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的美学意蕴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的美学意蕴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精美凝炼的语言给人以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诗意美感。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其美学意蕴加以赏析,分析了《绿》在美的形态方面的自然美、艺术美与和谐统一的形式美三个方面。

1.形象传神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它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的美,也包括与以上自然物相伴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的亭台楼阁、屋塔船桥等人工的补凿与点缀。”“自然物经过人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作者满含深情地以俭省的笔墨勾勒渲染了瀑布和潭水的自然美:“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以白描手法把远观中瀑布的轮廓勾勒了出来。而“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了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更细腻地描摹出梅雨瀑秀丽的风采,形象而具体,细细体味,一种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写梅雨亭时说:“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句中的“踞”和“浮”两个字把亭子描写得栩栩如生,给人带来动态的美感。对梅雨潭水,文中写道:“她松松地皱缬首,像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把梅雨潭水的形态、质地、光泽、亮度等方面的美作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陶冶。

2.“见于言外”的艺术美。艺术美中的审美意识以情感为联结点,“它不仅能使我们理解,而且还能使我们感动。”《绿》在表现内容上,善于通过精心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物的内心感受,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一种愉悦的美的享受;在表达方式上,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讲究剪裁技巧,构思具有创造性。作者发现了梅雨潭水“奇异”的绿后写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文中一连串的动词激起了人们感情的波澜。“招引”和“追捉”两词,生动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探求胜境的急切心清,而“揪”、“攀”、“探身”等更表达出作者如醉如痴的一片深情。另外,作者用博喻手法,从水的形态、质地、光泽、色彩等方面极力表现潭水的美丽;为了突出绿的“奇异”,作者拿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与之作比,这接连的比喻和比较,深化了作者的情愫,表达出作者对梅雨潭水无可比拟的美的感慨。特别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人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更是物我交融,寓意深刻而丰富。读到那饱含深情的语句,人们怎不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表达方式的美,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恰当的剪裁和创造性构思上。第一段“惊诧”一词,表示梅雨潭的水很美,绿得有特色,出于意料之外,开宗明义,引人入胜,先声夺人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结尾的“不禁惊诧”更不可遏制地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特殊感情,收束了全文,并且与第一段遥相呼应,从而构成了结构形式的呼应美。在第二段,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丽迷人的泼墨山水画,到了潭边却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看似矛盾的句子,实际恰恰体现出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3.和谐统一的形式美。《绿》中深含的美,在美的范畴上属优美。“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自然物自身和谐统一的形式美。”作者笔下的梅雨瀑、梅雨亭、周围环境,构成了一幅清幽宜人,雅趣盎然的山水画,满贮着一份幽静美;那流淌的瀑布,不但没打破山间恬静的气氛,反而让人领略到了悦耳的音响美:“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一句,显示了梅雨潭水微波荡漾的旋律美:说潭水“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又展示了潭水的晶莹透彻、绿如碧玉的色彩美。把水比作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称潭水的绿为“女儿绿”,使人除了领会到作者陶醉其中的感情外,又对潭水的绿的温柔、清新、秀丽、淡雅的特点有了理解。正如高尔其所说:“在这儿我们可心看出人赋予他所看见的一切事物以自己的人的性质并加以想象,把它们放到一切地方去――放到一切自然现象,放到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中去。”《绿》中完美的内容和精致的形式的和谐统一的结合,体现出朱自清先生娴熟的表达技巧和对梅雨潭水“绿”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使人读起来,如欣赏一曲《春江花月夜》,得到一种优美的审美享受,真正是“如坐春风”了。

参考文献:

[1].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12。

[2].周忠厚:《美学教程》,学苑出版社,1993.3。

[3].高尔其:《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

唐永宾: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