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性信息获取新方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性信息获取新方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量极剧膨胀、爆炸,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相较于传统的信息和资料收集方法,本文从创新的角度分析信息情报获取的方法,提出了几种具有当今典型信息时代特征的信息收集新方法,可有效帮助人们在查索信息资料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性;信息获取;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正迈入一个人类史上最富挑战性的时代――创新时代。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加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产生着层出不穷的神话般的奇迹。

人类的创新活动在当今时代已经达到了空前没有过的广泛程度。伴随着不断发展的人类各种创新活动,人们每天所面对和要接受的各种信息也呈几何级数在迅速增长。因此, 当今时代,已经被誉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充斥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常用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资料的收集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1]:

(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感知

观察也是收集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实地观察现象和行为的发生,收集到既原始又真实的资料。而且简便易行,灵活性较大,观察时间可长可短,观察由于处于局外旁观的地位,不易被人注意。观察的方式分为非标准化观察和标准化观察非标准化观察是根据研究目的对观察对象进行扩散性观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使用专门的观察表格、观察仪器,只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然后根据回忆记录下来。这种方法预先没有严格的计划,只要求对事物做一个大概的观察。标准化观察是统一设计、统一手段与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观察。统一设计,是指事先确定好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要求;统一手段,是指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或观察卡,以及所要使用的辅助工具。标准化观察的基本特点是使用标准化手段。标准化手段包括:观察项目清单、观察表、观察卡、观察仪器等。

(二) 访谈法

1. 访谈法是收集资料时运用最广泛和普及的一种方法,访谈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者通过面谈口问的形式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可分为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个别访谈是仅指访谈对象是单个人情况下的访谈,也就是专访法。

3.一般来说,选择这样的访谈对象要考虑其典型意义和特殊意义,即普遍性和特殊性。

访谈者一般事先要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如向被访者了解哪些问题?哪些需要核实?可以引用等。个别访谈是限于访谈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回答者不会受到访谈外的第三人的直接影响。在使用这种方法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一次访问时间不宜太长,有时可能要反复若干次,访谈时内容可以宽些,不要限定在既定的课题上,在谈话过程中,要一边记、一边想、一边判断。谈一次,总结一次,分析一次,指出新问题,这样就越谈越深,材料也就越来越多,便于分析、提炼、概括。集体访谈则是多人同时作为被访对象参与访谈,由访谈者收集资料的方法,即座谈会法,它是收集资料的最简单易行又最可靠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座谈会法收集资料时,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7-10人较合适。座谈前访谈者应事先将所有参加座谈的人员名单、座谈的具体内容、要求、举办时间、地点等通知参加座谈的所有对象。由座谈会法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间,被访谈者相互之间的多层次互动,因此它所获得的资料较其他访谈方式获得的信息更广泛,而且由于相互启发、相互核对、相互修正,使获得的资料更完整准确。

(三) 问卷法

问卷法是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由于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因此,所采用的问卷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通常可把问卷分为两种,即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自填问卷即由被研究者自己填答的问卷,而访问问卷则是由研究者根据被研究对象的口头回答来填写的问卷。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体。问题从形式上看,可分成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从内容上看,可分成有关行为的问题、有关态度的问题和有关个人背景资料的问题等。开放式问题就是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问题。

二、创新性情报获取新方法

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如何使用创新的方法来搜集这些资料和信息呢?

(一) 文献分析法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献。它包括图书、报刊、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书面印刷品,还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形态的各种材料。文献分析法是以现存文献记载为资料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前人的研究信息,为研究提供参考内容;

2.了解他人的研究趋向和成果,为如何进行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3.进一步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和变量,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

4.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与设计,从模仿或参考中培养自己的创意;

5.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避免重犯别人已犯过的错误;

6.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答案,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二)网络信息收集法

互联网络信息量极大,传播范围极广。网络已成为继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四大媒体之后的第五大媒体。它的信息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那么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如何才能合理快速、全面、准确的收集到对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料呢[2]?

1.理顺信息收集目的。

要弄清楚:收集信息资料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要从这些信息资料得到什么结论?大概需要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资料?需要多长时间来收集?在收集各类信息时,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信息收集也要讲求“轻重缓急”,没有完成目的的意识,收集的信息就不具有任何意义。

2.明确资料收集方向。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更全面、系统,有利于整合。就比如,我们在服务某一客户时,往往需要收集行业趋势、市场环境、客户背景、客户竞争对手的信息资料等等。

3.明确信息收集途径。

想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接下来就是清楚自己在哪能得到这些信息。如各种搜索引擎、行业网站、行业论坛、客户和竞争对手网站等等。

4.及时调整收集任务。

信息的收集往往难以一次性完成,要善于发现和获取那些先兆性强、信息量大的信息资料;及时调整工作任务,在需要时进行补充性收集和追踪收集,以保证信息加工的需要,提高信息的质量。

5.整合分析信息资料。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及时汇总、分类、梳理,如调查报告,资料摘编、统计报表、情况反映等,送交信息加工部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事务,最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和运用。未来的竞争完全可以理解为信息收集、运用、处理能力的竞争。

(三) 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有计划地、有系统地向有关人员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从而达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并揭示有关现象的发展趋势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的一种方法。

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它不是研究者自己直接去观察研究对象,而是通过他人间接地了解关于研究对象的情况,是利用他人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是一种间接观察;

2.它搜集的善于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是研究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情况下的资料,也可以是研究对象处于实验控制情况下的资料。

3. 它所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现状的资料,也可以是关于研究对象过去情况的资料,其中以关于现状的资料为主要的部分。

由于这些特点,通过调查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而这些资料和数据通过其它研究方法是不能获得或者不大容易获得的。

(四) 教育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研究对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将其与在其它情况下的变化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变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一种方法。

(五) 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研究法不同于教育研究的其他方法,它以经验事实为研究对象。

(六)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个案研究法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学生或教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团体、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来获取专业知识以及方便我们学习进步和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也确实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

除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搜索引擎酷讯,可帮我们获得最新车票等的信息;多媒体检索Lycos;城市地图等。这些为我们的生活娱乐带来了很多便捷地福区渠道,都让我们受益多多[3]。

当今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成为创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者。因此,不论在情报信息的收集方面,还是其它工作上,我们都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促进自己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 吴良铠.大学生信息检索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3,(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