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村寨藏下了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村寨藏下了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不得不承认,文明现在地理区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文明密度有时甚至与地理密度呈相反走向,共同构成自然与人丈的悖论。黔中一带,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加之山川险陡、交通闭塞,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悖论,显然已经构成中国西部的“文化事实”。但在很多时候,历史其实被自然山川和习以为常的观念掩埋,需要恰当的除蔽后,才能与地理密度匹配,化解自然与人文的错位。

【关键词】屯堡文化;地理区域;除蔽

中图分类号:K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7-01

在贵州安顺,村寨错落,居民住所多以石头为基本材料,石墙石板,村寨要冲之地碉楼耸峙且密布或圆或方的箭垛枪眼,与抗战时期的碉堡极为相似。自贵阳市往西,乘车沿滇黔国道行进,上述的寨落随处可见。如果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这一带的村寨布局有序,互为攻守接应,整体性和系统性表现得极为显著。当深入居民区内部时,我们发现这里的节日大多会上演一种以短刀小戟为基础的唱腔表演,这里的居民称之为“跳大神”。同样都以“跳大神”的概念引领,此处的内涵与贵州其他地方的封建迷信仪式大相径庭。就我们的初步观察来看,村寨中的这种仪式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剧情清晰,线索明朗,富有故事性且台词人物等皆以文本为依据;二、不以诈骗钱财为目的,而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娱乐性强。从以上两点特征来看,这种仪式的实质应该是一种戏剧。表演者头戴面具,边打边唱。面具红白分明,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性格的人物,与京剧中的脸谱功能相似;唱词不讲平仄对仗,大致押韵,多是一段一韵。在《贵州戏剧志》中,我们查到了其学术名称:地戏。

《贵州地戏简史》转引《贵州通志》卷三“嘉靖年间……以牛之头腹与茫神之色而验岁之丰歉”0的记载,指出地戏的产生应为明嘉靖年间,如此,村寨的形成史便又向前推进至明嘉靖之前了。同时,《贵州地戏简史》还指出,地戏为黔中安顺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明朝廷官方意识形态的在屯堡地区的文化显现。这解决了“为何地戏的价值取向会是以忠为大”的问题,答案很显然,因为地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这一带有序村寨的学术名称:屯堡。按照字义理解,屯,有聚集、驻扎之意,功能上以屯种为主;堡,小于城而大于寨,建有城墙,功能上以戍守为主。

遍查明史,贵州安顺(古称普定)境内的大规模战争并不多,而且贵州境内土司繁多,力量分散,加之黔中经济滞缓,黔兵武器装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根本无力对抗明中央政权,明朝廷也不可能会忌惮黔中普定境内的土司武装而投资修筑如此规模的屯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朱元璋平定夏国之后,普定土府总管等黔中土司便望风归顺。并接受了明朝廷“广教化,变风俗,使之同于中国”的政策。倒是贵州的邻省云南,连续拒绝明朝廷的招降,直至洪武四十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为副将,率步骑三十万分两路直下,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悉平云南”,史称“太祖平滇”。差不多与平滇之役同时,朱元璋为防备蒙古的进犯,在北边边陲仿效汉朝屯边制度,“立法分屯,布列要害,远近相应。遇敌则战,寇去则耕”。可以说,如今我家乡贵卅I安顺的屯堡正是北方“屯守备边”的翻版,在北边屯边是为了防备蒙古,而我家乡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的修筑目的则是为控扼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

从地理位置上看,安顺素以“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著称,据《安顺府志》记载安顺“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据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了我家乡贵州安顺的战略地位,又《贵州图经》云,“普定(今安顺)卫冲要剧地,众山环绕,为边鄙-都会”,正是安顺的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最终成为屯堡的修筑地。从文化角度看,黔文化圈与荆楚、两粤及滇文化圈等多有重合交融,而地处贵州腹地的安顺,对于明朝屯田戍守的军士所带的汉文化无疑是一种保护。从实质上讲,文化保护的需要和地理位置优势的相互建构决定了安顺为屯堡聚集地的历史地位。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我家乡贵州安顺屯堡的几个基本要素:

1 地理优位:安顺地处黔中腹地,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耕。加之地形封闭,不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殖民,从而保证了屯堡军民带来的汉文化的正统性和纯粹性。因此,出于地理优位和文化自卫的双重考虑,我家乡贵州安顺才最终成为屯堡的建筑地。

2 屯堡地戏:地戏既是屯堡居民的娱乐形式,更是屯堡居民维护汉文化、拒绝夷化的手段。其中,官方意识形态和唯忠为大的价值取向是屯堡地戏的主要特点。

屯堡及屯堡文化的崛起,极大程度的填补贵州文化稀薄的状态,增大了贵州的文化密度,为黔文化的“汉化”的注入了实质性的内容,并最终决定了黔文化“由夷入汉”的历史取向。单语言方面而言,屯堡语言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比如至今在我家乡贵州的中学生中仍广为流传的一种用法便最早出自屯堡:对旁人介绍家人时,我们有时会说,这是我的打破砂,那是我的款天阔,对于不了解屯堡文化的人来说,很难明白其中的含义。而对于受到屯堡思维方式影响的中学生来说,此类表达已经沉淀为日常用语中的固定结构。其真正的含义为:这是我的“打破砂——锅(哥)”,那是我的“款天阔——地(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