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田霏宇 UCCA只想让这个城市更美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田霏宇 UCCA只想让这个城市更美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下私人美术馆如雨后春笋生长的春天,

我们在不断地感叹追随之余,更应该理性地看到,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蓬勃发展之后的今天,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这位有着“中国通”之称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馆长——田霏宇,

曾这样对我描述: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场馆里一对夫妻推着小宝贝,

静静地在展馆中踱步,欣赏着艺术品,消磨着周末时光。

这就是他眼中的觉得一个大城市中艺术该有的功能性,

也是UCCA一直坚持的“艺术大众化”的另一种解读。

“UCCA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既民营又国际,建馆以来我们就是在一个国际的背景来切入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新任馆长田霏宇这样概括UCCA。它是一座公益目的的综合性艺术中心,位于北京798艺术区核心地段。据说工业包豪斯风格的UCCA空间,前身是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厂房,在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的同时,由建筑师让·米歇尔·维尔莫特和马清运共同设计,改造成符合举办国际大型展览的展览空间,并于2007年投入使用,2011年建筑师张永和为UCCA设计了新的入口。UCCA总面积达8000平米,具有大展厅、中央展厅、长廊和中央甬道四个展示空间,专业的采光与恒湿恒温环境,全力支持艺术作品与项目的呈现。空间的这些初始缔造和UCCA既民营又国际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契合着。

UCCA由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收藏家之一、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建。尤伦斯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起就关注当时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他为推动这些艺术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UCCA目前每年呈现十几个艺术展览和数百个包括讲座、电影放映、演出等文化教育项目,已经发展为链接中国与国际的文化窗口。

2012年末的UCCA展览“SEE / SAW”侧重考察了当下活跃的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小组状态。比如2007年在北京城成立的阿掉队,成员可以自由加入和离开,以避开主题的方式来切入主题。成员隐秘地实现自己的后半生方案,进行一些行为创作。UCCA从一开始就是在自由地对艺术进行着真正的探讨和对话,包括之后的未知博物馆、组织、北村独立工厂,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由状态下引入艺术家进行一些实践、探讨,进而尽可能地实现艺术与生活的一种真实意义上的互动。2011年在北京成立的无关小组,更是从生活细节入手切入现实生活。参展成员通过一些小型的、很难分类的物品与超市中的顾客不期而遇,并用照片和录像记录全过程,在展览空间内放映。近期的GUEST、8mg在学术探讨的宏观基础上进行剖析,细胞小组将商业直接介入,不管是生活的落地还是商业、学术的探讨。UCCA始终坚守着在适合当下的环境状态下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完成艺术大众化的一个普及和互动。

经过和中国当代艺术一段漫长的长跑之后,2011年,很多媒体记者的邮箱里都收到了来自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的邮件,在4月5日举槌的2011年春季拍卖中将推出“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包括106件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的代表作,但这并不能影响UCCA继续前进,继续传播艺术的声音,让艺术变得更有意思。2011年12月,田霏宇被任命为UCCA新任馆长。据介绍,UCCA近期举办大型群展“ON|OFF”将呈现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特邀策展人孙冬冬和鲍栋以多重性和临界性为核心聚集了50位年轻艺术家。与以往的关注类似年龄层的展览不同,“ON|OFF”更强调整体上的主体性与艺术家的个体性,通过展览现场作品之间的丰富张力来呈现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活力。“自2007年成立以来,UCCA一直是推广中国最年轻的艺术声音的平台,致力于将新生力量置入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的双重语境,”田霏宇如是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展览,全面展示今天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的高品质创作。”

《舒适COMFORT》:您怎么定位现在的UCCA?

田霏宇: UCCA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既民营又国际,建馆以来我们就是在一个国际的背景来切入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我们最需要在遵循中国这个大环境前提下,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其二我们的场地是不出租给其他艺术展览的,这是我们的原则,正因为有这个坚持所以我们的展览展期都比较长,展览也会更自由。之后我们想将这个美术馆做成一个公共空间,怎么拉入一些艺术的声音,让大家通过这些展览的展示,让大家找到一些触动。

《舒适COMFORT》:上任后会对它有一些规划吗?

田霏宇:尤伦斯其实一直在调整。现在就是在提高专业水平的情况下,尽力将艺术做得更有意思一些,比如我们今后会在展览中引入iPad多媒体系统,这些都是想更好地跟观者有一个沟通和互动。我觉得展览最起码的是要将“基本功”做好,这个“基本功”最重要的是展览本身,包括布展、灯光等,以及清除展览概念,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将这个展览变成一个教育的机会。当然学术、理论的支撑也是重要的。最后跟运营有关系,能不能将这些展览变成一个沟通的平台,更好地找到社会企业,让大众一起参与。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更注重这些基础性的事情的落实,以及怎样将艺术进行大众化的传播。

《舒适COMFORT》:能否聊聊国外私人美术馆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他们的捐助方式有哪些?为何可以发展得如此良好?

田霏宇:国外的私人美术馆背后都有一个董事会在做事情。这个董事会会对美术馆做整体学术方向的把握、运营方向的调整。在中国的美术馆大多是个体在做,比如说一个藏家来做一个私人美术馆,比较容易做歪。归根结底是看美术馆到底是要为谁负责。有经济条件当然可以做一个很漂亮的机构,怎么做下去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舒适COMFORT》:现在私人美术馆相继在创立中,您怎么看这波热潮?

田霏宇:这是艺术市场的一个需要。藏家也需要一个机构去展示自己的收藏,中国现在出现的个体化美术馆也是经过了之前市场的一段成长,才会走到这一步。在美国也经常讨论“私人美术馆是否已经撼动了公共美术馆”,但在中国的公共美术馆基本都是政府的美术馆。前段时间希克将作品捐给香港的机构,可能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美术馆给不了他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特殊的环境下私人美术馆的一个现象。

《舒适COMFORT》:秦思源在最近和您的访谈中,谈到非营利机构运营的主要的困难,UCCA打算如何应对?

田霏宇:UCCA一直在做一些特别的项目,比如和汽车品牌合作的艺术奖项、比如前不久我们和COART在云南合作的展览项目《局气》等。通过这些增加收入,来维持我们非营利的一个宗旨,当然也需要一些不同性质的赞助的。但要控制好这个比例,这是我们要做的。我们有一根红线,就是不会参与到艺术品的直接买卖。除了我们的商店有做限量版之外,我们对艺术品是单独隔离出来的。国外很多美术馆也都是这样的,包括MoMA。艺术的这个系统其实是很微妙的,展览本身也会有一些商业的力量,会吸引一些赞助商,我觉得在做的时候你不能被商业牵着走,相反地你应该更好地回到展览上,这样你会得到你要的商业和市场。再者就是你的展览必须要对公众有用,这是很关键的。

《舒适COMFORT》:洪晃曾说,“谢谢老尤(尤伦斯先生),因为你很多中国人才知道有中国当代艺术这回事。”您知道这回事儿吗?

田霏宇:这是洪晃在一次尤伦斯先生的政府授勋仪式上说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五年前是完全处于一个半地下的状态,而我们中心成立于2007年,刚好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地下时代是2001-2002年结束的,到2007年就开始真正走向地面了。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走入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如果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也不会有我们的这个作用,也不会有当代艺术市场了。

《舒适COMFORT》:怎样才算得上一个成功意义上的美术馆?

田霏宇:我对一个好的美术馆的定义就是,它在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之外,能找到一个与大众趣味的契合点。具体一点儿说就是怎么通过运作能形成良性循环,不停地将展览的规模和质量进行完善。在现有的空间和条件下,怎么去做到更好,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是我们要做的。包括在外面做一些项目也是很重要的,将专业能力用到一些其他的地方,这样才能将资源一直往上提。我最喜欢的就是走入展厅里,看到一家人,在很舒服地看一个展览,消磨自己的闲暇时光,这是一个很舒服的画面。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大城市需要的文化现象,美术馆在城市中的作用凸显,是艺术大众化的另一种解读,它是可以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