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日农民工题材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日农民工题材纪录片艺术特色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中(《工地》)日(《富人与农民工》)两国拍摄的中国国内农民工题材纪录片,进一步研究纪录片的创作艺术、纪录片的艺术特色和反应社会现实的程度,由此得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对同一问题时纪录片创作时所关注的视角重点各有侧重,这对我国今后拍摄纪录片的选材、手段和视角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 纪录片视角 纪录片艺术特色

纪录片是反应现实的艺术作品,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1],应当反映现实存在的生活方式和本质意义。纪实是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侧重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纪录片拥有一种质朴的品质,纪实就是达到这种品质的途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现实存在和随意的观念传达,而是要求在内容上要反映原汁原味的生活现状,要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在形式上要摆脱矫揉造作的缺点,要做到不伪装、不摆拍、不做作。本文分别从文化、拍摄手法等角度,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纪录片如何反应现实问题。

一、题材选取特色对比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题材的发展轨迹及《工地》的内容特色

中国最早的纪录片是一些外国人来华拍摄的有关中国社会状况的纪录片;的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主要以政治需要为目的,是少数人用来宣传其政治思想的工具;随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纪录片绝大部分反映先进模范人物,其政治色彩淡化了;直至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优秀纪录片崭新的创作手法、观念引入到中国,对于我们自身创作纪录片、转变创作观念、更新创作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开始成为纪录片的主体反映对象,由原先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特殊意义的英雄、模范式人物转向生活中最普普通通的人。

纪录片《工地》是由大连电视台创作的一部有关农民工的纪录片。所表现的主线是,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中有4.6亿劳动力人口,其中有9400万进城打工。本片由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和人物现场采访三部分组成,把农民工从世俗理解中的低微层面抖落出来,把他们的理想生活呈现给观众。

(二)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更加注重人

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来源于社会现实,应该以人为表现主体[2],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当代性、现实性、社会性以及社会责任感。人们越来越偏爱站在人类学或者民族学的高度来记录世界、反映世界。纪录片注重对人的表现、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重视,纪录片通过镜头,传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现了观众与纪录片主体的对话,实现了感同身受。[3]

1.日本纪录片人文精神表现特点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激流中国》每集开头以此段文字作为指引:“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为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可以说,《激流中国》是在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日本制作者贡献给日本国内民众的一部以中国为表现主体的系列纪录片,目的在于让日本民众更好的了解中国的现状。同时向世界人民展示出日本视角里的中国形象。

本片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主角,以关注人的生存和命运为主要出发点,环绕中国两个富豪家庭以及两个内蒙古荒村的农民工家庭为对比,反映了中国现当代贫富差距的状况,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思。制作团队在选材上站在民族性、个性化的基础上,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共性,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可以说是本纪录片本身就超越制作国界的差异、制作民族的差异、制作人的陌生和隔阂,从而形成广泛的深层的理解和认同。

2.中国纪录片人文精神表现特点

纪录片《工地》是由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和人物现场采访三部分组成。选材上只是单纯的表现农民工的劳作、生活和对其理想生活的采访。如此由七个重复的单元构成整个片子。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展示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无疑抓住了社会的热点,这是本片成功的一个方面。而真正获得成功的纪录片,不在于题材的大小,关键在于深度的开掘、主题的开掘、人心的开掘。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共同面临的问题、理性的揭示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形成广泛深远的交流与沟通。本片在选材上的成功是第一步,而在表现选材上,将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通过工作者的镜头,一改往日或者煽情、或者批判的立场,把农民工简单的生活、质朴的理想表现的崇高而纯洁,从中升华出一种伟大。

二、艺术特色对比分析

纪录片要求内容的真实,它的一部分新闻特性,要求它应当追求现实的功利目的,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纪录片与其它艺术形式又有着同样的美学追求和境界品格的提升。如何提升纪录片的艺术境界?最见功力的还在于“视角”[4]的确立,无论是其拍摄的手法、叙事的方式、还是驾驭拍摄记录形式的本领,都逃不开最初的定位,而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一)中国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及意义

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借用大众传播媒介转述大众化的生活内容,对于农民工题材的纪录片拍摄,一般都是以表现农民工的底层辛酸为主。无论是表现什么题材,或者电视人以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选题,都偏爱将问题的阴暗面表现的催人泪下,或者以弱势求得关注与保护。这样的结果或许能够引来无数的关注,如果再兼具一定的新闻价值,关注度提高,幸运的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实施解决方案。但若没有这种运气,过多悲情的制作,只能加重社会的不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丧失。

在这一点上,《工地》拍摄团队就做的很好。他们没有沿袭以往的制作观念,一味的揭示现实中农民工的苦难生活状况,相反,他们运用独特的拍摄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农民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在银幕上,让观众在欣赏、佩服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辛酸。也许这才是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利的推动力。[5]

(二)日本拍摄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及意义

《富人与农民工》拍摄的立足点就是反映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现状。两个极端的对比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而日本人在拍摄本片中仍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是,他们深入生活的能力,对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犀利的剖析、直白的再现。二是,他们驾驭纪录片语言的能力、对镜头精准的把控和潜能的发挥[6]。他们不仅记录下生活的表象,还能显现生活的本质内涵。富人的奢靡生活、豪华的物质享受;穷人无钱医病的痛楚、家人分居离散的苦涩都通过纪录片的画面展示在观众面前,对比中透露着一丝丝触目惊心。

当然他们拍摄本片是站在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是使日本民众更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问题的国家,在慢慢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道路。这样或许会造成一种偏见,或许会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将自身问题首先公之于众,接受的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的交流;不接受的,总归能寻找到症结所在,尽快找出另外一个相互包容的契合点,才能走上最便捷的出路。(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依文主编,电视纪录片卷:生存之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6

[2] 朱光烈,电视纪录片的方向性启示[J].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研讨会,1992年第6期.

[3] 刘敬东,纪录片、艺术美与人的主题[J].现代传播1993.4

[4] 姜依文,仰视?俯视?平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电视研究,1999.7

[5] 于爱群,让屏幕多一些明朗的阳光——《京城百姓家》的方向性启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6

[6] 张雅欣,异文化的撞击——日本电视纪录片的地域性与国际性[J].现代传播,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