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西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西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六方面构建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分类管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分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时间周期;核算“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费用;构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继续教育;建设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高职师资队伍。

关键词: “双师素质”教师; 培养现状; 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87-02

一、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培养经验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若干年的改革与发展,在职业教师的培养上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德国的职业教师培养状况。德国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实行职业教育的时间较早,经验和改造使该国的职业教育的体制已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德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双轨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其在“双师”培养方面的体制构成也有独到之处。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有三种形式:

1.常规过程。即在大学完成基本教育,在这期间需要选修职业教育和辅修专业,完成大学学业时需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进入教育学院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教学理论。完成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

2.间接过程。一些学生可以在高职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主要进修教育理论课程,参加常规的资格考试,进入职业教育学院。

3.直接过程。学生进入到综合大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师工作,但是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而德国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继续教育的激励措施、操作办法、进修内容等,继续教育的制度较为完善。

(二)日本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在日本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先行获得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具备从事教育的基本资格;然后需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职教的资格。日本教师的录用考试是每年一次,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进入教学岗位后,还要进行相应的进修。日本对相关的进修有着严格的规定,为了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获得进修机会,日本规定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直接对教师的进修统筹安排。在职教师的进修内容丰富多样,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修内容也不断扩展和变化,这种灵活的进修制度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三)澳大利亚的“双师”标准。澳大利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的“双师”标准,第一个叫院校标准,所有老师必须具备“五证”:学历证、教师任职资格证、专业职务证、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第二个叫行政标准,澳大利亚政府规定,高职学院的老师必须在企业工作三至五年,或者每年有一个月时间在企业见习。第三个标准是“学者”标准,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在澳大利亚一个高职学院的老师,三个方面达到标准要求,才具备资格任教,三个方面不够,就自己去锻炼。所以,对于老师的要求,澳大利亚的“双师”要求比我们国家不但标准明确,而且要求严格。

通过以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各国对职业教师的要求都很严格,一致认为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教师的培养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其准入及继续教育,并且企业积极参与到了教师培训中,保证了教师的实践机会,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构建新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模式

怎样构建一支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我国高职教育中“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诸多不完善的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下从六个方面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进行探讨和设计。

(一)教师培养分类管理,重点培养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双师素质”。根据高职学院教学课程可以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以及职业实践课程三种,因此对应的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教师划分为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这三类。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只能针对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而不是对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专业和课程不加以区分的双师型培养方式,单一强调所有教学队伍“双师”,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会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

(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时间周期。“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有一定的时间周期的,正确地认识并遵循其规律,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有效地实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通过调查,近年来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龄在25-26岁,教育部对“双师”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中要求“双师素质”教师要具备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于是培养一名“双师素质”教师的最佳年龄应在28-35岁。新进硕士研究生应先投入到教学一线,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生涯进行人生感悟和体验。在有了3-5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在30-35岁时进入行业挂职锻炼,通过顶岗训练、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与专业对应的部门,切实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这个过程也需要3-5年的时间,那么培养一名双师素质教师大致就需要6-10年的时间。所以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参加个培训班,考取个资格证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地、系统地培养与实践,并且在具备了双师资格后,仍需要经常性的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所以双师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又是终身的。

(三)“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经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学校普遍底子差,而我国在教育投资方面一直具有“精英教育”的特点,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各院校近年来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经费普遍比较短缺,因此政府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资金方面应给予政策性倾斜。

目前,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实践锻炼,主要原因是锻炼机会少,锻炼时间短。高职院校应鼓励30-35岁的专业课教师从事全脱产2-3年的实践学习,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将技术学到手,会灵活应用。虽然理工类双师教师与文史类双师教师的培养费用核算不尽相同,但大致来说都有直接的培训费、学费与设备、仪器等费用,以及除培训费外的一些间接费用,比如路费、餐费等。以每人每年2-3万元来计算培养费用的话,在取得双师资格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培养经费约为10万元。

(四)构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激励模式。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双师教师培养中很难有效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构建以人为本、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搭建有利于教师能力和才华发挥的平台,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使得“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1.职称评审优先化。在我国没有专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并且过于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因此,对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审制度加以改革已势在必行,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制订独立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在相同条件下,应优先对“双师素质”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2.科研经费有保障。高职院校应切实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可以专门设立“双师素质”教师科研奖励基金。加快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脱颖而出,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展课题研究或相应的教学实践研究,特别是要对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和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课题的“双师素质”教师给予政策性倾斜。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企业行业的生产、管理实际经验,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鼓励教师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教师通过学术交流,能更多的与同类型院校的教师分享经验与体会。各高职院校应每年为“双师素质”教师提供“专门的学术活动日期”,结合教师发展需求分批安排他们深入企业,社会一线学习,接受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的发展信息,回校后与自己的教学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经验分享等。除此以外,还应安排各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活动,定期为“双师素质”教师提供到兄弟院校或国内外协作院校访问交流的机会。

4.深入基层、深入企事业一线开展实践活动。尽管目前各高职院校关于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制度出台不少,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非常短暂。各高职院校应切实落实“双师素质”教师深入基层实践锻炼制度,要让双师型教师接受一线的实践,了解一线实践的需求并结合企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实践课程,能力培养工程,真正的将企业需求开发利用并传授给学生。

(五)“双师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目前国内各类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将“双师素质”当成了一次性或终身性的。即教师只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老师又取得了某种“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或原来拥有某种“专业技术证书”的老师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都称为双师型教师,并且一劳永逸,终身使用。然而技术不断升级革新,新的标准也在不断出现,“双师素质”教师应掌握行业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根据行业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超前研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双师素质”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一方面要进行动态鼓励,督促他们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及时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进修培训,增强校企合作,通过多渠道培养方式,不断增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技能,促进其知识能力更新。

(六)建设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高职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除了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专业面向岗位的文化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一要求可以看出“双师素质”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四方面。而现实中,受培养时间和个人能力的限制,双师素质教师的素质能力目标往往难以真正达到。

通过调查几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发现,发展兼职教师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的良好途径。“双师结构”的教师既可以有学校自己培养的深入一线的经过系统化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可以是有在企业有一线经营管理、生产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会计师等等经过教学与教育规律培养以后的教师队服复合而成。

综上所述,各高职院校应在理清“双师素质”教师真正涵义的基础上,在资金和政策上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一线生产实践中,拓展现有师资参加校内外实践的渠道,实现普通教育师资向职业教育师资的转变,同时应加大有企事业经验的教师引进力度构建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高职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