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儿童之心追求人格之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儿童之心追求人格之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们眼里,李吉林老师是个英雄。伏契克对英雄有个定义:“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李吉林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最初报考师范学校时的坚决,还是后来面对去省队当排球和跳伞运动员机会时婉言谢绝;无论是“”中让她下放农村,做乡村教师,还是拨乱反正后在省教材组编教材;也无论是后来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还是成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她始终做着一件事:在课堂,在校园,教书育人,为了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做这一件事,没有后悔过,没有改变过,直至今日,70多岁的年纪,还和孩子们在一起。她确实是个英雄,身上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但是,她说,我只有一个身份――教师,普通的小学教师;这一身份让她坚守一种本分――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越是这样,我们越认定她是个真英雄。

李吉林老师是个特别的英雄,她常常把自己当作儿童。她说:“我,一个长大的儿童。”儿童原本是自由者、探究者、游戏者,由此而生成的童性哲学,其核心是探索、寻找、发现“真”。李吉林有儿童之真,她的哲学是童性哲学,核心是真与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她的英雄主义精神与情怀是一种儿童精神、儿童情怀。这些让她永远爱儿童,永远像儿童,让她永远是把儿童培养成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人的英雄。我们应该赞颂这样的英雄。

是儿童,总会有说不完的故事。正是在故事中,李老师成了长大的儿童,演绎了儿童教育的英雄篇章。

李吉林老师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她常常转换角色,变成故事中的某个人,模仿他的讲话、走路、手势、脸上的表情,惟妙惟肖,让大家敞怀大笑,好不开心。现在想起来,她营造的是一种情境,让在场的人入境入情,分享她的快乐和智慧。李老师是个有故事的人,生活中的、教学中的事在她那儿就成了故事,因而,她的生活充满乐趣,在她的故事里我们也分享了她的真诚和所创造的幸福。李吉林还是个创造故事的人,她所创造的最大、最美、最动人的故事就是情境教育。同时也不难理解,她的情境教育正是来自她的生活,是她生活土壤里长起的一片小森林。这一切源自她的真研究、真创造,因为,创造故事的人就是创造生活的人,而创造生活的人才会研究教育进而创造教育的奇迹与精彩。

先说说照片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在南通十字街照相馆看到李老师一张照片,侧面,扎着两条小辫子,漂亮,清纯,朝气,活力,一种美丽扑面而来。照相馆给照片冠以“女人像”之名,列于橱窗,因而引起许多人驻足欣赏。为此,我们常常开玩笑说她的“女人像”。她没有恼怒和反对,也没有向照相馆提出什么意见,始终坦然、淡定。据说,这张照片是应照相馆之邀而拍的,她爽快答应了。直到现在这还是个趣谈。如今回过头想想,这有什么不好呢?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当大家都还“土里叭叽”的时候,她就显得“洋里洋气”,勇敢地把自己的美呈现出来,这实在是种勇气,说明她有个性,有追求。这张照片是她的本色,她追求的美丽是自然之美,是人性之美。难道教师一定要正襟危坐,目不斜视?难道为了成“家”、立“派”一定要抛弃自己的美丽?近50年的岁月沧桑当然在她面庞上也留下印记,但始终没有遮蔽她的美丽,她的人性之美从来没有消褪过,李老师的美是由内而外的。李吉林很真。

说说她在小店里吃小吃的故事。似乎是个习惯,每逢上了公开课,她总是邀我们散步,或是我,或是其他教师,在大街小巷无目的地闲逛,边走边聊,聊的话题肯定是那刚上过的公开课。这样的闲逛自然成了公开课的延续,是公开课兴奋、激情和讨论的延续。随着闲逛,一定会来到某一小巷的小店,坐下来,有时一人一个蛋饼,黄黄的,香香的;有时一人一小碗馄饨,冒着热气,漂着葱花;有时合吃一大把花生,劈劈巴巴,在响声中往嘴里扔几粒花生米……聊天是不会停的。首先是分享,分享上课的心情,分享心得体会;其次是争论,争论中有坚守,有小小的后悔,有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建议与设想。现在想来,这就是校本研修,是教学反思,尽管没有程式,也不在茶社和酒吧,而只是普通的小店,却是那么认真而热烈,那么投入而深入。李老师是个脑子不会休息的人,是个研究没有间歇的人。她和我们闲逛,是一种精神的闲逛、思想的闲逛,那一点点小吃却是精神之餐。真怀念那段日子,真难忘那朴实、动人的情景。那时候,她就用“真研究”帮我们打开了研究之门,走“教学即研究”之路。

再说说手表的故事。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那时我没有一块手表,李老师也没有。平常上课,毕竟好自己把握,公开课总得有块手表,便于时间和流程的掌控。没办法,向教师借,李老师也不例外。记得她上《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就是戴着借来的手表走上讲台的。那时,我们都很坦诚,决不为缺一块手表而难为情。李老师早已崭露头角了,全国各地的老师蜂拥而至,大学教授也渡江而来听她的课。就在这样的场合,她也会用借来的手表,没有一丝的不安和掩饰。其实,她的心思不在物质条件的装备上,而在教材的钻研、课的设计以及经验的提炼上。英国作家毛姆曾写过《六便士与月亮》小说,说的是人需要钱,需要物质,但不能忘掉天上的月亮――那是纯洁、高尚的精神象征。李吉林心中永远有一颗皎洁的月亮,她教《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心中荡漾着的正是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对于穷苦,李老师从来没有害怕过,因为她心中有对儿童的爱,而且她的爱是与意志并存的。犹如美国哲学家罗洛・梅所说:“没有爱的意志,只是一种操纵;缺乏意志的爱,必然只是一种无谓的伤感。”在李老师的情感世界里,爱与意志是统一的、平衡的。

还要说说李吉林老师向别人请教的故事。李吉林有建构理论的勇气,更有创造的自信,但她从来不盲目自信,更不骄傲自满,从来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满意当下的现状。她虚怀若谷,登门请教对她来说极为平常。她用自己的脚来丈量研究之路的长度,用自己的双手探测学术的深度。记得教《月光曲》,她读了好多书,从不同方面了解贝多芬,但她觉得音乐专业上了解得还不够,于是去歌舞团向指挥请教。那是个酷热的夏天中午,到了乐团指挥的家已是汗流浃背。是被她的真诚与谦虚打动了,指挥捧出一大堆有关贝多芬与《月光曲》的资料,作了翔实的介绍。那些资料未必在课堂都用得上,但她的内心因充实而更踏实,所获得的信息也一定会在心中内化,积淀为一种记忆,转化为一种素养。她会骑着自行车去师范学校拜访老师,会乘坐江轮去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南京师大向教授请教,会忍着头晕和呕吐,坐车去与专家研讨。直至今天,大家开玩笑地说,她是“博导”了,却还像小学生,像青年教师那样,真诚地向名家、大家请教。

都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故事折射的却是真――真实,真诚,真切,真心。李吉林老师用儿童之心,永远追求一个“真”字。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