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联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京津冀经济圈与珠三角、长三角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但从发展情况来看,京津冀经济圈发展长期落后于其它两个经济圈,如何提升京津冀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成为促进本地区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即利用编制的四地区间投入产出表,重点分析了北京对天津、河北经济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指出了京津冀经济圈内联系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关联效应;投入产出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3-68-03

京津冀经济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涵盖整个河北省的经济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国务院先后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北京和天津的发展目标,为两个城市如何以河北为依托,实现城市经济职能互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契机。本文即从京津冀区域经济特点出发,通过编制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京津冀区域间的经济技术联系进行分析。

一、京津冀三省市的基本经济格局

(一)经济总量规模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2009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36910亿元,占全国的10.1%。其中北京12153亿元,天津7521.9亿元,河北17235.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070美元,天津为9136美元,河北3555美元,其中北京、天津两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三次产业结构各有特色

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三次产业比重为6.7:43.2:50.1。其中北京、天津的第一产业所占份额都非常小,均不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2%,河北省第一产业比重为13%;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天津,占到54.8%,河北以52.1%紧随其后,而北京第二产业仅占23.2%;第三产业中北京的优势十分明显,在总量上几乎与天津、河北两地第三产业总和相当,比重更是高达75.8%,全国遥遥领先。如图所示。

(三)财政收支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

2009年京津冀都市圈的地方财政收入为5849亿元,财政支出为6051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74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9.86%,与东北三省2009年的投资额接近(23733亿元)。其中,北京市与河北省的财政收支十分接近,北京财政收入2026亿元、支出2301亿元,河北收入2018亿元、支出2312亿元,而天津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1805亿元,支出仅有1438亿元。同定资产投资中河北最高,达到12310亿元,天津居中为5006亿元,北京为4858亿元。

(四)对外贸易活跃

2009年京津冀出口939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额的7.8%,进口2142亿美元,占全国进口额的21.3%,进出口总额3082亿美元(三省市分别为2147亿美元、639亿美元、296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3.9%。其中,北京市出口483亿美元,进口则高达1664亿美元,对国外市场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天津、河北两地之和,反映出明显的经济外向性。天津出口299亿美元、进口399亿美元,而河北出口157亿美元、进口139亿美元。

(五)区位要素优势突出

北京的科研能力、资金、人才优势明显,天津在物流流通、产品深加工制造方面优势明显,而河北则以土地矿产资源、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成为京津发展的坚实腹地。

利用钱纳里和库兹涅茨的工业化标准,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各自的工业化水平,见表1。依据这四项指标判断,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标准,越过了世界银行确定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同时三次产业比重、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也已达到较高水平,综合考察后可以认为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相应的,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北京市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分析

为考察京津冀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本文利用2007年全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投入产出表,编制了一个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和全国其它省份的四地区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进行分析。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不仅能反映各区域产业间相互生产需求的经贸流动关系,而且也反映了各地区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区域间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比例,以及各区域对国外进出口的结构特征等。它为深入剖析区域间经济技术关系,全面透彻地把握经济联系的实质,从而更科学合理地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根据研究目的,将全国分为北京、天津、河北和其它四个地区,设计四地区投入产出表,结果见表2。

利用编制好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重点从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和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三个方面具体的考察京津冀经济圈内部各省市的经济技术联系。其中,产业前向关联是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向各区域各产业提供中间投入,从而形成区域间直接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在区域间投入表中,每一个区域各产业可能需要从各区域各产业得到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由于某一地区各产业的产品既可能作为中间产品,又可能作为最终产品用于满足经济主体的最终需求,形成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北京对自身经济的直接带动作用较强,但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直接带动作用不高

从表3反映的京津冀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来看,京津冀三省市中天津对北京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指数最高,为0.05,表明在京津冀三地区间,天津最终产品对北京的供给程度最高。

河北与北京的产业直接前向关联比较接近(分别为0.03和0.02),但北京用于满足自身中间需求的比例远大于河北(分别为0.48和0.38),而用于满足区域外其它省市的中间需求却远小于河北(分别为0.12和0.23)。表明北京对自身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强,河北对自身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但两者对京津冀经济圈的带动作用均不高,尤其是河北经济的主要带动作用反映到区域外的其它省份,表明河北与京津冀经济圈的联系尚需加强。同样,天津对河北(0.02)、河北对天津(0.01)、其它省市对京津冀的关联指数(0.016)都相对较低,这反映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经济相对封闭,经济外向度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北京对周边省份的资源、产品的需求较大,而相应辐射效应却较小

从表4反映的区域间产业直接后向关联指数来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的中间投入自身所占的比例均较低,其中北京为0.48,天津为0.46,河北最低只有0.38,而与之对应的全国其它省市的比例则高达0.662,从一个侧面反映京津冀地区受资源环境制约,经济自给程度普遍较

低。

北京、天津两市中间投入来自区域内其它两省市的比例接近(北京为0.07,天津为0.06),但天津对区域外其它省市的中间投入依赖明显大于北京(天津为0.12,北京为0.08),表明天津的经济自给程度在总体上低于北京。河北中间投入中来自北京和天津的比例很小(与北京、天津的直接后向关联指数均为0.01),对其它省市的依赖程度较高(为0.18)。

综合产业间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效应来看,北京对周边省份的资源、产品的中间需求较大,而相应的带动力影响却较小,即吸纳效应远大于辐射效应,形成一种“空吸”效应。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产业链向周边地区延伸的程度,制约了北京的进一步发展。

(三)北京生产成果间接用于满足国内其它省市和国外最终需求的份额较高

尽管从表3、表4显示的四地区区域间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看,北京的吸纳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但从表5显示的区域间产业间接前向关联指数来看,北京用于满足国内其它省市和国外最终需求的指数为0.27,份额达到34.6%,高于产业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后向关联25%和23.8%的外部份额水平,说明北京生产成果,间接用于满足国内其它省市和国外最终需求的份额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内其它省市市场和海外市场之间,北京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最高,其对国内其它省市的市场依赖程度总和(0.11)显著小于国外市场(0.16),表明北京经济体的对外开放性大。

从天津与河北的情况看,天津经济的外向性最强其用于满足国内其它省市和海外市场最终需求的指数高达0.32,但天津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对国内其它省市的市场依赖度。在所有省市中,天津对北京市场最为依赖,关联指数达到0.07。

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用于满足自身市场最终需求指数最高,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低,仅为0.03,表明河北产品在海外市场上总体竞争性较弱,同时其对北京、天津的市场依赖程度也很低,反映了河北经济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三、相关结论

1.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北京的经济规模较大,区域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与天津东西呼应,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双引擎”。

2.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北京、天津发展速度处于全国中上游范围,河北处于中游;从区域经济水平来衡量,三省市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在工业化后期、而河北尚处在工业化中期,产业间梯度转移的潜力较大。

3.在区域经济关系上,北京与天津、河北的区域经济联系较薄弱,没有形成明显产业合作链,资源在区域内配置效率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产品的前后向联系来看,北京产品供给市场主要以满足本市、全国其它省市为主,对天津、河北市场的依赖较低;受资源环境等条件制约,产品的中间需求市场对天津、河北的依赖较高,但最终需求市场仍以自身和海外为主。由此可见,三省市在产品供给与最终需求方面的薄弱联系成为京津冀区域联系的主要障碍。

参考文献:

[1]赵京兴,北京的城市功能与首都经济的基本特点,北京规划建设,1996,5

[2]张亚雄、赵坤,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3]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北京社会科学,2008,6

[4]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