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睢宁某基坑变形观测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睢宁某基坑变形观测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实际基坑位移观测工程为例,以基坑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裂缝监测及基坑水平、垂直位移监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基坑位移观测的方法、步骤,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基坑;位移观测;监测;中误差;裂缝

0 引言

某基坑工程位于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场地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简单,但周边环境较复杂,南、西临街,东、北与住宅楼相邻。基坑呈不规则型,南北长48m,东西长50m,开挖深度8.0m,主楼30层。

基坑的北部、东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长11.5~15.4m,桩上部基坑侧面采用土钉墙支护,西部、南部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整个基坑采用双排深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桩长15.0m。

1监测目的和内容

为使基坑开挖工作顺利进行,及时了解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变形情况,验证围护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在偶然或突发的情况下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补救措施,确保基坑的安全。本次基坑监测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

2.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

3.基坑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

2监测过程

2.1 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

在临近基坑建筑物上共布置了25个观测点(JK1~25),在西北及西南侧道路上共布设了9个沉降观测点(D1~9),其中仅道路上D5号点采用路边的高压线电杆底角固定螺丝作为观测点,其余以铁钉或膨胀钉作为观测点。

本次沉降观测采用假定高程基准,由于楼房和道路的观测点较为分散,为方便观测,采用4个假定高程基准,沉降监测基准点8个(BM1~8)。观测点及基准点位置见图1。

周边房屋沉降观测从2008年7月10日开始至2008年11月17日结束,共观测20次,房屋监测点最大沉降量为2.10mm,最小沉降量为0.68mm,房屋差异沉降最大为1/11800,满足3/1000的设计要求。

周边道路沉降观测从2008年7月10日开始至2008年11月17日结束,共观测20次,道路监测点最大沉降量为3.20mm,最小沉降量为1.14mm。

2.2 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

基坑开挖过程,由于土移,会使靠近基坑较近的建筑物产生裂缝,对裂缝的监测,我们采取在裂缝两侧做固定点,用钢卷尺量取两点距离,计算裂缝张裂宽度,根据裂缝的长短,每个裂缝我们做2~3个剖面。基坑东面约4m的2间砖房,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8条裂缝,从第一次监测(2008年7月11日)至基坑施工结束(2008年11月14日),对裂缝进行3次观测,三次拍照,裂缝最大累计变宽幅度达到8mm。

2.3 基坑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

根据基坑监测要求,每隔10~15m,布设一个观测点,共布设25个点,其中19个位于基坑周边圈梁顶部,6个在基坑护坡上,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为同一个点。观测点直接利用露在地面上的支护钢筋,在上面刻划十字线,方便棱镜对中。

水平位移监测使用2"级托普康全站仪(GTS-332N)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观测。由于场地过于狭小,在环城路上设置2个水平位移的基准点,距离基坑约30m。每次观测,在场地内选一临时工作基点,采用支导线法测出此点坐标,再进行监测点观测。水平位移观测从2008年8月11日开始至2008年11月17日结束,共观测37次,最大位移量20mm,点号JK3;最小位移量10mm,点号JK19,见图2。满足支护结构变形报警值为基坑挖深的0.5~0.8%(基坑开挖深度8.00m,报警值20mm~32mm)。

垂直位移监测使用尼康AS-2型水准仪(加测微器)配合因瓦合金标尺按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水准基点为BM5、BM6。垂直位移观测从2008年8月8日开始至2008年11月17日结束,共观测24次,最大沉降量3.86mm,点号JK25,最小位移量1.02mm,点号JK22。满足支护结构变形报警值为基坑挖深的0.5~0.8%(基坑开挖深度8.00m,报警值20mm~32mm)。

3 监测结果分析

3.1 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

由于基坑场地地质结构相对简单,对周围影响较小,房屋监测点最大沉降量为2.10mm,道路监测点最大沉降量为3.20mm。

3.2 周边建筑物裂缝监测

出现裂缝的建筑物为2间1层砖房,距离基坑约4m,在进行第一监测时(2008年7月11日),其墙体已经出现裂缝,进行拍照记录。在进行第二监测时(2008年8月11日),裂缝已经变宽,进行拍照记录,最大变宽量4mm;地面瓷砖之间出现裂缝;房屋的北墙后的地面出现地面下沉现象。这段时间裂缝变宽,并出现新裂缝,主要由于基坑东北角在进行开挖,另外进行护坡支护,下锚杆,造成土体塌陷,从而产生裂缝。我们将上述情况及时反映给房主及甲方,注意安全。在进行第三监测时(2008年10月4日),发现裂缝进一步变宽,最大变宽量5mm,主要由于开挖基坑东部在进行开挖,基坑支护向西倾斜,裂缝变大。

3.3 基坑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

1)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随着基坑开挖,由于坑外侧向压力增大,圈梁水平位移不断增大,中部位移量较四角明显增大。东侧的位移量较其他几侧大,主要因为东侧7层居民楼荷载较大,且此处基坑支护桩因施工困难未达到设计深度;靠近马路的两侧,仅为土体自重,无附加荷载,位移量较小。

2)垂直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由于基坑为场地地质结构较为简单,支付措施合理,在开挖过程中,圈梁的沉降量较小,最大沉降量3.86mm。

4 结语

1)根据本次基坑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基坑施工中,未出现位移、沉降异常现象。说明基坑整体支护较好,基坑支护设计合理,支护施工质量合格。基坑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周围建筑出现裂缝,因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合理,未造成大的损失。

2)基坑施工时间较长是基坑受力产生位移较大的一个因素,在以后基坑施工过程中,要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

3)基坑监测数据是判断基坑是否安全、是否采取紧急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基坑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4)总体来说,本次基坑监测方案比较合理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监测内容,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及周围环境,有重点地进行监测点布置,对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测,数据正确可靠,及时准确地反映施工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给施工提供重要的安全信息,有利于甲方及监理正确决策,及时发现局部薄弱环节,果断采取必要加固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作者简介】张敏(1982-),江苏徐州睢宁人,现工作于江苏省睢宁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现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勘察、测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