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廪君神话与壮侗语族始祖神话的渊源关系考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廪君神话与壮侗语族始祖神话的渊源关系考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廪君神话流行在古代的巫地――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竹山县以南及重庆市东北部巫山县-一带,有学者认为廪君的族源属于古代的百濮。早期的百濮包含了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百濮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百越,本文经过深入考辨,证明廪君的族源属于壮侗语族的百越。

[关键词]廪君;壮侗语族;百越;生育神;始祖

[作者]刘付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1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12-006

秦汉时期,在巴郡、南郡(约当今天的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活动着廪君蛮,又称“巴郡南郡蛮”。有学者认为廪君的族属“实出濮系”,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辨廪君的族属究竟是属于壮侗语族的百越?或是属于与孟高棉语族有密切关系的百濮?

一、前人有关廪君族属的讨论

廪君的史迹最早见于《世本》。《世本》最初是先秦史官根据各国档案编写,以后不断有人增补修订,至战国末年成书,是一部包含了上古谱牒(占了大部分篇幅)在内的、内容十分庞杂的古代历史资料汇编,其性质和体裁与《尚书》差不多,大约在五代时期亡佚。

南北朝时期南宋的范晔写成《后汉书》,在《巴郡南郡蛮传》中也记录了廪君的史迹,日:“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谭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禀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唐朝章怀太子李贤注引《世本》曰:“禀君之先,政出巫诞也。”

四川学者段渝先生根据古代汉语音韵学和《史记・楚世家》、《盐铁论・险固》、《水经・江水注》、《晋书・地理志》等资料,考证“巫诞”即是句禀,其地在巫山山脉的北端,即今鄂西竹山县南。自竹山以南至今重庆市的巫山县,古代皆属巫地。句宜在竹山以南,其东南即是蛮河,即古夷水,正是廪君的先世巫诞的所在。廪君所浮的夷水,原名盐水,由于廪君从古夷水南下而将夷水之名带至此,故改称夷水。古夷水(今蛮河)北至襄阳一带,正是殷周至春秋时代百濮的活动区域。段渝先生说:“由此可见,廪君之先,实为由汉至江之濮。”

段渝先当还援引了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续论》中有关“廪君出自巫蜒,这是关于濮族的传说”的说法。

徐中舒先生认为百濮起源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加入了羌族。百越起源于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起自北方黄土高原,沿着大河河谷而向南向东发展”,龙山文化“起自黄河下游渤海湾地带,环绕泰山山麓分向南北滨海的广大平原发展。”

有关濮人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牧誓》,他们参加了周武王的伐纣会盟。濮人的演变有三说:一说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二说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代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三说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由于百濮的起源尚未论定,可能与壮侗语族或者孟高棉语族有联系,本文将深入考证、具体分辨廪君究竟是属于百越或者百濮?

二、廪君神话中的地名与百越语言的关系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李贤引《世本》注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徐中舒先生说:“巴族原来就是水居的民族”,“巫是地名,诞是族名,诞今作蛋。蛋就是水居民族,他们习惯居住在大水两岸,所以《后汉书‘板椐蛮传》说:‘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嘉陵江古又称渝水,即蜜民所居之地。寅民就是板楣蛮,他们都是廪君之后。”

但是徐中舒先生未能够指出“蛋音水义”的来源,未能够说明“蛋音水义”到底是属于与壮侗语族语言有关的百越?或者是属于与盂高棉语语言有关的百濮?

我认为“蛋”音就是百越语言中“河、池塘”的读音:

布依语:河ta6,池塘tam2。

壮语:河ta6,池塘tam2,thum1。

“蛋”“蛋人”“蛋家”“蛋民”“蛋户”原来是指岭南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流域的水上居民,宋代周去非说:“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蛋也。”明清之际的广东学者屈大均说:“蛋家本鲸鲵之族”,“诸蛋以艇为家,是日蛋家”,“蛋妇女皆嗜生鱼,能泅。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物害。今止名日獭家,女为獭而男为龙,以其皆非人类也。”

岭南蛋家朝拜的圣地是西江上游的龙母庙,在广东省的德庆县城,每逢农历五月初八的龙母诞辰日,民间举行传统的“龙母诞”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自广东和广西以及东南亚的香客多达数十万人。

南北朝时代的宋朝人沈怀远在《南越志》中最早记载了龙母的事迹,此后的记载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删,清朝屈大均说:“龙母温夫人者,晋康程水人也”,“夫人姓蒲,误作温”,“灵溪一名温水,以夫人姓温故名”,“然温非生龙者也,得大卵而畜之,龙子出有焉。养之以饮食物,龙得长大。”

明代刘应麟在《南汉春秋》中说:“庙旧名博泉神庙,在德庆州东一百里悦城之南。”《藤县志》说:“温姓,或日蒲姓,藤县二十一都管辖的根竹村人。”由于历代行政区域划分,藤县义昌乡二十一都(即岑溪市的糯垌、三堡、波塘等部分地方)在历史上屡有变更,1953年三地的行政区域正式划归岑溪市管辖,龙母的诞生地也就由藤县的根竹村改变为岑溪市的糯垌镇大竹村。

令我深思的是上述资料中一些地名,例如波塘、糯垌、三堡、博泉等,在壮侗语言的有关词汇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音义:

布依语:河ta6。池塘tam2。

壮语:河ta6。池塘tam2,thum1。

黎语:河nam3,nom3。

布依语:村子ba:n4。

壮语:村子ba:n3。

黎语:村子bou3。

段渝先生考证廪君先世“巫诞”的所在地是句宣,即今湖北竹山县,无巧不成书的是岭南西江上游的龙母诞生地也是以竹子命名的村子。同样令我深思的是壮侗语言中“竹子”“竹笋”等的读音,不但包含有岭南龙母诞生地的地名“糯”、“垌”、“博”等的读音,而且还包含有龙母的姓氏“温”、“蒲”的读音:

布依语:竹子vai4zuat8。壮语:竹子fai4dok7,mai4bu5。竹笋no5mai4。黎语:竹子ro:n2,la:

u1。竹笋nw:ng1。

语言学者李锦芳发现“夜郎”的“夜”是布依族的“依”,“郎”是壮侗语“竹笋”记音;“夜”是夜郎主体民族的自称,“夜郎”是“以竹为图腾的‘夜’(越)人”的意思。

由此可见,《巴郡南郡蛮传》中李贤注的“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巫诞”可能就是壮侗语言中“河、池塘”、“竹子、竹笋”的读音。

在壮族和布依族的神话中,竹子具有生殖能力,能够生育出人、兵马、神兵。竹子还是职司男女青年婚恋成功、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生命树,李锦芳先生说:“古代壮人以竹子为男根,此即生命之源。‘种’之音同‘竹笋’都叫la:ng2,‘种猪’叫mu1la:ng2。”

布依族传说有一男孩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家庭遭受灭族之灾,母亲将其藏在大竹节里,从北盘江的上游漂流到下游,被人救起,保住了性命。他长大以后成为王,抵抗外侮,保卫家乡,所以布依人崇拜竹子,在村寨的周围和庭园的前后栽种竹子。如果有的布依族妇女婚后不育,就要回娘家取竹子花,用围腰兜着走回夫家,放在枕头底下,途中不能够与人说话,以求得子。

竹子的神力还与龙神联系在一起。如果有的布依族家庭运气不好,人或牲畜生病,就认为是屋基龙脉气亏,需要砍来四棵大竹子插在房屋四边,谓之“护龙”,用竹子来恢复龙神的元气,保佑家宅平安。

在壮族的丧葬习俗中,幡是死者灵魂的依附之物。上幡时,要在村边竹林中砍三根最茂壮的竹子,分别挂上幡龙,并在幡顶挂上一对小鸡,表示天公地母接亡灵上路。

在壮侗语言中,“龙”、“竹子”、“竹笋”等有相近同的读音,例如:

黎语:竹子ro:n2,1a:u1。竹笋nw:ng1。布依语:龙ngw:h8。壮语:龙lung2,lu:ng2。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蜀王本纪》、《水经注・温水注》、《述异记》、《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均有竹生人和竹王的记载,《南蛮西南夷列传》日:“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注引《华阳国志》曰:“竹王所捐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日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

由此可见,岭南的龙母神话、西南的竹王神话和巴巫的廪君神话,都与百越民族的水上居民蛋家文化有联系。

三、廪君传说的生育女神原型

《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曰:“(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这段文字很诡怪,有学者从汉语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例如郦道元的《水经,夷水注》曰:“东南过偎山县南”,注曰:“东迳难留城南,城即山也。独立峻绝,西面上里余,得石穴。把火百许步,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往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东北面又有石室,可容数百人”,“盐水,即夷水也。又有盐石,即阳石也。盛弘之以是推之,疑即廪君所射盐神处也;将知阴石,是对阳石立名矣。”郦道元还记载了这里的村人骆都遇仙的故事,这里的村民姓骆,可能正是远古骆越的后裔。

郦道元只是收集了汉语典籍中的资料写成自己的解释,我认为在汉语文化的表层下面,掩盖了异文化在交流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误解与讹变。廪君的传说来自百越民族,要寻找这个神话的原型,还需回归到百越文化之中,汉语“廪君”的读音近同于壮侗语言的“山洞”:

上古汉语:廪liem1,君kiwen1。壮语:山洞ka:m3,lu2nge:m2。窟窿sjo:ng6,lu2。布依语:山洞ka:m3,窟窿tsuang6。

因此,我认为廪君的传说与百越民族的“山洞”传说有关,在壮族的神话中,“山洞”是一个生育的象征符号:“去请那带身孕进岩洞的女神。”“甘歌女神在《布洛陀经诗》中的地位高于皇帝,壮语gamjga的gamj是岩洞,ga是下肢或脚,下肢的岩洞,即是女阴,即是女性生殖器崇拜,即是祖先崇拜。”

“传说宇宙天地分家以后,姆六甲从一朵花生出来。她平整了天地,创造了人类。后来从山洞里走出布洛陀男神,他们相爱,姆六甲把创造万物和安排社会秩序的任务交给布洛陀。”“布洛陀的家在岩洞里,布洛陀的村子在石山脚下。”“公公(布洛陀)的家在紫石山。”“敬请布洛陀,恳请姆六甲,你们是神仙和圣王,恭请高坐正中央;古时你们最先来到人间,最早创造天地和人间,人间永不会忘记。”“那时还没有人类,天与地混合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高与低,还未造出大地,还未造出月亮和太阳。布洛陀在上方看见一切,仙人在上边来作主,做成印把来传令,派来了王,从此天分两半,……造天地。”“姆六甲撑开双腿在坳口上挡风,风吹到她身上便怀孕。屙了一泡尿,尿湿了坭土,便用湿软的坭土捏成人形,放到草堆上去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泥人活了,繁衍成了人类。”

由于廪君与盐神是男女相遇的故事,所以我将壮族生育神话中的一些主要词汇与廪君盐神神话中的一些主要词汇作比较,发现两者有许多相近同的读音:

尿:布依语nju6。壮语niou6,neu6。黎语dou1,nam3dou1。

盐:布依语thju1。壮语kju1。黎语nja:u3。

虫:布依语nuan1,njum1。

卵:布依语tsjai5。壮语kjai5,khjai5。

干土:布依语na:m6。壮语na:n6,tum1,黎语fan4,van1。

花:布依语da:i5。壮语va1,bjo:k7。

生育神即是女始祖神,宋人周去非说骆越人称母亲为“米囊’,姆六甲是壮族的生育神和女

始祖神,她的名字“mo1lo8kja:p7”近同于壮侗语“母亲、山洞”的读音:

母亲:壮语me6,tsja3。布依语me6。

山洞:壮语ka:m3,lu2nge:m2。布依语ka:m3。

由此可见,姆六甲是以山洞作为象征符号的生育神,汉语“廪君”两字的读音可能就是壮侗语言“山洞(六甲)”两音的讹变。廪君是男神,也符合姆六甲由女神变为男神的过程,蓝鸿恩先生说:“在《布洛陀经诗》里时常提到的主神布洛陀和么渌甲,从整个经诗的文法结构来看,凡是对应的,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一个东西,所以好象两者就是同一个神……。然而在河池本里却把‘么渌甲’写成‘姆六甲’,则露出了她原先是个女神的形象,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由姆六甲女始祖神变成布洛陀男始祖神,说明《布洛陀经诗》本身就产生在父系社会,因为由于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当然用男始祖神代替女始祖神了。如果证之民俗,姆六甲已变成送子的花王,是生育神,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壮族民间每家有孩子的妇女都会在床头的墙上安放她的神位。”

由此可见,“岩洞”在壮族的生育神话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女阴的象征符号。姆六甲是一位造天地、造人类和万物的女始祖神:“她没有丈夫,只要赤身露体地爬到高山上,让风一吹,就可以怀孕,但孩子从腋下生下来。她见地上太寂寞,便又造了各种生物。她的生殖器很大,象个大岩洞,当风雨一来,各种动物就躲进里面去。”

这是壮族的生育神和女始祖神姆六甲神话的原生形态。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永乐乡石坪村,有一尊被当地壮族群众称为“娅芒”的天然崖雕像,雕像凸现在百多米的石崖上,高约六七十米,宽约三四十米,气势宏大,专家们认定这是姆六甲的祭祀神像。以前每年定期都有附近各县的妇女来到崖像前举行大型的哭祭活动,有独特的仪式和唱经音乐。壮语“娅芒”的意思就是阿芒姑娘,传说远古时代桂西一带遭遇特大旱灾,寸草不生,一位壮族青年历尽艰辛寻找水源,他的壮举打动了娅芒,娅芒与他结伴找水,打算一找到水源即喜结连理。谁知他们来到这个山头时,青年失足崖下丧生。娅芒痛不欲生,化作石像。娅芒的忠贞感动了布洛陀,布洛陀让这座山底滚滚流出泉水,滋润了这方土地。

这是壮族的生育神和女始祖神姆六甲神话的次生形态。

壮侗民族的始祖神布洛陀、姆六甲和廪君神话都具有山洞、石头、水等原始文化常见的生育象征符号,廪君与盐神是壮侗民族始祖神话布洛陀、姆六甲在古代百濮之中的变异。廪君神话的流传地巴山巫水地区的井盐业发达,《水经・江水注》经曰:“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注云:“北流迳巴东郡之南浦侨县西,溪硖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以木为动桶,径五尺,修煮不绝。”“江水又东,右迳朐忍县故城南,……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人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歇盐成。”由于盐石与当地人的生计密切相关,所以壮侗民族始祖神话中的生育神――岩洞之神布洛陀、姆六甲,便演变成为与盐石崇拜有关的廪君与女盐神。

四、结语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在“壮侗语民族文化英雄神话中,布洛陀神话流行最广泛。除壮族以外,布依族、水族都有布洛陀神话,毛南族、仫佬族中也有与布洛陀、姆六甲相关的神话。”“就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看,布洛陀神话……主要分布在今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南宁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个区域正好与廪君所属的巴郡南郡蛮的活动区域(约当今天的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相连接。据此,本文认为廪君的族源属于壮侗语族的百越,而非孟高棉语族的百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