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梅子涵:一生难解书之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梅子涵:一生难解书之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梅子涵说,他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记忆中小时候的家境是不错的,母亲每周都会带他们三个孩子去外边的饭店吃饭,也因为如此家里藏有很多书,不过这些书都是父母的书,并不是属于小孩子的书。书柜上边摆放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丁玲、鲁迅等带有时代特色的名家作品,甚至包括抗战题材等这些并不属于小孩子看的书……

和书的亲近之缘

梅子涵说虽然童年家中的书很多,但很少有适合他的,至于父母的引导就更谈不上了。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孩整体都是如此,父母很少会关心孩子们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何况梅子涵还是三个孩子里的老大,这种阅读上的关心就更少了。然而这并不会影响年幼的梅子涵对于书的渴望和那种亲近感。他会去翻父母的书柜,从书柜上拿下一本书翻一翻,读不懂,再原封不动放上去,再拿下一本……不过就是这样的行为,梅子涵今天都认为是一种渴望书、亲近书的行为,因此书虽然是大人的,但他的父母从来不去限制孩子们翻阅大人的书。尽管在那个年代,大人们往往被生活所累,忽略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但因为家中藏书颇丰,所以小梅子涵的精神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聊起童年一件有趣又痛心的事情,他说是十一二岁的时候,班级里要建图书室,老师号召每个同学都从家里拿些书来,充实图书室。处于青春期的梅子涵意气风发,将自己珍藏的很多好书拿到学校,结果发现图书室的书几乎都是他拿来的,别的同学拿来的书寥寥无几。令他至今都十分痛心的是,有些同学借了书回去看就再也不拿回来了,所以很多书都丢失了。今天回想起当年的事,梅子涵直感叹当年年幼,太“傻”,话语中不免流露出对于丢失图书的惋惜之情。

因为年代久远,第一本真正读懂了的书是哪本梅子涵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至今记忆深刻的事情是上山下乡那年,他背着满满两箱书到上海郊区下乡,平时不出工时以及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喜欢在灯下静静地阅读,随时随地心里都装着这些书。他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阅读这些书,能够获得力量,并且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时至今日,那些书还静静地躺在梅子涵的书柜里――他回城时把这两箱子书又带回来了。

总是刚刚“开始”的文学旅人

成年后的梅子涵,做了孩子们的“点灯人”后,读书更是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骨血。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创作,读书是一种需求,看不到书就仿佛是没有水喝,很渴;读书就像喝水、呼吸空气,是他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而创作是需要读书去培养的。

梅子涵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也喜欢写儿童文学,不久前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六本的“子涵童书”系列丛书。他特别希望孩子们也能够如痴如醉地读书,读好书,爱好书。在这套丛书的序言中,梅子涵自己写道:

“我为小孩写作了很多年。

我是著名作家了。

可是我仍旧只是一篇序言。

……

就是知道,努力的路途有多长。

就是每次开始新的写作,都会有些小心翼翼。

就是每次新的写作开始了,都会很年轻般地微微激动,像在走进新的征途。很多年前,我写的第一篇‘文学’,就是叫《征途》。”

在文学的征途中,他走了很久,在创作的征途中他也走了很久,然而对于梅子涵来说,他认为自己于经典、永恒和优秀而言,一切正在进行,一切才刚开始。

记者从丛书出版方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获知,“子涵童书”是一套经过作家精心挑选、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儿童文学精品图书。首先,该系列图书荟萃了梅子涵先生数年来最优秀的新老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该系列图书体裁多样,风格独特,其中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还有作家的美文和创作体悟,不少作品都体现了作家对不同创作方法的探索、创新,而这些作品在风格上或幽默风趣,或唯美抒情,或温馨浪漫,或感伤哀愁,全方位地展现了作家的创作高度和美学宽度;第三,本系列图书封面设计匠心独具,每本图书上都有一个专为此书绘制的图标,图标中有一个拿着梯子去点灯的人,这个“点灯人”的形象正是梅子涵先生为中国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不断奔忙的最好写照。此外本书的封面和内文绘画都找到了最符合作品特色的画家,绘画充满想象,同时不失温馨浪漫,图文相得益彰,版式也活泼多变,受到孩子们的好评和欢迎。

梅子涵本人说这套书完全能够体现出他一直所提倡的精致的写作和为自己写作的理念。出这样一套书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当然他更希望自己的文学孩子们能够喜欢。梅子涵说他是写了孩子们的故事,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和幽默,但并没有刻意地去取悦孩子。

言传身教影响女儿

近年来梅子涵已经不大到图书馆去看书了,原因和大多数教授学者一样:家中所藏专业书籍比图书馆的还要丰富,而且图书馆的书滞后,所以他能够理解为什么书店的“读者”总是比图书馆的要多。现在书店都是开架售书,取放很方便,一点不比图书馆差,这种阅读方式很符合大众需求,而且书店为了销售考虑,总是推出最新最流行的好书,但图书馆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不过梅子涵还是认为一个国家必须要发展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的标志,但做到这点确实很难,存在着太多的阻碍需要克服。

虽然现在梅子涵本人很少去图书馆,但他在法国留学的女儿却经常去当地的巴黎图书馆,有时候带足了食物,在图书馆里一待就是一天,非常勤奋。但是对于女儿的阅读,梅子涵回忆自己并没有刻意地影响和引导,“20多年前的我也有自己的事业,也很忙碌,并且也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引导孩子什么。”不过可能正如同梅子涵的父母对他的影响一样,梅子涵自己其实也深深影响着女儿。他告诉记者,或许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都有这样一幅图画:父亲深夜坐在凌乱的写字桌前伏案书写或阅读……然后成年后,孩子们会去模仿记忆中父亲当年所做的一切,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他们。所以女儿今天能够独立出国深造、独立学习,或许也是受到了当年父亲的身教和家庭的影响吧,也或许,她会像当年父亲小时候那般,爬上父亲高高的书架,一本一本翻看着其实并不太懂的书籍,然后再一本一本放回去……年复一年的终于在这些书的熏陶中,她长大成人了。 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