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接纳学生感受 营造润泽的师生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接纳学生感受 营造润泽的师生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次看到“润泽的教室”这个名词时,是在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中。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一件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在学校,学生和教师追求的就是这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的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寻求润泽的心理关系,是心理教育开展的基础,是实现学生心理自助的关键。师生的心理关系、人的感受是一条纽带。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感受,是接纳,是排斥,还是无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

一、感受就是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感受,即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是个体在自我价值观的引领下,当接触到人或事物、事件时所产生的一定的影响。

“他长得特别高,要有一米八五以上的个子。而且长得特别强壮,手和脚都很粗壮。力气非常大,他可以把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王某某轻轻吊起。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班的王某某体重已经超过50公斤了。……他经常让我们练习走鸭步。有一回我走过鸭步之后,腿又麻又疼,连路都不会走了。这真是一个‘魔鬼’老师啊!……”

这是学生日记的部分内容。这位学生眼中的“他”是一位老师,她居然称老师为“魔鬼”老师,这显然有些夸张。但是,这是作为她——一个个体,在自己的已有价值观的引领下所做出的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最直接的感觉。我们不能因为有些感受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就说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也不能因为一些感受是阳光的、“正常”的,就说它是正确的。有时,教师只是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别人接纳,希望获得认同;但更多时候,师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感受就是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教师不仅要接纳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学生的感受。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他们的感受。

既然感受没有对错之分,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理解学生的感受。这是帮助学生获得心灵成长的关键,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如何理解学生的感受呢?首先,要学会静静地倾听;其次,要作出适当的回应;再次,要说出他们的感受。

李某某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所以经常帮助老师分担一些事务。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她。她愁眉不展,郁郁寡欢。一路上,我跟她交谈,她都提不起兴致。我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有了下面的这番交谈:

师:李某某,你怎么啦?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吗?

李:老师让我统计全班同学的得星情况。但是今天的作业特别多,我光顾着处理作业,把这件事情忘了个精光。

师:忘了就忘了,明天早上你早点到校统计不就行了?

(我的轻描淡写竟激起了她的自责,她变得激动起来)

李:我忘记了,老师很生气呢。他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他肯定对我失望极了。

师:老师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跟你着急的,你肯定多想了。

李:才不是呢,老师肯定就是那个意思,他肯定在心里责怪我没有做好事。(说着,她仿佛要哭出来了)

我看似开导的话语,却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当人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人感觉更差。在刚才的交谈中,教师给了李某某一个建议——“明天早点到校统计不就行了?”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看法——“老师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跟你着急的。”“你肯定多想了。”这种无视她的感受的话语,最终把她激怒了。

回忆自己经历挫折和困扰的时候,心里总会想:如果有人能够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多说出自己的困扰,就会觉得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三、理解感受,但要限制行为

理解并接纳学生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当你看到学生在书本上乱涂乱画的时候,你应该把他的书本拿走,并告诉他:“书本不是用来画画的!如果你想要画画,可以用你的图画本。”

小A是个一年级小学生,刚戴上红领巾不久。根据一个多月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好动、贪玩,还有点小性子。由于碰到事情有些斤斤计较,所以他的玩伴不多。一天中午,用餐时间刚过,我回到教室,小朋友们纷纷向我报告,说小A背着书包回家了!要知道,她是乘校车来学校的,如果走回去,安全隐患实在太多了。我下意识地追了出去——不管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得先把她找回来!我一口气追到校门口,发现她背着书包,双肩下垂,非常郁闷的样子,我叫住了她,把她带回了办公室。

我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在用餐过程中,有个学生把吃剩的虾壳扔到了小A的碗里。她觉得非常不卫生,就把饭和菜全部倒了。后来同学们又威胁她,要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她心里很害怕,所以就背着书包走了。在她描述的过程中,我始终认真倾听,表示理解并接受她的感受——“你一定很生气。”“你害怕老师责备你,对吗?”谈话进行得非常顺利,她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激了。

此后,她虽然也发生过几次生气、冲动的事情,但再没有背起书包离开校园过。不难发现,学生的感受一旦被理解和接纳,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教师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建立在接纳和理解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润泽的关系。这种充分信赖的态度,无疑是学生学习、教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让学生实现心理自助、心灵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