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伯牙绝弦》这一课是我参加国培学习回来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全乡展示的一节公开课,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一课。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虽然只有5句话,77个字,但这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据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课结束了,我的情绪还在课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可是,自我反思让我理性起来,同事的赞扬、建议让我冷静了下来,对此课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一、聚焦教学精彩

1. 音乐渲染,营造氛围。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把“知音”的主旋律唱响整个课堂。

2. 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 语言迁移,丰盈文本。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积累语言,迁移运用,这是本节课的“主旋律”。为了达成整个目标,开始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看清楚注释,连贯地说一说大意;在进一步感受“知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拓展训练: “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既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4. 资料补充,升华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5. 巧妙评价,激励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习上的节奏感。“你第一个举手,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你!”――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肯定。“你读书的声音很大,每个字读得很准,可有个问题要注意(等待学生说)……对,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不断的感觉。”――这是一分为二的指导,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你读得真好,很有气势,老师问你,你为什么读得如此高昂有气势?”――这是朗读指导,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技巧与情感的融合应自然合一,让全班学习这位同学的朗读。许多点评与指导是随机生成的,渗透得自然,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反思教学缺憾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回首本课,有很多缺憾:

1. 问题设计欠考虑。前面的感情处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来一问:面对伯牙的悲痛欲绝,你有什么想劝慰他的吗?这就冲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与“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伯牙之所以用这种“破琴绝弦”的极端方式怀念钟子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太真挚,太投入。当然,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极少,正因为极少,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尊重伯牙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必画蛇添足,评头品足,否则,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是对千古绝唱的无端解构,对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测。

2. 梳理语句不到位。一是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这样会有点乱,因此最好请一个学生梳理一下,从头到尾把故事讲一次,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这样做,应该说这是一个败笔。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到位了,后面的感受与拓展就会更顺利。

3. 随机朗读不灵活。我的教学设计中,读哪儿,读几遍,用什么形式读,都作了严格预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如一位男生按节奏读没有读好,我作了点拨后就让全班齐读了,此刻如果让这位男生再读一遍就好了。

虽然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仍需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三、寻求改进举措

1. 问题的设计要紧扣主题。就拿文章结尾时的一问,“面对伯牙的悲痛欲绝,你有什么想劝慰他的吗?”把文章后半部分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情感基调冲淡了,与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所以,教学前,一定要立足文本,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才能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去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材,感悟文本,体会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

2. 留有更大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升华情感。要舍得花时间梳理文意,只有对文章的主要意思彻底理解,才会水到渠成地体会文章的情感。

3. 做好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虽然我们的教学有预设,但课堂是鲜活的,总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时抓住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灵活处理,使课堂更充满人文、充满创新、充满关怀、充满希望,给学生提升自我的机会。学生不可能都按我们的预设走,所以在实际操作预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处理生成性课程资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