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雌二醇在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雌二醇在婴幼儿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性疾病临床诊断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检测血管性疾病婴幼儿肿瘤和外周血清中雌二醇(E2)的表达并与正常儿童外周血E2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儿童外周血与患儿外周血、肿瘤血的血清E2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正常人外周血清、患儿血管畸形外周血清与患儿血管瘤外周血清三者间E2表达均有差异,并依次增加;同一患儿的外周血和肿瘤血血清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壮汉族患儿外周血清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婴幼儿肿瘤血清E2水平可成为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壮汉族患儿间外周血清E2水平未见种族差异。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畸形;雌二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8-1132-03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婴幼儿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血管瘤于出生后不久出现,并有自行消退的趋势,甾类皮质激素治疗有特效。而血管畸形一般在出生时即存在,肿瘤随着年龄增大成比例增大,无自行消退的特点,甾类皮质激素治疗无特效。在临床上,二者不易鉴别,为此,研究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儿外周血和肿瘤血血清雌二醇(E2)的水平,以期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寻找一种比较客观的临床鉴别指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血管性疾病患儿为2002年3月~2005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和第一临床医院小儿外科和整形外科诊治,共51例,男21例女30例,壮族16例汉族35例,年龄3个月~5岁,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以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34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本组病例按照Mulliken提出的细胞学分类法,共录入血管瘤12例,血管畸形39例,患儿均未经药物和其他方法治疗。

1.2 纳入标准:血管瘤临床标准为草莓状血管瘤、毛细血管和海绵状混合的血管瘤,纳入(真性)血管瘤,即于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有一个快速增殖期及缓慢的消退期,瘤体以实质性为主;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是肿瘤内富含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成血管现象和肥大细胞的聚集。相反,血管畸形出生时即存在,随生长发育逐渐成比例地增大,且不会自然消退;它包括葡萄酒色斑、蔓状血管瘤及少数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本组血管畸形为静脉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微静脉畸形(即临床常见的葡萄酒色斑)。

1.3 标本采集:收集患儿外周血和肿瘤血及健康婴幼儿外周血每例2 ml,分别装入试管,3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置-20℃低温冰箱保存待测定。

1.4 E2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水平。本组采用的125I-E2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由深圳拉尔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按照说明操作和计算结果。放射性脉冲数用免疫计数器测定(GC―1 200 r放射免疫计数器)。

1.4 统计学处理:根据资料类型分别采取多个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正常儿童外周血清E2水平为11.22 pg/ml,患儿外周血清15.65 pg/ml,肿瘤血清16.47 pg/ml,外周血清最高值198 pg/ml,肿瘤血清最高值593 pg/ml,正常儿童与患儿E2水平(外周血与瘤内血)均有明显差异,并依次增高;而患儿的外周血与瘤内血E2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同一组13例血管畸形(及混合血管瘤)患儿的肿瘤血清和外周血清E2表达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正常儿童外周血清E2水平为11.22 pg/ml,血管畸形外周血清15.14 pg/ml,血管瘤外周血清56.15 pg/ml,正常外周血清、血管畸形外周血清与血管瘤外周血清三者间E2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依次增加(见表3)。

2.4 血管瘤、血管畸形外周血清E2浓度进行壮汉族间总的比较,显示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E2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关系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及肾上腺也能分泌少量,其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合成,刺激细胞分裂增殖。在婴幼儿由于卵巢和尚未发育,其血清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皮质网状带,至青春期一直处于很低水平。临床上人们早就观察到皮肤、牙龈血管瘤于妊娠期出现,分娩后消失,称之为妊娠性龈瘤;反复于月经前增大并伴疼痛的巨大皮肤血管瘤患者经行子宫卵巢切除后,肿瘤生长得到抑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外用二甲苯蒽(DMBA)可诱导雌性大鼠子宫血管瘤形成,并可作为研究血管瘤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但在切除卵巢后,则没有这种诱导作用。人们认为,肝硬化患者肝掌、蜘蛛痣的出现与肝功能减退有关,因其灭活雌激素能力减低,雌激素在体内蓄积,患者面部、颈、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出现蜘蛛痣和(或)毛细血管扩张,在手掌大小鱼际、指端腹侧部位有肝掌;当肝功能损害严重时,蜘蛛痣数目增加、增大,肝功能好转后则减少和缩小。

1984年Sasaki[2]等研究24例草莓状血管瘤患儿发现外周血血清中E2水平为(96+14)pg/ml,最高为240 pg/ml,高于正常儿童。夏新国[1]等研究血管瘤50例外周血清E2均值水平为(43.99+41.30)pg/ml,最高值为118.94 pg/ml,与血管畸形以及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显著性。周德凯[2]等研究血管瘤88例得出血管瘤患儿外周血清E2水平高于正常儿童外周血清。程立新等[3]研究得出E2、ER表达没有性别差异,故推测血管瘤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与性激素没有关系,同时检测到血管瘤中E2表达高于正常组织,而ER仅在部分血管瘤中表达,正常组织未见明显表达。

本组资料正常儿童与患儿E2水平(外周血与瘤内血)均有明显差异,并依次增高;而患儿的外周血与瘤内血E2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同一组13例血管畸形(及混合血管瘤)患儿的肿瘤血清和外周血清E2表达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明瘤内血更能代表肿瘤瘤体的状况,对瘤内血E2水平的研究较外周血更有意义(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所以我们提出一个新的临床诊断手段,即临床上患儿年龄个体较小,不易抽取外周血,但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抽取肿瘤血以代替外周血检测E2进行血管性疾病的诊治。

研究表明: 正常外周血清、血管畸形外周血清与血管瘤外周血清三者间E2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依次增加(见表3)。血管瘤E2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二者;而血管畸形E2表达与正常儿童有差别,但相差不大。

壮汉族间血管瘤、血管畸形外周血清E2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未显示壮汉族血管瘤、血管畸形存在种族差异,这可能因广西壮汉民族间生活环境条件已无太大差别有关。雌激素作为一种促有丝分裂原,能与胞核内的雌激素受体(ER)结合,发生构象改变,作用于转录辅助因子,导致特异性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促进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分裂增殖。血管瘤中的E2在多种生长因子(VEGF、MMP、bFGF等)的参与下,通过与ER结合,可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刘江斌[4]等体外研究表明E2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协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在明确雌激素与血管瘤的关系后,为临床上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提供了依据:一方面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特异性E2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它与雌激素同属甾体类激素,都具有一个甾环,因此它可与雌激素竞争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使雌激素的作用减弱。同时,采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如三苯氧胺通过竞争性抑制雌激素受体系统,有效抑制瘤体生长,缩短自然消退过程。肖现民[5]等自制三苯氧胺软膏临床治疗草莓状血管瘤有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