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美术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侧重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培养,使学生在智力、道德和人格上获得发展,同时在美术的监鉴赏创作及有关修养上得到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以往的初中课程教育中,一直是只重视主干课程,而对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美术类等课程,不加理会,草草带过,使得很多学生错失了美学教育的机会以及其他情操类知识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同时也迫于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学生教育的一个独特现象。因此,初中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成为一门教育必修课程。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美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审美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小培养其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身心修养方面促使其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使其各项潜力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提。
一、走进童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学生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
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二,可配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学生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度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提高审美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艺术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时就抓住时机设法将他们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创作欲。在春天,让学生去公园摸一摸柔软的小草,看一看花丛里的蝴蝶张着几个美丽的翅膀,翅膀上有什么美丽的花纹。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的长鼻子、湖里的白天鹅,让学生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其三,可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所谓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学边玩,如:可把要画的人物或动物都做成活动的教具,孩子们通过玩活动的教具,掌握其结构,自由变出各种动态,还可以听配乐故事,说寓言,看录像,玩拼图等,开展多种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所画内容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降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2]目前,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这显然是有悖新课改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八年级的《陶艺创作》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要注意欣赏与技法相结合。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3]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艺术上与生活上的美与丑。在自己作业时,尽量将画面美化,如初二《中国画的形式美》中,要掌握中国画的特性,理解其美的表现,都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课前我先准备一些图片或画幅,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形态;再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尝试一下中国画的绘画。
三、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1、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绘画学习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观察方法错误、透视错误、构图错误、色彩错误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绘画的障碍,只有加强个性化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如学习素描画《酒瓶与碗》,不仅要求一个物体自身各部分的比例要正确,而且要求两个物体的相互比例更要正确。有些学生画完一个物体,然后再画另外一个物体时,往往没有整体地观察对象,常会出现两个物体问的比例失调,造成整幅画的整体与局部失调。对此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比例关系、透视关系,再进行构图,用丛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观察方法来描绘。这样正确的理论指导也能收到纠正学生错误观察方法的效果,使素描作品整幅画的比例恰当,构图完整。
学生的美木素养水平不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个性化指导。教学实跋表明,只有加强个性化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绘画学习中的各种错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绘画技能,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2、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打造初中美术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平视学生,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与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才能使教师的关爱和指导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年龄小,很容易“爱屋及乌”,喜欢美术教师也就喜欢美术课,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打下了丰足的情感基石。
四、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现实社会之间的比较、渗透与综合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不同门类并进行相互比较,如:绘画、工艺、雕塑、建筑、摄影等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一些共通的艺术原理。而在介绍某一美术流派或是美术思潮时,如十九世纪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就可以从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分别选择一些代表作品加以介绍并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浪漫主义的特征。在欣赏中国美术时,我们也可以在美术内部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如工笔画与写意画、院体画与文人画、南方的山水画与北方的山水画、盛唐的仕女画与明清的仕女画等等。
美术教学与各学科教学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互相联系、互相迁移的作用。如中国画教学可以结合中国诗画的传统习惯,与诗词配合教学来抒发感情,这样更能体现中国画诗情画意的情趣。色彩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用诗或散文的语言说一说四季的色彩。对于三原色的讲解则可与物理光学相结合并进行区分比较。写生教学则要求学生要反复比较观察并掌握比例关系,了解整体与局部、明与暗、冷与暖等对立统一的规律,这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几何形体的理解,还能掌握辨证的哲学思想。在想象画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来辅助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同的音乐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塑造不同的形象,如热闹喜庆的丰收场面、安谧宁静的田园风光、鸟儿的啼鸣、天鹅的优美、狮王的凶猛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感受这些形象并通过想象把它们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教师还应注意加强美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连接,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并且利用学校的橱窗进行美术专题展览,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美术创作水平的提升,也能让他们的心紧系时代的脉搏。
五、展开合理评价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例如,在上《水彩记忆画》一课中,由于实践写生的机会少,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伟大理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在当今初中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教育理念的作用,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在美术教育课程中收获大知识、大智慧,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其能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以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作为传道授业的美术教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特点,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全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3] 姚今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