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绘画的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绘画的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石书画,书画同源,这就是中国画的基本核心。大家一直都这样说,大家也一直这样做。比如我们在学画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先练毛笔字。我现在也这样要求我的学生。当然,我的另一个意识是练毛笔字至少可以静心。这就是所谓中国书画的传统。也就是说,在学画的时候就得先学书法。在我小的时候我真的不懂书法和绘画有什么很大的关系,或者很强的直接联系。可老师就是要我们这样做,等我们长大了,随着我们成熟了,也逐渐理解了中国画的书法味,或水墨味道吧,也就慢慢理解金石书画同源的道理。如果连毛笔都拿不好,怎么能用毛笔画好国画呢?这和西式美术教学是不同的。西式美术教学是先学素描、造型、速写、色彩,然后是空间等等。但在我们的东方中国,是先学书法、笔墨,那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再学点造型,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民族特色。我们的水墨感如果很强,我们的造型相对就弱很多,这就是国画的过去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文字记载五千年,方块文字基本上没有变,一直延续至今并一直用毛笔书写。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尽管以后大家使用的硬笔多于毛笔,但我们对于毛笔还是心怀虔诚的,所以毛笔和书法是浸透在我们血液中的。我们的艺术意识形态就是通过毛笔和书法线达到我们水墨中的精神家园。

一、中国书法的源头

中国绘画的书画同源其实是从中国文字滥觞期已见端倪。宋元以来,文人画大兴。什么是文人画?就是历史上那些文人在诗性赋辞之余画画,抒发感情。他们可能不是什么专业的画家,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做个插图。在饮酒赋辞的豪情之下,再来个几笔神似的图画,所以就有赵孟覜在画竹图提款时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中国的书画同源在这里被说的极为透彻。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传统中老师教绘画的学生,先不教绘画,而是要他练字。宋以来不通书法是不得进入绘画殿堂的。也就是这些业余画家却是大文豪如苏轼、赵孟覜、、石涛、杨州八怪,再到赵子谦,七八百年来,书画同源的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一笔一式,完完全全是中国的水墨和中国式的语言。我们把笔墨放在第一位,尔后才是造型。和西式教学基本上是相反的。我们先于抽象,尔后才是具象,西式是先具象尔后才是抽象。我们不是看具象很惬意,而是看抽象很惬意,那痛快淋漓的感觉如书法中的狂草,如在欣赏很有节奏的音乐。和作者一起,如看一副美妙的书法,经不住从骨子里去读那神奇笔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欣赏一幅好的书法如同上天入地,醉人七分,如同平步青云的感觉,那太美哉了,太惬意了。为什么?就是很抽象的东西,中国人可以从中读出很美妙的感觉来,如同在欣赏抽象美妙的音乐是一样的感觉。有种说不出味道,却是百分之百的感觉。

二、中国书和画的关系

中国绘画的特色在于线条的运用,决定了它的艺术语言必然是符号式的表现。故其特点和书法是相通的。也就是美感同时促进了绘画中的线条的美感和多种形式。所以在中国画中,线条一方面担负起物象的描绘,另一方面又展示其形式美感。书画同源造就了作者对万物的各种表达和情态展示,法则同,气象通,只是表现物有所不同。书法的各种用笔的技巧,形式的及艺术上的修养,又几乎在线条中。最后成为画家心中的大象,自由的大象,自我任意的大象。正如韩愈书“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中国书法中“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善骇,鸾舞蛇惊。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等等技法,丰富了画家表现万物的艺术语言和感情的宣泄,增强了绘画艺术的重量感,和绘画中书法的美学价值以及根源。这种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的交融和贯通,相辅相成,只有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中国所独有。这在西方艺术领域是没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要为我们在世界上这种独有的艺术形式感而自豪。

三、什么是金石味

金石味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概念在清朝以前是没有的。就是说在清朝以前中国画有金石味但没有这个慨念。这个慨念从晚清赵之谦、吴昌硕以后,才有金石画派。也就是说,如果要谈到金石味,就不得不谈吴昌硕。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国学家王国维先生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刻画的材料有竹、木乌龟和石头,这个石头就是金石。历史记载,《管子》“刻石记历”,《墨子》有“镂于金石”;秦“琅琊台石刻”有“刻于金石,以为表经”等。所以金石始于汉代,宋代最盛行了。以后就没有什么了,但是就是在这个晚清时节,大量出土了以前的金石器物,知识分子乃群起加以研究,著述丰富,是前所未有的。恰恰就在这个时代,中国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吴昌硕。他就是诗、书、画、篆刻四绝艺术于一身的大文人。他1844年生于浙江,1927卒于上海。其祖、伯和父皆为举人。父亲就是金石篆刻专家,他从小就受到金石的熏陶,十多岁就可以刻印。可17岁时家乡遇上了太平天国的兵灾,全家五口就剩下父子两人,其余饿死。吴昌硕流浪五年,吃尽人生苦头。也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也确立了他的艺术基调,作品如同人品。从此他废寝忘食,刻苦求学,钻研经史,诗歌和各家书法、篆刻和金石学。在上海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近代中国大画家任伯年先生。吴在认识任伯年时还不会画画,但就是因为他的书法,第一次画画时,任为其落笔浑厚不同凡响不禁叫绝,“你将来在画画上一定是个大名人。”日后任先生对他说“子工书,不妨以篆写花,草书造作干,变化贯通,不难其奥也。”吴昌硕最终成了中国最后一个伟大的人文画家,金石画派终被确立。金石味概念从此确立。

从吴昌硕这个案例就可以发现,中国书画同源是有其文化的脉络的。我们这个民族在五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确立的美学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这就是“拙”。拙就是金石味。那个味就是我们民族独有的味,那个味所指向就是“拙”。它表现的就是金石感。我们的艺术不像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所追求的是艺术家的自然心智,集钟鼎彝器等古文物综合美,扑茂、残阙、浑厚古拙、苍老等等,就是我们审美的意识形态,我们的美学。我们民族不喜欢讨巧的东西,不喜欢做作的东西,不喜欢太过修饰的东西。自然之美是我们一直崇尚的,我们的书法是这样,我们的绘画是这样,我们的雕塑是这样,我们的音乐也是这样,林林总总,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意趣和其哲学观来。

我们这个书法的传统还直接影响了邻国日本。日本的浮士德绘画又直接影响了上个世纪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西画中的素描,空间和色彩等等都是古代西方人在没有发明相机以前忠实地对自然的记录。而我们中国人在艺术感觉上,就一直是画自己心中的大象,而不是现实的大象。但时光倒回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世界的艺术家终于发现,艺术,就是心中的大象。梵高就是这个伟大西方的艺术家。这现象也是书画同源的一个旁证。因为中国人的方块文字、象形文字培养了我们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书法导致了我们绘画的方法论。

体验景德镇

有人说,千年不息的窑火成就了景德镇这样一座奇特的城市,她的山丘是由匣钵堆成,她的河流从碎瓷片的河床上流淌,她的里弄由窑砖头砌就,她的城市雕塑全与火有关……火与土构成的陶瓷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景德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留下了大量古窑址、作坊、瓷石矿、民居、水运码头以及瓷业习俗等,它们星罗棋布分散于城市每个角落、融于文化血脉中,当代不断涌现的各类陶瓷文化交流院所、艺术中心、大师工作室、陶瓷市场均成为旅游产业的景点和旅游项目。

相比其他景区和城市而言,景德镇这座独特的城市就是一个大景区,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因此景德镇将城市定位为一个“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城市处处有景点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景德镇对外打响“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旅游形象品牌,催生了景德镇城市陶瓷文化旅游热。独具魅力的城市陶瓷文化旅游,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其中既有旅行社组团,也有自助散客,既有自驾游客,也有背包一族。

近年来,不仅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古迹寻踪游、陶瓷珍品鉴赏游、陶瓷收藏游、陶瓷购物游等

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还带动了山水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的协同发展。这是与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区别,也是景德镇市旅游最大的特点与亮点。

千年的陶瓷文化积淀所孕育的丰富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和方兴未艾的当代陶瓷文化创意新业态,使得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充满魅力,也使景德镇充满着旅游的氛围,景德镇城市旅游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已成为瓷都旅游产业的一张王牌、一张名片,也成为了景德镇整个旅游产业的一个引擎。

景德镇统计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份,景德镇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其中出境、国内旅游齐头并进,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74.9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6%,旅游总收入138.48亿元,同比增长22.0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4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4.60%,创收131.59亿元,同比增长22.35%,接待境外游客29.67万人次,同比增长12.04%,旅游创汇l0765.28万美元,同比增长15.82%。(原载《瓷都晚报》作者:黄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