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辽宁新型工业化的构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科技创新席卷全球,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使传统产业发生变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我们从新视角、新规则、新要求出发,研究辽宁新型工业化问题。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1-0010-03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即从中国国情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产供销模式转型,促进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加工以及技术装备、工艺、提供方式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促进社会管理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推动信息化为重要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提高产业核心竞争了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新型:正业化的标志是“高、好、低、少、优”,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一、辽宁工业化发展现状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工业化水平越高,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英克尔斯设计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指标和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都将其作为最重要的考察指标。按照现代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2400美元,中期为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2003年,辽宁人均GDP为14258元,按汇率换算成美元为1760美元,处在工业化初期水平。
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指标。前工业化初始时期,产业构成一般为39:26:35,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变时期,产业构成为11:51:38,后工业化时期,产业构成为4:36:60。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由“金字塔”型变为“倒金字塔”型。2003年,辽宁第一产业比重为10.3%,第二产业比重为48.3%,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8.2%,第三产业比重为41.4%。从对1991-2003年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从15.1%降到了10.3%,平均每年下降0.28%,第二产业下降0.9%,第三产业平均每年上升0.34%。
3.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工业化过程是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不断转移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后期及超工业化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较慢,工业化中期转移的速度较快。在工业化不同阶段该指标大体为80%、50%、20%和10%。2003年,辽宁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34.6%,如果考虑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实际约在30%以下。
4.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研究报告,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总商品生产增加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加值。2003年,辽宁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33%,属于正在工业化阶段。
5.机械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后,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也出现变化,主要生产投资品的机械工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占制造业的比重就成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变动不是很明显,在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时期提高较快。在工业化不同阶段该指标大体为5%、20%、30%和40%。2003年,辽宁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6.9%。
6.贸易结构。主要用出口总额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结构决定的,该指标在工业化初期基本为零,在工业化中期大多数国家的提高幅度也不是很大,增加最快的是在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时期,在工业化不同阶段该指标大体为1%、10%、30%和50%。2003年,辽宁出口机电产品总额为118.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44.7%,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阶段。
7.城市化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市化率的上升。按国际通用标准,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要占全部人口的60%以上。2003年,辽宁总人口为4161.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47.2%,比60%的标准低12.8个百分点,可见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以上所述表明,辽宁目前已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约辽宁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两个最直接因素是“人均GDP”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指标偏低。
二、辽宁新型工业化的构想
当前,辽宁应借鉴国内外关于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等指标体系,在“十一五”时期建立至少包含以下8项指标的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应在30%以上;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中高新技术构成在70%以上;三是第一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应达到30%左右;四是产业结构依次为10:50:40;五是劳动力结构依次为18:32:50;六是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在30%以下;七是外贸结构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60%以上;八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1.实施政府援助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机制与政府援助恰当而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应该看到,有的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市场化原则来解决,而有的问题则必须由政府行为来破解。比如国有企业职工的大量下岗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都需要各级政府出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强化配套措施。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已有政府出面推动产业调整的可鉴之举。当前,辽宁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比例失调问题较为突出,不少地方经济抗震能力弱,走的是“以厂兴市”的路子,一旦大企业发展出现波动,城市经济随之起落。这种情况表明,一些产业、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专业性和社会性所带来的过度竞争和退出障碍等问题,是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情况,自然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与
升级困难尤为突出。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把政府援助作为先行之举,国家应制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从资金、财政、税收、技术改造等多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倾斜。同时,尽快从产业结构、企业改制、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产业、产品、劳动力和资本结构进行改造。辽宁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以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两大动力,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与要求,结合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产业上的优势,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品种,或拉长产业链等产业政策,合理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推进产业重构与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2.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按照钱纳里的观点,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同时受到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影响。就需求因素而言主要是收入水平变动而带来的消费结构、消费能力的变动,就供给因素而言主要是资本积累、比较优势等。因此工业化经济结构的转变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和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以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来分析,就是使供给、需求曲线向更高层次移动,并保持较好的对应关系。加快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关键在于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改变工业化发展的供给与需求条件。在需求方面,推向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应针对较高收入水平的群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省内、国内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增强收入水平对结构转变的拉动作用。在供给方面,应加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应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为经济振兴注入活力。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对外投资带动过剩产品或闲置设备的出口,为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或产业调整提供转换空间。目前,辽宁省的工业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在世界产业体系链条中,并不处于最底层,在发达国家向我们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结构调整,把一些设备和技术向其它国家进行梯度、垂直和水平转移,以此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3;以高新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辽宁在未来10年中,始终保持工业增速超过其他产业增速,扩大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到2010年应达到51%左右的水平。要突出“提、带、转、替、引”。“提”就是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加快科技创新,越过工业化的若干发展阶段,以技术跨越带动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调整优化传统重化工业,促其尽快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产品深加工技术,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改造化工、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等行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产学研”结合度,解决好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脱节问题。“带”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道路。要完成生产过程信息化,重点在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大力推广应用CIMS,以及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系列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争取用5至7年时间使辽宁省传统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过程全部实现信息化控制。要完成管理过程信息化,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管理全过程,运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和计算机技术,梳理改造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调整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要实现营销过程信息化,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转”就是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产业化。要引导企业集团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推进技术创新,把绿色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作为今后产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替”就是劳动力就业型技术替代资本密集型技术,以此发挥低成本竞争优势,弥补资金不足的劣势。“引”就是把技术引进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路径,通过技术购买、合作、合资等方式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因为有些技术的研发成本较高,而购买成本仅相当于前者的几分之一,且随着专利的过期,实际引进的成本可能更低,风险更小。
4.做强重化工业和制造业。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9%,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近4万亿元,其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为59.9%。2001年重化工业的比重达60.5%,2003年重化工业的比重上升至64.3%。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重化工业大发展的时代。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制造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基础设施、工业基础、人才等方面,均具备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能力。首先,辽宁已经具有初级的重化工业基础这一资源条件,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以及机床、船舶、汽车、飞机制造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其次,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庆油田不仅可以维持东北地区若干年的石油供给,而且还发现了新的储量。东北还有着和俄罗斯近邻的便利条件,可以通过管道输入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再次,东北地区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重化工业所需要的专用性人才资源。另外,东北地区伪机械制造业还拥有一批科研机构。由此可见,辽宁发展重化工业决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传统工业板块的再工业化,即从初级工业化到高级工业化的过程。辽宁应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瞄准当代国际先进技术,把重化工业基地做强做大,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5.构筑新型工业化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创新解放生产力,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辽宁应坚持发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各自优势的原则,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一是做强大企业。当前辽宁的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实现上游产业即初级产品制造业――中游产业即中间产品制造业――下游产业即最终产品制造业的有机联合,产业链条短而细,产品衔接度不高,产品开发利用不均衡,没有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集群,也没有建立起稳定活跃的产品交易市场。企业之间相互割据、相互封闭,“大而全”与“小而全”并存,争原料、争技术、争资金、争市场现象依然存在。辽宁应进一步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使各企业集团成为推动各产业技术创新、资本扩张、市场创新的组织保证。要运用产业政策引导资本、技术、人才向大企业集团流动,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强强”联合,打造企业“航母”。二是做优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但中小企业发展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小企业自身
要提高素质,另一个是政府要营造更宽松的环境。因此,中小企业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资本融通能力,以“三力合一”打造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敢当配角,进人大企业集团经营的“企业链”与“产品链”中去,充当科研机构的实验基地,进入科技开发的“技术链”中去,担当市场经营中的推销员,进人品牌经营的“市场链”中去。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生存空间,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指导机构和中介组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基金和担保中心,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培育一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小巨人企业。三是处理好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关键是解决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问题,使大中小企业之间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双赢。要处理好“抓大扶小”与“压改并举”的关系,淘汰落后的生产力,改组改造浪费资源、污染严重、质量低劣、技术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使中小企业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来。
6.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辽宁拥有丰富的资源,但资源优势还远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主要矛盾是资源转换慢、增长速度放缓。为此,辽宁工业发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努力提升工业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一般是指在一个行业当中骨干企业产值所占该行业产值的比例。韩国等有些国家把提升产业集中度作为加快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某项产业的产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加快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从辽宁情况看,提高产业集中度,加速地区资源的转换,要通过上大项目、上大企业,并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带动资源高效开发,形成优势转换。二是建立“两个基金”。政府要在有限的财力中,拿出资金设立“辽宁支柱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设立“辽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项目,以解决辽宁工业经济中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矛盾。三是推行“双挂”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行技术创新挂靠,支持大中型企业与跨国公司和财团实行经营市场挂靠,有效实施经济与科技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技术与市场创新相结合。对于实施“双挂”企业,凡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并在风险投资基金与产业发展基金上给以重点倾斜。四是实施“三链”工程。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单靠企业自身去闯是远远不够的。辽宁企业要想融入全球经济,形成后发优势,必须把自身企业融入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的“企业链”,借助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链,来发展自我,要把自身企业的产品纳入世界主导产品的“产品链”,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要与世界间的大市场形成固定的“产销链”,逐步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落实好“企业链”、“产品(技术)链”和“市场链”的“三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