面对这个世界。我是把这种关注放在了一个极致的故事里,没有几个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目睹母亲被杀,多少年之后又知道是父亲杀的。但在九十年代离婚大潮的时候,你肯定想象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们走入这个社会之后要怎么面对自己的婚姻观、爱情观和人生观。这个是有影响的。所以我用了一个极致的故事在促使大家思考: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怎么了?

心理病灶源于爱和思念

BQ:你个人是如何看待心理学上种种看似匪夷所思的案例的?

L:我一直觉得人的心理是一个很神秘的领域,其实现在的心理学还是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你根本不知道它深到一种什么程度。现在只是一种简单划分,大家都说忧郁症,忧郁症有一种症状,如果很严重的话就是幻觉、幻听或者幻视。或者在真实空间里头你就觉得这个人是存在的,一直跟他对话。包括撒切尔夫人晚年的时候,她经常跟她丈夫聊天,其实她丈夫早就死了,但她就觉得她丈夫还在这个环境里头,睡觉的时候跟他聊天、对话、吵架、一起吃饭。

BQ:按中国传统来解说,这个故事往往归因为夫妻恩爱,不会往人心理病灶方面去想。

L:对,可这个心理病灶源于什么?源于爱和思念。其实很多大家觉得很病态的行为源于一个很正面的东西,就是爱,很深的爱。有些人格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这个社会不正义或者完全不是他脑子里想象那么美好,所以他就要用更极端的方式去打破它,他会觉得这是一种重建。有个问题我发现在中国心理学界很突出,比如我拿一些国外的书,写一个是幻觉症病人,他有11种人格。我给中国心理学家看,他们都不相信。中国的心理学其实还在病理学上,还没有真正到一个心理认知的层面,动不动就开药了。

“你让我哭会行么?”

BQ:现在回过头来,你怎么看待《观音山》 票房的成功?

L:的确有档期的原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虽然看上去它是一个情绪电影,不像是个故事,但其实里面有很重的东西。比如说有个女孩说她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散场其他观众都走完了,她一个人在那儿嚎啕大哭。她就想到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初恋。因为考上大学的人在中国还是少数,大部分是考不上大学的人,《观音山》就是在讲那群人的故事,他们被社会忽略,他们的青春迷茫比“好学生”们强烈。她一直哭到扫地的阿姨打扫卫生,她还冲人家吼说,你让我哭会行么,你呆会再来扫。这是一种很失控的感受。

BQ:8000万票房是去年三月份的事情,之后你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人要你拍一些大片,因为可支配的资源更多了。

L:有,比如说上亿的,都给你准备好了。但我是这样一个人,我其实(对票房)没有概念。比如说《观音山》首周末票房就2600万了,当时他们告诉我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不是不高兴,我没有概念。那个时候我很累,而且我特别焦虑,我在想我下一步做什么。到了最后庆功的时候,我是觉得我应该高兴,要不然大家觉得你呢,甭说废话了,高兴就完了。但其实我心里是很惶恐的,我这个人性格很奇怪。大家觉得都是喜事的时候,我更清醒,我更惶恐,我压力更大。

票房后面站着的是活生生的观众

BQ:不管你当时怎么惶恐,这部《二次曝光》还是给出了答案,你要拍一个心理剧,为此你做了哪些准备?

L:刚才说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看这一类的东西,读了大量的关于心理学的书。人的心理其实就是在看这个世界嘛,人和人共处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为什么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现在这个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已经有了《苹果》、《观音山》这样的表达,我想找一种更有意思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有一个类型片的外壳。有人看了说这不就是中国版的《变脸》么?哦,又不是,突然发现有一个大的东西。我就是想做这样一个东西,其实我还是用我所有的真诚在做它的。

BQ:其实如果它是一个商业片,你应该让那个接受了变脸手术的人再假扮下去,但你偏偏都抛开了,让范冰冰一个人来完成内省的回顾。

L:没错,她最后的清醒就是我希望当代年轻人的清醒,就是不要迷失在这种物欲中了。大家都想当比尔·盖茨,你在学校里跟他们谈,他们谈的最多的是创业、挣钱。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快餐心理:怎么样在最快的时间成为一个导演。他们关心这个。比如你要写一本书,《三天之内成为一个导演》肯定热销。大家都特别想进入主流社会,被这个主流价值观承认。却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丢失了自己。你自己原本的兴趣点、你自己最初在这个世界上的冲动在哪?所以我们一直在讨论我们想做一个有意思的不太一样的电影。

BQ:你对票房有预期么?

L:我觉得我们的营销团队越来越有经验了,加上我自己还是特别相信观众的。

BQ:“相信观众”这话连带这个讲话模式在中国已经被说烂了吧?

L:对,因为大家都在这个信任危机的时代,可能大家真的会觉得你装啊,但其实我也是普通观众。大家都是观众,交流的时候我特别愿意倾听他们的,哪怕是觉得特别没劲。没劲在哪,你告诉我。我能吸收的就吸收掉,你说服不了的我肯定要争辩。这样的过程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对我来说,对票房还是没什么概念。因为票房后面其实站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观众啊。我不想把他光看成一个个数字,他们的反应和感受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发行也在问我,说你自己的期望是多少?我说其实比《观音山》好就行,过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