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这一代大概是最不知道怎么教小孩的一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不过就是二三十年的时间,从我们的父母跟我们相处,到今天我们跟我们的小孩相处,时代改变了多少、社会改变了多少?父母的角度改变了多少?父母跟小孩的关系,过去认为很多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好像都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当我们有了小孩,当我们面对小孩的时候,突然之间我们都变成了预言家,小孩拿起笔来画了几笔,画完,你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他将来是大画家。小孩开始写字,写了一篇作文,你就想将来他一定是个大作家。每次看到小孩,我们的思想突然之间就会投射到很远的未来。我开始当爸爸的时候,心情也是这样。所以在女儿两岁多的时候,觉得好像自己应该整理一下,我打算写“给女儿的十二封信”。十二封信,十二个题材,基本上整理了我自己在当时认为最重要的十二件事,那么当她15岁的时候,她会知道爸爸怎样看待她,希望她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个书大概写了快一半,我放弃了,这个大概是我二三十年写作生涯中放弃的最决然的书。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个现实的孩子,她每天在生活当中都跟我互动,而每次写作的时候我脑袋里面想的是未来的孩子,到后来自己觉得没有这个道理,我与其花这个时间告诉未来的孩子该怎样,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到现在,跟孩子玩。

本来放掉就放掉了,可是到了孩子一点一点长大,等她到了小学三年级放暑假,也就是2008年的夏天,我却重新想要为她写一本书。那个时候有几件事情连续发生。一是我发现,自己对于小学三年级发生的事情已经记得非常非常少了。我跟女儿聊天,讲了很多她小时候的事情,发现她也已经在遗忘当中了,我就觉得我可以帮她记录下来。这是我开始写《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动机。

还有一件事情,我自己的父亲去世。这当然是生命当中很大的一个冲击,我很深刻地感觉到女儿不认识她的祖父,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跟祖父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还有一个我觉得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发现我也不太知道要怎么样跟女儿说,我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可避免我会不断地在想,我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教育我?我回想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父亲最常讲的一句话,他用闽南语讲的,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这种事情如果不会自己想的话,一辈子没有机会,一辈子没有希望”。通常都是我犯了错,妈妈快要处罚我的时候,我爸爸会制止我妈妈,他会讲这句话。小时候不会有很深的感受,到了这个年纪感受非常深。你教小孩不是要教他做什么,而是要教他学会为自己想,学会自己想。

回头再想,我有时候会苦笑地说,我父亲剥夺了我成长当中很多的乐趣。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高中时非常叛逆,在一个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抽烟,偷偷抽烟,我大概是国中三年级开始抽烟的。回头想想,那个时候偷偷抽烟是很无聊、很麻烦的事情,在家里抽烟,要等到爸爸睡觉、把窗户打开、打开电风扇、坐在窗口吸口烟,往外面吹,抽完烟以后大概吹个十五分钟没有味道了关窗户,冬天也是这样。有一天我回家,只有我爸一个人在,他在客厅里面看报纸,我爸平时不太讲话,他把我叫过去,抬头看我,完全没头没脑,用闽南语讲了一句话,说:“小心一点,棉被不要烧了。”讲完以后他就继续低头看报纸。我愣在那里,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后来到了房门口我明白了,他知道我在抽烟,他就是要告诉我说他没有打算管我抽烟,他只是说你要负责,你不要把棉被烧了,不要把家烧了。然后我就不想在家里抽烟了,没有乐趣,一点乐趣都没有。

在成长的过程中,大人会给我们很多的答案。所谓叛逆,最大的姿态就是大人一定要塞这个答案给我,我就越是不要这个答案,可是每一次我都没有尝到叛逆的快乐。

当我在想给女儿写十二封信的时候,我以为我当然知道要怎么做一个父亲,我想要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一个很自信的父亲。可是等到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最后书名变成《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我就变成了一个很没有把握的爸爸,面对一个真实的生命,她越来越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我的感觉、态度完全是180度的逆转,我甚至可以倒过来说,嘛要弄清楚我要做什么样的爸爸,太多太多的事情不是我能决定的,或者是不应该由我决定。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对于跟孩子相处的前提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反省。在台湾,我曾经跟十几岁的孩子说,我敢跟你们打赌,有两句话爸妈常常跟你们讲,一句是:“这件事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吗?”另外一句话是:“我们这是为你好。”

这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稀松平常,为什么父母总是跟孩子这样说?这后面牵扯到一个有问题的假设:因为我是爸爸妈妈,所以我讲的什么话,我的孩子就一定会听进去,而且听到了就会做。

我在跟女儿相处的过程中,类似这种很根本的东西,我在反省,或者是她在逼我反省。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在跟孩子说“这事我早就说过了”和“我这是为你好”,这里面都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对于父母的假设,代表着我们认为我们完全理解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完全知道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女儿,因为女儿一天到晚给我各式各样的惊奇,我每天跟女儿相处最大的乐趣是她一直会展现出来我不知道的或者无法想象的那一面。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有一天接女儿放学,她说今天学校写作文,题目是生活中最快乐的三件事。我就问她说你写了什么。她很敷衍。我又问她说,那如果老师出的题目是生活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你会怎么写?

我为什么会问女儿这个题目?因为我女儿是个学音乐的小孩,学音乐最早是我跟她妈妈决定的,她4岁的时候我们开始送她去学钢琴,我的立场其实很简单,我自己小的时候学过音乐,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拥有演奏音乐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可是当时把她送去学音乐之后,我有一种最大的焦虑,就是我不太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喜欢音乐,还是因为是我们帮她做的决定,她习惯了。

小孩会自愿、快乐地练琴,诚实地说,我没有碰到过一个,快乐不在练琴上面,快乐是因为习琴拥有的能力,这是两回事。我女儿也不喜欢练琴。我们在车上听音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她在后面深深叹了一口气,那时候大概10岁了,她说爸爸我最大的梦想……我说是要会弹柴可夫斯基,她说不是,是不练琴就会弹柴可夫斯基。所以那段时间我在焦虑,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欢音乐。我问她生活当中最痛苦的三件事情,其实是想知道练琴排第几位,我想无论排在第几位,练琴一定在其中。可是她后来给我的答案,超乎我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