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雪松:多管齐下力促增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雪松:多管齐下力促增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两位数高速增长,被喻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2007年,防过热、治通胀成为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该政策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奥运后不久,形势急转直下,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在全球经济掀起巨大波澜,全球协调拯救经济的行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体,中国也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促增长将是中长期内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针对这一重大经济变化,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

《财经文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0%,4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CPI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9月份涨幅4.6%。这些数据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下滑苗头,主要原因是什么?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出现了什么变化?

李雪松: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从2005年到2007年连续5年持续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0%-12%之间,从自身来说,中国经济到了调整期,不能再快了。其次,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决定,经济不能过热。再次,奥运会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些污染重的企业关闭或停工,这对第三季度的增速也有影响。最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是这几个因素中的主要原因。

出口增长速度从数字上来看还在20%以上,但从外贸对GDP的贡献来看已经显著下降。观察外贸对GDP的贡献主要看顺差增量的变化,这个部分可以转化成对GDP的贡献。

2005年到2007年这5年,中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都为正,都在20%左右。去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1.9%,其中,外贸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而2008年顺差最多与去年持平,顺差增量不大,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为零,这样,仅外贸因素就将GDP增速比去年向下调整2.6个百分点。剩下来的就是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如果二者的贡献率与去年相同,GDP增速就只有9.3%。

从数字来看,今年消费实际增长比去年高一些,投资低一些。所以总体来说,今年增速将在10%以下,可能在9.6%-9.7%。

《财经文摘》:我们知道,政府对经济增速的重视不容置疑。最近,促增长、保就业的呼声愈加强烈,8%这个数字正“深入人心”。这个数字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对中国到底有什么意义?

李雪松:潜在增长率的测算有多种方法,其中―种是生产函数方法。比如,根据设备利用律达到100%,经济可能过热,劳动力可能出现结构性短缺;反之,如果低于下限,失业就会增多。也可以根据就业测算,如果是全部就业,这就是上限,如果就业人数低于政府容忍的程度,就是下限。这个数字大概在8%-10%之间。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8%-10%,警戒线也就是8%和10%,持续超过10%会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低于8%是过冷,就业会出问题。今年前三季度是9.9%,第三季度单季增长已经达到9.0%,处于正常区间。能保持这个增长数字,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不错的。但纵向来看,一年下降了2到5个百分点,已经出现下滑过快的苗头。

这个惯性如果持续到明年,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如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达到目标,增速保持在8.5%,就在底线之上。如果美国经济继续恶化,中国政府只能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

如果低于8%,对增加就业和收入都很不利,而失业率的上升将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正因为中国经济受外部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国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中国政府依然能保持8%-9%的增长率,仍能得到大多数老百姓的信任。

《财经文摘》:中国政府近期推出4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外媒表现出很大兴趣,多持称赞态度,认为这是中国参与拯救世界经济的积极态度,国内评价不一而足。你对这个计划有何评价?

李雪松:这个政策导向是正确的,旨在通过扩大内需抵消外部不利因素对增长的负面效应。扩大内需不外乎就是投资和消费,投资也要看用在什么方向,现在我们知道,这笔投资用在铁路上较多。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应对措施是发行国债投资拉动GDP,几年内累计发行国债6600亿人民币,平均每年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当时主要就是投资于基础设施,与目前不一样的是,当时投资在高速公路较多。

现在,中国不能将钱投资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基础设施和薄弱产业应该是主要投资方向,从基础设施来看,铁路明显短缺。在经济过热的时候,煤炭价格大涨,电煤运输困难,所以铁路投资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城市地铁也有需求,投资在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上有利于消费预期的好转,对刺激消费也有好处。这几个方向的投资我估计能拉动GDP增长1到2个百分点。

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比1998年大,那时候国债投资一年也就1500亿左右,现在要投资1到2万亿,这样下去,如果今年能增长9.6%-9.7%,明年就可能达到8.5%左右。这还是在采取措施的条件下可以实现的目标,否则,经济形势将更加困难。

中国现在正采取系列手段刺激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效果,对其他国家也是贡献,不过由于主因在金融危机,所以只靠中国扩大内需,效果如何还要看外部条件是否配合。从短期来看,全球经济短期内很难恢复,起码还要一两年。

《财经文摘》: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被指责监管不力,相对而言,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对经济监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为负责的态度?两国政府和民间在危机中的表现有何差异?

李雪松:就目前来说,中国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手段适应了中国的发展阶段,还是可圈可点的。它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改革才能解决。比如前5年的调控保持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也导致经济增速越来越高,想调下来很难。这就是因为有的调控措施要产生作用,需要微观主体的改革来配合。

中国经济出现困难时,主要靠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主要靠企业投资,比如美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在中国,由于政府掌握资源的量较大,一旦经济增速减慢,政府就需要直接“入场踢球”,尽管这一点是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但也必须改革,逐步建立微观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财经文摘》: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次贷危机已经表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中国是否一样?

李雪松:铁路可以作为增长点之一,铁路建设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增长的拉动能力很强,对就业也有好处。经济增长点未必一定是新兴产业,可以是传统产业。在中国现阶段,铁路供给不足,成为增长点很正常。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是IT产业拉动经济,上世纪末IT泡沫破灭,最近几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点就是房地产。在过去5到6年,美国房地产价格平均翻了一倍以上,甚至使美国建房过剩,这样就带动了钢铁、建材、化工行业的增长。由于房价上涨,人们感觉自己有钱了,消费欲望提高,这样也就拉动了消费。

如今,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拉动美国经济增长走到了尽头。现在,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与其说是救楼市,不如说是救实体经济,主要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我相信房地产仍将保持中国支柱产业的地位。现在,房地产进入调整期,何时结束尚难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