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主义对历史主体的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主义对历史主体的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在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提供了可能。应当从历史主体建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对人这一历史主体的确证和重构,努力实现历史发展的真正目的和归旨。

【关键词】历史主体 重构 社会主义 人的发展

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根源,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和迈进。但是,正是主客体的固有矛盾使得人类自身在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外在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创立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方式反而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主体在与客体的矛盾中发生分裂,产生了自身的对立面反过来制约了主体的发展,本来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历史过程在人类自己的活动中迷失了。

资本主义对历史主体的“瓦解”

主客体的矛盾和对立,在历史过程中呈现出的从历史客体的层面上构成的对主体的瓦解和肢解,一方面这是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历史主体的人的丧失。现代科技及其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的生活的同时,也日益使人的生存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作为主体的人被日益抽象化、片面化,日益被整合到自己创造的机器系统中。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导致一些普遍异化的社会力量的失控发展,从而导致了人的片面化发展,人的本质遭到分解。在现代社会,人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从生产到消费、从工作到生活均受到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无形的异己力量的控制。历史发展的本来目的应当是寻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追求人自身的幸福,但现代化的路径却恰恰走向反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日益强化,人的异化和片面化发展也越走越远,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不断被消解和剥夺。由于生产资料与人的分离性,物变成了生产的唯一目的,人的物化劳动变成了人必须屈从的强制性,成为在人之外的异己的、独立的存在反过来剥夺人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基本事实: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第二,“这种生产力好像具有一种物的形式,并对个人本身来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个人的力量”,而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力量。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不是合乎人性的人,即他们都是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的。一方面,工人从事的是异化劳动,因此他们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只能把自己的类生活当作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因此,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技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技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②另一方面,资本家是劳动的直接控制者,但他的生活又是远离劳动的,他们只能通过对工人的剥夺间接地占有劳动产品。由于私有资本的占有,一些人通过资本间接地统治和剥夺另一些人。这使得绝大部分人的主体地位遭到二度瓦解。在资本主义时期,“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③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发生的全面异化正是目的和手段的根本颠倒,一部分人主体性的发展,是以大多数人的主体性的剥夺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文明的成果恰恰成为了制约人自身发展的桎梏,历史主体被无情地“瓦解”了。

社会主义对历史主体的重构

历史主体的建构应从主体意识的唤醒、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提升三方面着手。首先,人是否具有主体意识,是人能否拥有把握和吸收外部世界本质力量、能否成为真正历史主体的关键。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个不断觉悟、生成和强化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规定性不断丰富,人的主体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和加强。其次,历史主体的建构,还必须在历史实践中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逐步确立了相对与客体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人却日渐被自身创造的外在物化体系挤压和控制,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人被片面化地发展着。要真正建构历史主体,主体地位亟待重新确立和重视,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历史主体建构的前提。再次,历史主体能力的提升是历史主体建构的基础。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人要自由发挥主体性,实现对客体的“超越”,就必须拥有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力。人并非天然的历史主体,人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历史主体,主要由主体的本质力量大小以及主体活动所及的程度和范围来决定。只有达到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完全控制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能力时,人才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

历史主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社会主义为历史主体的建构提供了现实可能,但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仍面临重重困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并未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而社会主义建设却需要由具有现代主体性的人(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统一)来完成。要培育历史主体,一方面,要为主体的培育和建构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真正确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自由文化是历史主体成长的必要土壤。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主体意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培育是主体成长的内因,是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由可能转变成现实的关键。具体来说:

首先,必须确立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的发展理念。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目的,历史的发展正在趋向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主体,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和促进发展,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要,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又必须依靠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就必须致力于历史主体的深层建构,这是实现两者统一的着力点和归结点。因此,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动力的发展理念必须牢固树立。

其次,必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必须为历史主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财富基础,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唯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④二是必须为主体的发展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包括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等方面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保障人的发展权利。三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对人的培养力度,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并且依靠主体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是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上述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且达到相当水平,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真正建构。

我国的历史主体建构问题是同社会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当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主体的建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唯经济论倾向的蔓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可否认,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新生的富人阶层,在他们中,除了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的人外,也不乏靠制度转型或权力寻租而一夜暴富的特殊阶层。我国两元结构的事实并没有变,城乡差别、地域差距仍然严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已经逐渐形成处于明显劣势的阶层。企业主唯利是图的本性、利益格局的分化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不公也逐步显现并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因此,社会历史发展如何从单一经济导向的价值目标转向对人本身的深沉关注和重视,从历史客体的视角回归到致力于历史主体重构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去缓和并且解决这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历史主体的建构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必须依靠人自身发挥主体性,在主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历史主体的真正建构。归根结底,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而一切的一切又只能依靠人并以人为最终目的。(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9、4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页。