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学生的这些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能搞好新旧知识的对接,才能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训练;创新思维

一、在预设生成中选择

作为教师,我们都晓得“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精彩的课堂学习来源于科学合理的课前预设,这其中就包括对学习起点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实施教学之前都是从教材体系方面去思考,而不是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起点去考虑。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也容易促使课堂教学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结合个人对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理解,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在了解和熟知学生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样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实际,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晓得,这一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是整数。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就应该结合教材所列举的例题:“把两个饼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几个?把一个饼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几个?”而此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能用1/2来表示半个的学生已经有很多了。只是他们说不出实际意义来而已。因此,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从“半个”和“1”这两个逻辑起点出发,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来接受新知识。事实上,就这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的现实起点就已经高于了我们所选择的逻辑起点。如此一来,我们在授课时就能够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轻松进行了。

众所周知,再严密的“预设”也难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生成”。然而,尽管这些随机性问题的产生会让我们无法预料,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在课前做足预设,牢牢把握好知识教学的起点,不但不会被突如其来的生成所困扰,而且还能从课堂动态的变化中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产生新的起点,有效促进我们的教学。

二、在课堂训练中寻找

心理学当中的“移情原理”指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恰恰就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通过对已有问题的条件变换,形成一些列的既类似又有区别的新问题。当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新旧知识进行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的时候,我们便能从中发现新的起点,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10以内数的“分”“合”练习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让学生对10以内数的分与合进行回忆,然后采用同桌互考的方式,来彼此检测和纠正,最后再向老师汇报。如此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通过这种练习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查自纠能力;第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设计练习课的内容可以从中发现和寻找到新的起点,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目的。同时也便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变形、转化、延拓和综合。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发展。

三、在思维创新处捕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师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如何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创新处来确定和捕捉知识教学的起点,把握好教学的关键,也就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受认知和经验的制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机会,然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当他们养成了自觉思考的习惯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因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而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捕捉知识的生长点。

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水果店出售:苹果2元/500克;桃1元/500克;香蕉5元/500克;荔枝8元/500克;西瓜8元/500克。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我应该这样问学生的:我要先买2千克苹果,2千克桃;再买500克荔枝和2500克西瓜。同学们帮我算算我需要花多少钱?而事实上,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我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首先降低起点。之后再根据学生的思维深度来进行其他变式练习,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了。

总之,教学中抓住和把握好知识教学的起点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实现和达成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己有知识与经验的迁移,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达到真正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伏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安徽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