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的 探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方法 选择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63例,配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选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 ETV)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服用LAM(100mg/d),B组服用ADV(10mg/d),C组服用ETV(0.5 mg /d)治疗,观察患者12个月时血清生化指标及病毒载量变化。结果 各组HBV病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在12个月后均有大幅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关键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疗效

乙型肝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肝炎类疾病,临床常伴发肝硬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时常引起多种高危并发症,临床统计肝硬化患者中,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导致的占主要群体。据报道,由于HBV病毒的持续复制导致肝脏炎症反应、纤维化持续存在,是慢乙肝进展至肝硬化的主要因素[1]。因此控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的进展,必须重视对HBV 病毒持续复制的控制。本文对比分析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变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按照标准诊断的诊断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共163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81例,年龄在32~71岁,平均年龄为(51±9)岁,乙型肝炎病程在4~19年,平均病程为(10±4)年。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检查和诊断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并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伴有胸水、腹水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HBV-DNA的载量>105 拷贝/mL。均排除其他类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酒精性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排除已伴发严重内科基础疾病、全身疾病或其他主要器官严重受损及功能障碍患者[2]。按Child-Puch 标准评分为(10.1±1.7) 分,其中B 级61 例,C 级102 例。HBeAg 阳性92 例,HBeAg 阴性71 例。患者随机分配至A、B、C 三组。A组52例,B组55例,C组56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采用单盲,随机的研究方法,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同时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包括降酶、护肝、利胆等,A组服用拉米夫定LAM(100mg/d);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ADV(10 mg /d);C组服用恩替卡韦ETV(0.5 mg /d)。三组患者观察12个月。

1.3观察指标患者入院接受本研究治疗之前,全部患者留取血清标本接受HBV-DNA载量、乙肝两对半、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等相关指标的检测。接受治疗后12个月,全部患者再次接受同样项目的检测。统计ALT 水平、Child-Pugh 评分、HBV-DNA载量等。

1.4 统计学方法用(x±s) 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 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通过 SPSS13.0软件进行检测,P

2结果

2.1病例资料在入选的163例病例中,A组共52例,B组共55例,C组56例。全部患者无缺席,故完整资料共163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Child-Pugh 评分、丙氨酸转氨酶(ALT)等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各组HBV病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在12个月后均有大幅度下降。各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3讨论

乙肝后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乙肝感染者,在各类肝病患者中所占比例可观,通常临床指导对HBV-DNA载量超下限的患者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核苷类药物作用机制是在体内磷酸化转化为磷酸核苷类似物,这种磷酸核苷类似物对HBV聚合酶逆转录酶的活性起靶向抑制作用,达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据报道,LAM服用3个月后效果明显但12个月后的长期疗效却并不理想,说明该药物可能会出现耐药株;而ADV短期临床效果不明显却能达到对病毒DNA复制进行长期的持续性抑制的作用;而ETV既能在短期迅速的有效抑制HBV病毒复制,且能达到长期持续的抑制作用[3]。ETV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ALT指标、Child-Pugh评分下降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LAM 组和ADV 组。也有文献指出,可以在密切监测肾功能的前提下,LAM、ADV联合用药3个月后单服ADV,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抗病毒效果。此类药物也存在一定弊端,目前由于该类药物尚且无法彻底清除已经存在于细胞内的HBV cccDNA( 共价闭合环状DNA) ,需要长期服药。一旦停药细胞内的HBV cccDNA 又继续复制,加重原有的损伤,严重可致急性肝衰竭。就本研究而言,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用核苷类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毒载量,达到可观的HBeAg转阴率,其中恩替卡韦的临床治疗效果突出,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文兴,吕国良,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02:170-172.

[2]刘细玲,朱计芬,李文莉,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疗效[J].当代医学,2013,11:100-101.

[3]郭风彩,濮翔科,龚菁,等.瞬时弹性扫描仪在评价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9):555.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