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灯》:人性的弱点、信仰与直面自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灯》:人性的弱点、信仰与直面自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上映于2012年的美国电影《红灯》由罗德里格・科特斯执导。影片以冷酷、压抑的黑色调为主。精当的情节构架与演员精湛的表演,使影片充满了悬疑、神秘和惊悚的气息。导演以超自然题材为切入点,却超越了传统灵异电影中单纯以感官刺激为重的表层审美维度,或正义与邪恶、科学与伪科学、上帝与魔鬼之间争斗的惯性叙事策略,而进入到更深层次对人性探讨的层面。本文从人性的弱点信仰直面自我几个方面,探讨影片所关涉的人性命题。

[关键词] 《红灯》;人性的弱点;信仰;自我

上映于2012年的美国电影《红灯》由罗德里格・科特斯执导。影片讲述了研究超自然科学的大学教授玛格丽特・麦色森与助手汤姆巴克利通过自行研制的一套科学设备,辗转于“超能力”者的表演现场,并不断揭穿他们各种骗局的故事。当两人遭遇到最大的敌手,拥有无数粉丝和信仰者的“灵异大师”西蒙・希尔沃后,都无可避免承受了强烈的精神冲击与生命的巨变。

整部影片以冷酷、压抑的灰黑色掉为主,精当的情节构架与演员精湛的表演,使影片充满了悬疑、神秘和惊悚的气息。影片很巧妙地利用了影片的这一题材来吸引观众对此所具有的天然好奇心,就像西蒙周围无数的信徒渴望看到一个个超自然的奇迹一般。导演以这一题材为切入点,却使影片超越了传统灵异电影中单纯以感官刺激为重的表层审美维度,或正义与邪恶、科学与伪科学、上帝与魔鬼之间争斗的惯性叙事策略,而进入到更深层次对人性探讨的层面。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特别是影片结尾出人意料的“摊牌”,导演将欲望、信仰以及人对自我的认识等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赋予了影片以一定的思想深度。这正是观众在影片结束之后,仍对其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之一。本文从人性的弱点、信仰与直面自我几个方面,探讨了影片所关涉的人性命题。

大部分涉及超自然素材的影片实际上都着眼于人性这一主题。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注重视觉与听觉的生理体验与惊悚感知。[1]但其通常的叙事策略更倾向于展现一种因果关系,即人性的弱点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而这种伤害终究会通过施暴者的悲剧性结局而得到补偿。并且,正义与邪恶、真实与虚伪在影片中通常是泾渭分明的。但在《红灯》这部影片中,导演实际上并未着眼于这种因果论叙事规律,甚至也没有浓墨重彩表现对立双方之间的角逐和争斗。而是通过这一素材来反映现代社会人的欲望与精神困境,这与其2010年拍摄的备受赞誉的作品《活埋》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明显的相通性和继承性。它既具有某种普遍性意义,也同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影片通过科学研究与所谓的灵媒之间的对立与争斗向观众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及其驱使下的种种困境。

首先,超自然能力者总是拥有众多的信徒和关注者。对金钱与名誉的欲望是驱使那些普通人去通过各种骗局获取众多青睐的主要动机。在影片中,教授玛格丽特虽然是一名超自然学者,但在其从事研究的30年中,却没有发现一个真正具有超能力的人。那些宣称自己所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无非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圈套,使亲眼所见者信以为真。西蒙无疑是一名极其高明的骗子。30年前他已经拥有显赫的声望,是媒体与大众眼中的明星。在记者死亡事件发生后,西蒙虽然宣布隐退,但其对金钱的欲望却从未间断。他亲手培养的徒弟一直活跃在大众的舞台上。期待的目光、人群的欢呼、灯光闪亮的舞台以及纷至沓来的金钱,正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影片开场不久,导演便安排了玛格丽特与汤姆揭示骗局的一场戏。不但展现了西蒙骗术的处心积虑,也廓清了角色双方的基本立场,预示了两者的对立关系与即将产生的交集。

其次,影片对于深受蒙骗的大众也借此深刻地揭示了普通人人性中的弱点与精神困境。影片通过大量的细节,去表现盲从的大众。影片开始便展现了一个被“灵媒”控制的家庭的无助与恐慌,他们深陷于谎言之中,对所谓的通灵者信以为真。事实上,观众也同样为那些不可思议的场景所震撼。直到玛格丽特将其作为一个新的案例,向自己的学生演示如何人为控制这些效果时,观众才明白其中道理。在影片中,这些超能力者的表演显然比以假定性为基础的魔术更加受人欢迎。影片随后又用一次蛊惑人心的表演,揭示了特异功能者通过相互配合与高科技作假手段。他们一方面将自己塑造为平明英雄,拉近自己与普通人的距离,另一方面会寻找一些身体遭受疾患的无助者来“创造奇迹”。而西蒙的复出不但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并被称为“了不起的西蒙,或许是史上最著名的灵媒”,大众们对其演出的热度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影片通过大众所表现的无知与轻信,揭示出人性中软弱与自欺的一面。人们渴望奇迹和英雄的出现来拯救自己于困境之中。所谓的“灵媒”正如他们的代言人一般。大众与代言者共谋谎言和骗局,以此获得心灵的慰藉,超脱现实的束缚。

信仰是影片关涉到的又一人性话题。影片展现了“超能力”者、科学研究者与普通大众各自不尽相同的信仰问题。信仰是一个人生存的动力与决定个体言行选择的重要参照。它能够帮助个体战胜困境。而信仰的匮乏、丧失或崩溃所导致的结果将是可怕的,甚至是具有毁灭性的。[2]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人们的信仰焦虑与困惑。

对于依靠特异功能之说来骗取公众信任和谋取钱财的“灵媒”们,反而是最坚定的技术决定论者。他们哗众取宠的表演背后实际上是一套套精密的科学仪器在起作用。影片以一场骗局台前幕后的完整演绎,清楚揭示了这一点。这些人通过各方配合,掌握到详细的到场观众信息,随后通过隐秘的信息传输方式,使表演者能够接听到目标在现场的准确位置、家庭状况以及生活困扰。“灵媒”因此能展现出其无所不知的超能力,并通过对现场的驾驭和调动力来实现群体效应,来成功塑造自己的大众偶像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将为各种骗局提供更好的庇护和障眼法。因此,与持怀疑论的玛格丽特教授、汤姆和超自然研究机构相比,“灵媒”们实际更信仰现代科技的力量。汤姆在影片结尾以自己的超能力震撼了全场,整个剧场颠簸晃动、灯泡碎裂,人们惊恐万分。这颠覆了西蒙一直以来对科技的信仰,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正在进行的表演,不顾一切地高喊着:“你是怎样做到的?”

影片中的玛格丽特虽然坚定自己的科学立场,并总能通过其科学设备、经验与智慧去破解一个个欺骗性很强的表象,但从一定程度上说,两人却都是信仰的迷失者。玛格丽特没有,凡事以实证主义为立场。对于超自然现象,她也并非完全持以否定的态度,只是客观对自己的学生说:“我花30年时间研究超自然现象,只要有正确的控制在场,我还没有目睹过一次奇迹。”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怀疑论是玛格丽特思想和行动的主要原则,但却并非女主人公的信仰。如果谈及信仰,很显然是对亲人和朋友的爱。她了解西蒙的老道,担心汤姆受到伤害而不愿采取调查行动。对儿子的爱又成为西蒙等人对玛格丽特进行心理攻击的不二法宝。这便使女主人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不去调查西蒙,玛格丽特无异于放弃多年超自然研究的成果与努力,若冒险尝试,又很可能无法避免不幸的悲剧。女主人公在难以挣脱的困顿之下,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令人同情与悲叹。

对于大众来说,“灵媒”正是通过影响他人的信仰来实现骗人目的。“灵媒”将上帝与超人并举。高高在上的上帝不问世人的疾苦,甚至从未施展过神迹。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能力者却关心无助者的困境,并努力安慰他们的灵魂,甚至施展各种特异功能来为需要帮助的人们解除病痛疾苦。当超自然大师里奥在舞台上大声喊道“我不信恶魔,我不信神,我不信上帝,我只相信我自己”时,台下大众给予热烈的掌声予以回应。“灵媒”通过这一方式激起大众对人类自身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并非指向自我精神,而是以“灵媒”这一人类“代言人”去取代个体心目中其他偶像的地位。可见,当信仰被蒙蔽与操纵时,个体的生活必然被引向歧途。

影片涉及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个体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男主人公汤姆的困惑、犹疑与深深的孤独都来源于此。影片通过玛格丽特的疑问,引起了观众对汤姆的注意。这位女教授在感激汤姆给予他工作支持和精神勉励的同时,却很疑惑问他:“你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凭借汤姆的学识与能力完全可以为自己挣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社会地位。但他却坚持在这个冷门专业里当玛格丽特的助手。当西蒙出现后,各种怪异的事情开始发生,女教授的勺柄弯曲、汤姆的机器不断出现故障、飞鸟撞进窗子以及莫名响起的电话等,都误导了观众的思维,认为这是西蒙对两人的某种威胁。当影片最后谜底揭晓时,观众才猛然醒悟过来。这一切的怪异现象都源于汤姆的超能力作用。

汤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着力于揭穿各种所谓超能力的伪科学骗局,但实际上他本身却是一个超能力者。这一矛盾的存在决定了主人公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归属感的匮乏,即自我认同上的分裂。[3]正如玛格丽特曾指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认为自己真有超能力;另一种是认为别人无法了解自己底细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汤姆也许正是前者。男主人公自我认识的分裂不但源于玛格丽特这样的外界因素,实际上也有其内在因素。他曾讲述过一位母亲因被灵媒误诊,治疗为时已晚而死去的故事。虽然影片没有点名汤姆是否就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有两点信息是十分清楚的。一是主人公对自己超能力的怀疑,二是他从事目前的工作正是希望通过科学手段去解开这一怀疑。因此,汤姆一直努力通过科学去寻找和认识自我。当西蒙出现后,对汤姆来说虽然也许会面对很多困难,但也是其能够坦然面对自我,并实现自我认同的一个最好机会。因此,他迫切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去检验这个神秘人物。

玛格丽特的死、西蒙不过是一个更高明骗子的事实及其手下对汤姆的暴力袭击,使主人公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但同时,这也激励了人物去勇敢面对这个独特的自我,接受真实的自己。“人不能永远否定自己。”汤姆在对自己进行否定的过程中,也一直寻找着突围的方式,来获得认同感。他期望着通过超自然研究发现和自己一样的人,使其摆脱孤独与困惑。但实际上真正能使心灵恢复平静的力量不在于这些外界因素,而在于自我的内心。越是寄托于外界,汤姆的焦虑与孤独反而更加深重。因此,当主人公经历种种打击后,认识到“人不能永远否定自己”后,也表明了其内心的成长和逐渐强大。导演巧妙借用了一个大众都感兴趣的题材,并用这一极具逆转性的结尾,揭示了个体直面自我的问题,使影片上升到一定的人性与哲学高度,从而提高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雷.当代美国惊悚电影审美文化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2.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长春:吉林大学,2004.

[3] 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J].天津社会科学,2005(06).

[作者简介] 王鑫(1981―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