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四月热点评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四月热点评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涨价”是否真能不涨价

首季贸易逆差是好是坏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能否抑制通胀

“黑心馒头”缘何出现

(一)

不涨价!这是4月13日全国工商联所属的24个行业商会发表的一份联合倡议书中的核心内容。在能源产品、原材料、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物价上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在,这三个字的力度有多大?说不涨价,是不是就真的可以做到不涨价?一时不涨价的承诺,又能不能真正稳定物价上涨的压力?要控制物价,除了企业自发的倡议,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4家商会承诺“不涨价”

“不涨价”涉及数万企业

对降低CPI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作用

要给不涨价企业减负

稳物价不是简单的“不涨价”

《今日观察》:全国工商联24家发起倡议的行业商会牵涉到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个方面,有纺织服装商会、烘焙业公会、水产商会、农产品商会、房地产商会、家具装饰业商会、汽车经销商商会以及汽车摩托车配件商会等等,联系着两万多家企业会员和团体会员。这次发出的倡议,对于这些所属的会员会有很好的影响,有一定的放大效应。因为这是全国工商联发出的倡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也有很好的影响力。

我们的CPI数据主要来自于衣食住行,从八个方面来采集,即食品、娱乐教育文化、居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烟酒等类。占比最大的一类是食品,占到了34%。其次,娱乐教育文化占到了14%,居住占13%,衣着占9%。这些CPI里的指标和我们这些商会其实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个倡议是由5家商会即农业产业商会、水产业商会、烘焙业商会、医药业商会和纺织服装业商会率先进行的,它们都和CPI指标密切相关。所以,这个倡仪对降低CPI的增长速度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不要把目光都集中在不涨价上,因为倡议书的题目用了三个词:保供应、稳物价、促和谐。最重要的还是保供应,因为工商联周围团结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他们很多都从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比如烘焙行业,这是我们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这些行业如果能够保证供应,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物价稳定,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他们其实面临着的困难非常大,以烘焙业来做例子。比如一个蛋糕房的主要原料是糖,那么2010年糖的同期价格是5000元钱一吨,现在涨到了7300,就是涨了32%,食用油的价格2010年是8500,现在涨到了一万,就是涨了15%,劳动力今年至少是20%的工薪增加。虽然水电费、税费这些没太涨,但房租也在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样提高劳动效率,把价格平抑下来,其实很难,减少员工又会制造出新的社会问题。所以对于一些企业,是否还应该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比如税费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其他方面的一些扶持是不是能跟上来,让他们有信心保障供给。

不能操纵价格,更不能人为地提高价格,也不能搞价格欺诈,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如果我们简单的说不涨价,实际上在企业经营当中也是很难做到的。企业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经营不下去而倒闭,势必又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包括就业问题、税收问题等等。我们要求企业,或者是企业自发的在管理过程中,在合理的利润基础上,对稳定物价做出自己具体的承诺和要求。但是不能说就是绝对地不涨价,这个对企业来说,真是做不到。

从2010年以来,政府十次提高准备金率和四次加息,货币供应量已经回落到正常水平,但是物价还在上涨,证明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完全来自于货币,也来自于别的方面,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控制物价上涨。工商联组织这20多个协会努力也是这个措施的一个表现。其次,我们注意到物价上涨中间,有很多搭车涨价的现象。因为在成本推动过程中,成本涨一角钱,可能有企业会顺势加价两角钱,消费者权益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商联出面组织控制物价上涨,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

海关总署4月11日的数据显示,六年来我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10.2亿美元的逆差额相比一季度近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首次、逆差这几个关键词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从顺差到逆差,是好事,还是坏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经济发展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季贸易逆差 释放哪些信号

逆差未必是坏事

全年贸易顺差的格局不会改变

中国的出口市场还是会稳中有升

企业将应对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消费者有利因素增多

《今日观察》:我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 一方面,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因为这次的逆差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历史的情况来看,我们第一季度的出口在全年都是相对比较低迷的。另外,现在我们整体经济增长发展较快,导致进口需求比较旺盛,加上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出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又对进口有比较积极的影响,再加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导致我们出现了轻微的、少量的逆差,这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对于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说,出现一定程度的贸易逆差未必是坏事。可以看到,虽然进口的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但我们进口的规模和量上升了,这其实起到了很好地保护国内资源的作用,也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此外,消费品的大量进口其实也为国内的消费者增加了选择,这对消费者福利来说是积极的。

一般地判断,逆差应该不会成为常态,但在某一个时间段,贸易逆差可能会出现,比如说月度贸易逆差,或者季度贸易逆差,而且可能出现的频率会比前几年要高得多。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保持贸易顺差,这实际上是由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我们进口这块基本上是资源类、能源类产品,还有一些就是投资品的进口,另外一部分的消费品,我们基本上比较稳定,而这块的影响一般来说量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价格的波动性变化对它影响比较大。

中国的出口还是具有长期优势,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出口竞争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我们国家作为世界生产制造基地,这个地位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会保持,所以我们国家的出口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此外,我国现在的加工贸易顺差差不多占外贸顺差的40%以上。随着我国配套能力的提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技术装备、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国内采购的这部分,也就是产业链拉长的这部分,可能还会导致我们的加工贸易顺差增加。

现代国际经济贸易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可以说是谨慎乐观。比如新兴经济体增长还是能达到6%以上,将近7%,而发达经济体包括欧、美、日等国家,会有点差别。像日本目前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为现在对地震后的重建问题,包括核辐射问题很难评估,一般来讲,日本在发达经济体里可能会是增长最弱的。欧盟现在由于国家债务问题,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数,但是基本预估它的增长可能还会在2%上下。美国的经济形势比较乐观,一般认为它还能达到3%左右。这样中国的外需市场相对来说,还是能跟去年基本持平。

此外,各国对于经济复苏不太乐观,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基本还是采取量化宽松,这样货币的流动性问题能够得到保证。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出口市场还是比较稳定,并且可能是稳中有升,这对中国的全年出口是一个基本的保证。

从影响来讲,我国六年来首次的季度贸易逆差对企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这意味着我国的进口市场在进一步开放,并且以后会越来越开放,这样对企业有很直接的影响。企业对投资品、能源、资源类产品的进口成本降低,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注意到,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自己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及怎么样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进口的扩大可能会对国内同类企业产生更大的竞争压力,比如同种产品,你的质量不如人家,价格不如人家,没有优势,那你的市场份额就会缩小,所以企业还必须要应对市场竞争压力。

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有利因素会更多一些,因为市场越开放,供给越多,价格就会越低,质量也会越来越高,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三)

央行宣布,从4月21日起,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一月一调的频率,同时也是自去年以来的第十次上调。此次上调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会达到20.5%的历史高位。通胀压力之下,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它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准备金率向上 通胀能否向下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上限

货币收紧以后 中小企业或许更容易得到贷款

不排除仍然有加息的可能性

除货币政策外 政府还应给个人和中小企业减负

《今日观察》:存款准备金率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界限问题,它都是取决于条件,在什么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用到多少,从国际经验上来讲,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我们还是要根据中国的货币量,以及中国的银行信贷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面很重要的是,中国是一种间接融资主导的银行金融体系,就是说社会上融资80%以上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存款又是贷款重要的资金来源,这样你要控制银行信贷、控制货币量,那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就非常重要。我们依靠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管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控制它的放贷能力,进而来调控货币供应量。所以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是没有必要固定出一个上限,我们未来还有空间,可以灵活运用。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肯定会直接影响到一些实体经济的投融资活动,比如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又一直提出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给予扶持,这个矛盾要辩证地来看待。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就意味着银行可贷资金变少,那么这个时候,他能够顾及到的资金面就比较窄,很多人就开始担心,中小企业最容易受到伤害。

另一方面,比如前两年,我们的货币比较宽松的时候,其实大量的资金都是流向了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也并非中小企业,反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以如果把资金收紧一些,使得那些以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高能耗、产能过剩的大型企业获得资金更加困难,因此会起到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创新型企业,承受高成本的资金能力会更强一些,比如说银行给他放高息贷款,利率高一些,他们也能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在货币收紧以后,中小企业未必会比以前更难融资。

从银行层面来看,有很多银行由于现在资金收得比较紧,尽量少配置一些低收益的资产,挖掘一些高回报的、附加值比较高的、对资金成本承受力比较强的高新技术类的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反而更容易得到贷款。

当然不排除仍然有加息的可能性,至于什么时候加息、加多少,还是要根据金融以及物价的形势来定。而且我们的宏观调控手段不仅仅是价格手段,更多的还是采用数量手段。价格手段和数量手段的配合,是一个根据情况来定的事情。

目前这种稳健的、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还是要继续坚持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放松的呼声比较强,但现在通胀压力的确非常大。有一种说法是,货币政策应对通胀也不一定完全有用,比如说对于输入型通胀,或者如果我们的粮食突然减产,导致供给方面出现短缺,价格上涨,那么完全依靠货币政策可能控制不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消除这种货币偏多的环境,输入性因素、供给因素,加上成本推进型的因素,再跟货币总存底偏多一会合,就容易发生混合型的恶性通胀。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对收紧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形成的货币因素。这点非常重要。

从未来来看,央行无论在数量型的工具,还是价格型的工具上,都有继续调整的空间。现在可能在数量型工具上,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上,大家更容易达成共识。在加息问题上,央行其实是有顾虑的,担心由于融资成本升高影响经济增长。但这可能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担心可能是热钱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出台政策的时候,首先自己要有信心,然后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包括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其次,要让每一个经济体,包括个人都要有信心去应对。除了货币政策之外,政府能不能减点负?比如个税起征点。对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能不能减点税?让他更有活力一点。如果政府能让大家腰包稍微鼓一点,那么大家应对通胀的信心也会足一点。

(四)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的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再来出售,而且在玉米馒头当中随意的添加色素,这样的馒头每天大量地流入了上海的大超市,比如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超市。那么食用这样的馒头对百姓的健康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超市当中销售的食品,它们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如何才能真正的让民众放心――

大超市的“黑心馒头”:谁之过?

“黑心馒头”的出炉是一个全方位的造假过程

要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程序进行监管

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

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是全民的监管

《今日观察》:这样的色素馒头在超市里还卖得很好。在这个馒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造假过程。第一个就是回炉的馒头,前段时间返炼胶的锦湖轮胎,现在又有了“反炼”馒头;第二个就是把过期的商标撕下来,按照食品进超市的日期来修改生产日期;第三个是加了很多不该加的添加剂,包括柠檬黄,而且从整个过程来看,那里不像一个生产食品的地方,环境非常脏。

从面粉变成馒头,有一条完整的食品链。企业把面粉变成馒头,就需要卫生许可证等资质,这个企业显然是有这些资质。但我们从直观的感觉来看,它显然不符合卫生许可证的标准,所以这个许可证是有疑点的;第二,它的这个产品里贴了QS的标志,这是质监部门颁发的质量认证,说明这个产品是安全的,但现在这种馒头显然不安全。

此外,整个生产过程也应是质监部门来管理,然后才能进入到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来监管,工商部门是去市场上买,买完了以后查。但这个企业是送去检查的,虽然企业没有具体说到底是质监部门还是工商部门来查,但是显然它蒙混过关了。工商部门还要查他贴在标签上的配料,最后超市也有检测,但是超市表示检测的是大肠杆菌,因为大肠杆菌吃了就拉肚子,很容易见到效果。但现在这个黑心馒头造成的是慢性伤害,不易察觉。

一般来说,过期的食品是厂家回收。厂家回收会把它作为其他的产品,比如说饲料,也可以卖给其他企业。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企业会把它变成原材料又进行再生产,就像反炼胶一样。央视曾经曝光的冠生园的月饼,也是拿存了一年的月饼进行再生产。后来某个品牌的牛奶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现在的牛奶会印两个日期:一个是生产日期,就是出厂日期;另一个是上市日期。我们现在就是要保证回收的食品绝对不再作为原材料被掺进去。

如果说监管食品很重要,那么监管过期食品更重要。现在从制度的设计来看,对于食品的整个流程,从生产到上市流通的整个环节,相关部门都是有制度的。但是过期食品究竟怎么处理,事实上没有制度。企业应该回收,但回收以后绝对不能再作为原材料回炉。现在究竟谁来监管这个?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程序上,确保有一个部门对企业整个销毁的程序或者处理的程序有一个监管。

如何杜绝此类状况?一是政府监管的力度还可以再加大。政府部门必须得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食品安全大于天,也必须明白亡羊补牢的道理。我们管理食品的时候,“黑心馒头”对人的身体伤害已经造成了,含瘦肉精的火腿肠对人的伤害也已经造成了。所以在事情发生以前就必须得箝制住这种情况,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执行管理条例。

其次,除了政府的监管以外,还要发动社会的监管,让企业没有空子可钻,一旦企业钻了,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我们必须运用民间力量,包括集体诉讼和等,进行惩罚性的赔偿。比如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企业应该付出的罚款就是一天三万,还有受害者有权要求的赔偿,这样企业就会受不了,就不敢这么干了。

食品安全的监管事实上不是单部分的,应该是全民的监管。我们从食品本身的市场结构来看,尽管现在有20个部门在监管食品安全,但事实上看一下企业的分布,发现这并非易事。根据统计,现在生产食品的企业有4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只有2.6万家,仅占5.8%,而35万多家的企业都是10个人以下的小企业,所以光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媒体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也很重要。

(注:以上内容由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