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载歌载舞采茶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载歌载舞采茶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通六艺,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琴棋书画诗酒茶,却很少有人把茶与舞蹈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大概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喝茶是安静的、内敛的,舞蹈是跃动的、奔放的。但是,事实上,在民间,茶和舞之间一直紧密相连。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就是茶与歌舞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们活泼灵动,新鲜丰富。

“茶灯”与“采茶灯”大多表现的是在采茶过程中的情景,采茶姑娘或是采茶的小伙子在茶山上一边采茶,一边跳着舞蹈。同时,结合着不同地域山歌的曲调,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由此,诞生了颇有艺术感染力的“采茶戏”。

采茶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在浙、赣、皖、苏、闽、湘、鄂、川、黔、滇等省区,采茶戏都很普遍,是民间迎新春、闹元宵的主要节目。我国有很多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江西采茶戏、湖北采茶戏、广西茶灯戏、云南茶灯戏等。这些剧种都是在茶区人民创作的茶歌、茶舞、茶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作茶戏剧,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的地区。

壮族壮采茶戏

“壮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每逢春节,各村采茶班互相到邻村拜年表演。由于经常在广场演出,群众称其为“平地戏”,而将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的称之为“高台戏”。“壮采茶”的演出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一般由三人表演,一男二女,也有些地方由一男多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均舞花扇和手绢,有些地方女的拿灯笼(或花篮)和扇子。演唱时男女以哥妹相称,内容多是表现劳动和爱情。表演顺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开端第一段为“开台茶”(或称“恭茶”),表示恭贺新年。接唱“十二月采茶”,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有些地区尚有九龙摆尾、六人斗金花、梳妆茶、花鼓灯、中秋茶、端午茶等歌舞表演。此外还有一些能单独演出的生活小戏,如《卖鸡》、《撑船》、《打铁歌》等,都很幽默风趣。其戏剧用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打击乐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壮采茶”的身段朴实健康,动作优美活泼,扇花丰富多样,舞步灵巧轻盈,融合了少数名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别具一格。

台湾三脚采茶戏

三脚采茶戏是客家地区最为人熟悉的小戏,另外尚有其它的小戏,如相褒戏和抛采茶等。三脚采茶戏的形式由大陆传过来,因所有故事场景都仅由二旦一丑呈现,故名“三脚”,在台湾所演出的戏码,多离不开“张三郎卖茶”的故事情节,因为剧情涉及采茶、卖茶,因此习惯称之“三脚采茶”。最初三脚采茶班的成员完全是男性,每个不到十人的小团体,在北部客家地区游走于各个客家乡民聚落,不搭戏台,不备砌末,在旷地广场里卖艺赚取赏钱,跑江湖,称为“落地扫”。

祁门采茶戏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采茶戏曲调美丽,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也是以传统采茶过程为主题创作的戏种。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闻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后,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就这样,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福建采茶戏

福建的采茶戏是流行于闽西龙岩、宁化、清流、长汀、将乐、连城和闽北光泽、政和一带的戏曲剧种,这些地方离赣南很近,在戏曲风格上受到了赣南采茶戏的影响,传承采茶戏的也大多是客家人。这些采茶戏在茶歌、灯舞和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东河腔和徽剧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一种小戏。初期戏曲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一般只有三五个角色。清末以后采茶戏发展迅速,戏班遍布各地。

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清乾隆年间在县内广为流传,以采茶调为主,茶姑为主角,手提采茶篮,头戴花包巾,腰系围裙,表演采茶动作。为了便于晚上演出,经艺人加工,改制点灯茶篮。上世纪90年代非常出名的《采茶扑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光泽县的采茶戏。

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湖北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而流散几近消亡,现在则主要流传于安徽宿松县和湖北黄梅县交界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流传的茶戏剧很少有以喝茶为主题的创作,或许在喝茶的时候载歌载舞会影响品茶的心境。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茶戏剧成为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待更多人去发掘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