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苑老城区积水问题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苑老城区积水问题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探索上海市嘉定新城南苑老城区积水问题的解决方法。从现状除涝状况出发,结合已有相关规划,分析积水原因,提出建设圩区的方案,通过“蓄满产流”方式设计圩区的排涝能力,明确圩区泵闸布局。

关键词:积水;老城区;圩区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上海市嘉定新城南苑老城区在2012年8月8日11号台风“海葵”的影响下,水位一直居高不下(水位:8月8日为3.57m,8月9日为3.54m,8月10日为3.14m),小区道路积水,受淹时间长达2天;在2012年8月2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该区域也出现了严重积水。研究南苑老城区的严重积水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改善和解决方案,对于许多城市的老城区积水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1区域概况

嘉定新城南苑老城区,位于嘉定区中部,城市化程度较高,面积约3.65km2,详见图1。本地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相对较低,高程低于4.0m的面积占59.17%,现状地面高程见图2。据嘉定南门水文站实测记录,以1980年之前,有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为4.08m(1977年8月22日),历史最低水位1.91m(1970年1月12日),多年平均水位2.43m;1980年之后,实测最高水位为3.87m(1999年7月1日),最低水位为2.02m,多年平均水位2.58m。

图1现状用地示意图图2 现状地面高程示意图(单位:m)

本地块涉及的城市规划有《嘉定南门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的水利专业规划有《上海市骨干河道布局规划》、《嘉定区水利规划》。其中,规划常水位2.70m,预降控制最低水位2.00m,除涝控制最高水位3.87m。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势低洼,积水严重

南苑老城区有14%地面高程低于3.8 m,60%的地面低于4.0m,而除涝控制水位为3.87m。且在2005年“麦莎”、2012年 “海葵”台风期间,内河水位均达3.6m,地面雨水无法顺利排入河道,部分小区积水严重,积水时间持续较长。

(2)雨水管网有待改善

现状雨水管管径较小,不能满足规划标准要求;部分雨水管走向不合理,路径较长;部分雨水管出路不畅,雨水管网有待改善。

(3)南苑老城区基本建成,河面率较低,近期难以拓宽

由于南苑老城区及周边开发较早,基本为建成区,现状河面率仅2.97%,大部分河道现状规模距规划口宽差距较大。

3除涝对策

3.1圩区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地区雨水排水模式主要分为强排水模式和缓冲式排水模式。由于南苑老城区基本为建成区,改造成强排水模式难度较大,因此选择缓冲式排水模式。要实现缓冲式排水模式,要么抬高地坪高程,要么兴建圩区降低内河水位。南苑老城区近期抬高地坪高程可能性较低,因此最终选择兴建圩区,详见图3。

图3 选择建圩过程示意

3.2圩区控制范围

圩区控制范围按照尽可能纳入积水地区、不纳入地势较高地区的原则,同时以河流及道路为边界,并结合泵闸建设用地落实的可行性,得出圩区控制范围。

3.3圩区除涝计算

(1)计算条件

平原河网地区的除涝计算,根据设计降雨标准,按“蓄满产流”方式设计圩区的排涝能力,规划下垫面组成分为三类:水面、绿地、有覆盖地面(包括屋面、道路、广场等)。下垫面中,水系考虑近期规划方案为较不利工况,其余用地根据控详规划考虑全部城市化。根据各下垫面的特征及不同的产流规律,可采用“扣损法”计算净雨深及产水过程。不同下垫面降雨扣损指标按试验资料,并参照上海地区区域性防洪除涝规划中所沿用的数值。详见表1和表2。

表1圩区降雨扣损标准

表2圩区组合方案相应的下垫面情况

(2)控制水位

除涝最高水位:与圩区的地面高程、水系结构相适应,同时考虑地块雨水排放的需求,确定圩内最高水位控制为3.2m。

常水位: 2.70m;初始水位: 2.70m;预降控制最低水位: 2.0m。

(3)计算结果

近期方案圩区需配置泵站的装机流量为10m3/s,排涝模数为3.16m3/s.km2;从常水位2.70m预降至2.00m所需时间为2hr,最高水位3.18m。详见图4。

图4 降雨及面平均水位变化过程图示意图

3.4泵闸配置

规划圩区需要10.0m3/s的除涝动力,分别布置赵泾北泵闸和赵泾南泵闸,均设置5.0m3/s的排涝流量。另外设置水闸3座,何门河西闸设在何门河上,外河为安泾,何门河东闸设在何门河上,外河为嘉定城河,马浜水闸设在马浜上,外河为安泾,详见图5。

图5 南苑老城区圩区布局规划图

4结语

经过理论分析和研究,对于老城区积水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展望。(1)老城区基本为建成区,通过建设城市圩区降低内河水位是解决积水问题的有效措施;(2)建议对雨水排水系统进行排查,并配套圩区建设对雨水管网进行改造;(3)应尽可能的保留河面积、绿地,根据地块开发进度,逐步按照规划实施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