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矿产资源大国竞争战略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矿产资源大国竞争战略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矿产资源指的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如铁、钨、钛;非金属矿产如磷、金刚石等),它们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有些更是国防安全的基础,因此成为当代国际战略关注的焦点之一。尽管2009年与中国有关的矿产资源轰动性事件层出不穷,但最“热”的两个词,当属“稀土”与“铁矿”。作为世界第一稀土出产国和第一铁矿进口国,中国至今尚未获得定价的主导权,这其中到底水深几许?而大国间的矿产资源竞争,又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谁掌握着定价主导权

2009年6月23日,美国和“欧盟”向WTO提出诉讼,声称中国限制钨、锑、稀土等稀有金属出口,抬高价格,这是中国加入WTO十年后首次收到关于出口政策的控诉。对此,多名中国学者针锋相对指出:目前中国稀土生产,存在低价出口、过度开采等问题,应控制总量,并建立相应战略储备。一时间,稀土问题成为媒体热点。

美欧何以对中国稀土的出口政策如此紧张?这当然与稀土的重要息相关。由于包括稀土在内的稀有金属具有复杂而独特的物理化学属性,在电气、航空航天、激光微电子、核工业以及新型能源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是高技术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比如,稀土离子拥有多波段吸收能力,稀土纳米材料在隐形战机上得到广泛应用。四代战机F-22就是借助稀土强化过的镁钛合金机身,实现了超音速巡航。

此外,最直接的诱因还在于:当时,中国相关部门正在制定《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明确提出今后稀土资源将主要供应国内,从2009-2015年,每年出口量将控制在3.5万吨左右。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猜测,这些政策出台寓意中国可能借此进行战略调整,进而逐渐主导稀有金属的定价。

稀土贸易纠纷之初,美、澳、加等国就立即宣称准备开采国内稀土资源;日本则落子中亚,投资400亿日元从哈萨克斯坦铀矿中提取稀土,并高调表示要在蒙古、越南投资开采稀土。虚虚实实的消息,使得天津口岸2009年11月稀土出口均价骤降至3990美元/吨,按同期美元汇率6.827计算,价格不超过13.62元/斤,甚至比16.99元/斤的同期国内牛肉均价还低!

与此同时,令人“纠结”的还有铁矿石的定价主导权。在2010年铁矿石长期协商价格谈判尚未开始时,中国一面连连国内铁矿勘探利好消息,一面宣布武钢集团与年产铁矿2300万吨的委内瑞拉矿业集团达成协议,供货价将远低于3大矿业巨头,看似已得先手。不料, 2009年12月1日,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厂商FMG表示,FMG过去与中方达成的铁矿石价格已失效;随后力拓与必和必拓于13日宣布签署协议,将合并双方在西澳大利亚全部铁矿石业务;14日,巴西淡水河谷也出来造势,称中国经济增长迅猛,2010年铁矿价格至少上涨10%。中方谈判优势随即烟消云散⋯⋯

究其根本,大国矿产资源争夺,定价主导权始终处于战略核心地位。博弈多方为掌控定价主导权,甚至不惜调动各种手段乃至诉诸暴力。

中钢协报告表明:国外铁矿巨头通过先让利拉拢日本,再大幅降价对中国大肆倾销,接着收紧现货市场,刺激现货价飙涨,最后迫使中国钢企接受略低于现货价的临时价格,从而导致中方在定价主导权上长期被动。仅以2009年前11个月5.66亿吨的进口量核算,中方一年至少要多支付44.78亿美元。而1995-2005年10年间,仅稀土出口中国就至少损失55亿美元。

西方大国的控制策略

如果说各国矿产资源竞争中定价主导权是核心,那么资源支配量则是基础。为此,只有掌控充足的矿产资源量,才能更好地支配矿产价格。

除了长期以掠夺和战争的方式控制矿产资源外,今天的西方大国还有一整套政治经济手段,来巩固它们对矿产资源的占有和支配。

首先,建立完善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目前,美、法、英、日等十几个国家,对关系本国重要产业、国防工业及经济命脉的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大量储备,并随实际变化调整补充。比如,美国从1939年就开始实行物质储备,其储备方式分为国家储备和军队储备2种,由《国防工业储备法》、《重要战略材料储备法》等法律予以明确。同时,美国坚持以国际市场满足其矿产资源需求,对国内资源采取“探而不采”、大量封存的做法,实际也是一种广义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日本则采用国家和民间储备相统一的储备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其次,确立矿产资源战略来源地,综合控制。以美国为例,美国立足加拿大、澳大利亚、拉美,积极渗透非洲和中亚。冷战后,更是有条不紊地走了4步棋――强化同盟关系,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及美澳自由贸易协定,继续加强对加、墨、澳的控制,以满足铀、镍、钛、铜等矿产需求;推动西方世界全面接受南非,获取铬、铁、锰、铂等矿产;积极渗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原苏联成员国及中、越、蒙等经济转型国家,抢占资源控制权。此外,鼓励本国企业以投资或贷款方式控制资源国矿产勘探开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近两年中钢协与三大铁矿石厂商谈判时,同为进口国的日本总是暗中搅局了?其实,日本通过大量投资参股,早已成为铁矿石供应大国,仅三井财团下属的三井物产,拥有权益比例的铁矿石控股产量就居全球第四位。而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日本财团就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正是通过占据充足资源量,才使西方大国在定价上始终底气十足。

在矿产资源竞争战略中,市场技术和金融信息优势一直是其重要保证。就技术而言,西方大国凭借居于技术领域的高端位置,获取了高额回报。包头市曾试图通过设稀土高新区,以资源换技术。但日本昭和、美国OEC等稀土加工业巨头在高新区经营合资企业后,只做稀土前期加工,深加工仍送回其母工厂完成,避免技术泄露;而返销时,已是价格奇高的制成品。中国稀土出口价最高不过每吨十几万人民币,而日本企业提纯后就能卖到七八十万人民币;如将一吨稀土提纯制成核磁共振的关键设备,整个设备出口到中国售价已高达几百万元人民币。

一言以蔽之,以上游控制资源为基础,中游主导运输销售价格为核心,下游占据技术金融优势为保障,已成为西方大国矿产资源战略布局的基本定式。

中国海外布局的困境

大国争锋如弈棋。当各西方大国在国际矿产资源竞争格局中已占尽先手,大局已定之时,才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只能被迫进入中盘厮杀。而此时,全球大部分优质矿产资源已处于垄断状态,可供中国企业操作的区域不是综合风险系数高,就是耗资巨大。2007年,紫金铜冠巨资控股蒙特瑞科公司,获得位于秘鲁白河特大型铜钼矿床开发权。由于秘鲁民众常因矿产开发与政府及外国公司发生冲突,蒙特瑞科公司曾斥资300万美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并提出捐赠8000万美元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然而2009年11月1日,该铜矿仍遭暴力袭击,2人丧生,导致投产推迟。仔细盘点中国近年海外能源项目,大多分布在尼日利亚、伊拉克、伊朗、苏丹等局势紧张的国家,面临恐怖袭击及战争威胁等风险极高。

尽管如此,西方各国仍对中国发展疑虑重重,往往借助法律政治等因素对中国企业并购予以阻挠。2009年以来,以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份失败为标志,一批境外矿产资源收购项目命运多舛。如中国有色金属集团被迫终止收购澳大利亚LynasCorp稀土矿业公司股份;武钢在南澳地区合资开矿也以国家安全因素被驳回等等。

不仅如此,由于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和矿业投资相对安全的缘故,更多资本正往矿业回流。仅2008年全球矿业并购就达1600多项,价值1500多亿美元。而当大型跨国公司参与竞标抬价时,不仅削弱了中国资金优势,还对矿产采购加工及价格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西方各国还善于利用媒体及舆论优势,抹黑中国企业海外勘探开采活动,歪曲中国投资。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埃及召开时,西方媒体就相继炮制出“北京只对非洲资源感兴趣”“中国正逐步变成新‘殖民主义者’”等等言论,丑化中国在非洲的形象。

言论先行之下,必要时西方公司甚至还联合“黑色势力”或“灰色势力”,阻挠中资企业发展。2009年9月30日,尼日利亚武装组织“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通过英《金融时报》对中海油在尼投资发出警告。当时,中海油正与尼政府谈判,收购该国23个油田区块49%的股份,交易额达300亿美元以上。而当时这些区块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由壳牌、道达尔、埃克森美孚等西方石油公司拥有。在它们看来,中海油此举无异于虎口夺食。实际上,“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等组织,控制了该国五分之一的石油开采业,并将盗采的石油主要售予西方石油公司,每年获利数十亿美元。西方石油公司给武装组织销赃,既获取了大量石油来源,也保障了自己在该地区的生产。

胜负未定前景可期

事实上,矿产资源大国博弈远未进入收官阶段,而且通过多年经营中国已拥有部分实地。如能源方面,截至2008年底,仅中国3大石油公司海外拥有石油可采量达14亿吨,年作业产量为8800万吨;天然气可采量4300亿立方米,作业产量80亿立方米。中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也正处于完善中,并开展了实质性行动。自2008年12月开始,国家储备局收储了30吨铟,并至少收购了30万吨铜、59万吨铝及15.9万吨锌和部分镓、镍,缓解国内金属需求与价格急剧下降趋势,促进了市场回暖。中国国内石油储备也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目前正规划建设石油储备二期工程。

除借鉴西方相关战略外,中国在矿产资源在战略布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统筹考虑:

第一,将良好的政治优势、区位优势转化成合作优势。目前,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大都分布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利用广泛而良好的双边关系,积极参与这些国家的资源开发中。同时,凭借外交优势对邻国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注意推动矿产开发与当地发展的双赢局面的出现。

第二,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定价话语权优势。在定价权方面,由于中国多种稀有金属储量、产量都居世界前列,应以稀有金属定价权为突破口,从源头严格控制产量和外资介入水平,加大收储力度;积极建立全球性的稀有金属交易市场,逐步确立合理而权威的价格指数,并将稀有金属开采的环境破坏成本计入价格,构建相应的资源输出同盟。正如《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所言,稀土方面,“全世界已知的9261万吨稀土矿,中国总储量至少占了71%⋯⋯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垄断潜力相比,恐怕连掌握了全球石油总储量69%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也自叹不如⋯⋯有一天,建立稀土版OPEC,对中国来说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将充足的资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矿产资源并购方面,应充分利用当地法规,灵活变通收购方式和收购手段,利用媒介加强与矿区居民沟通。对国内民营企业和地方性国企海外合理并购,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全球矿产资源的大国竞争,既然棋局未定且各方棋力未定,那么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胜负相易的局面呢?

(《世界军事》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